養兒方知父母心
【飛越千里看台灣】
文/石晨曦
第一次見到公公是在1999年8月。車緩緩駛進家屋門口的空地。先生說,到家了。
我抱著還不滿一歲的孩子從車上下來。第一眼我看見的不是風景,是站在門口的公公。公公穿著夾腳拖、白色汗衫、灰色的西裝褲,頭髮稀疏、花白,髮際線已退到頭頂,那張黝黑的、皺褶密布的臉上帶著笑容。縱使他的眼睛已被鬆弛的眼皮蓋成了一條細縫,我仍然看得出他眼神裡透露出的那股熱切期待的心意。
先生本是個獨身主義者,無論父母怎麼嘮叨、催促他結婚,他都不為所動,曾經交往過八年的女友因為他不願步入禮堂而分手。之後他就去了大陸,一年不過回來三、四次看望父母。每次回來,母親都再三催促他結婚生子,他都不為所動。他那時在大陸也有女友,可他就是不想結婚。日子過得很快,一晃就至中年。沒想到母親突然心肌梗塞早早離世。
先生說,母親發喪其間,好多長輩罵他沒能讓母親抱到孫子,彷彿他沒結婚生子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不孝子。那段時間,他想了很多。生活南部鄉下客家庄的父母思想保守,傳宗接代對他們來說固然重要,可除此之外或許還有其他的什麼。看著父親憔悴、落寞的面容,他彷彿明白了,又彷彿不明白,那個他參不透的緣由是什麼,或許要等到自己當了父親才會真正明白。
辦完母親的喪禮,先生開始萌起結婚的念頭。之後我們相遇相知一起走入婚姻這堂漫長的人生課程。
婆婆離開之後,公公一人獨居,兒女們都忙碌於自己的事,寂寞慢慢浮現,覆蓋住他的整個宇宙,此時孩子們三不五時來看看他,便是這寂寞世界中的光,為他帶來希望。日子雖寂寞,但至少還有點期盼,若是連個孩子都沒有,連期盼都沒有了。期盼是人在時光中前行的動能,走下去的力量。兒子回來看他,而且還帶來從未見過面的媳婦和小孫子,怎能讓他不期待。公公接過我手中的孩子,笑得合不攏嘴。
母親常說人要活得有點盼頭。母親若不是期盼五個孩子吃飽穿暖,成就美好人生,又是以什麼樣的力量走過中國曾經的那些艱苦歲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是枷鎖,是美好的期盼。當孩子化作龍鳳飛離身邊時,期盼他們回來看看是父母心中最簡單的願望。我每次回鄉,車駛進家門前的那條路時,遠遠就可看見在門口等待的母親的身影,和當年的公公一樣。
天下的父母皆是如此。我經營的店面的房東阿姨的女兒嫁去了澳洲。過年前她的女兒一家四口回來過年。那天一早阿姨就跑去捷運站門口等,結果等了一個小時沒等到人。回來發現女兒已坐計程車先回來了。女兒說,原本是想要坐捷運的,結果機場把她的行李弄丟了一件,在那邊等行李耽誤了一些時間,怕媽媽著急,就直接坐計程車回來了。阿姨那幾天好開心,一天要跑市場好幾趟,忙著買菜回來煮給女兒一家人吃。她說,兩個外孫女說阿嬤煮的台灣菜好好吃。為了那句話,我看阿姨忙歸忙,卻是忙得一臉幸福。
婚前的先生一度認為獨善其身、沒有需要背負的責任,活的最是愜意、自由。可我覺得人總要背負點什麼才會活得有盼頭。養育孩子的過程艱辛。他們的淘氣會讓我憤怒;他們的叛逆讓我傷透腦經;他們病了讓我勞心勞力;賺不夠育兒經費讓我壓力沉重。可也有很多快樂、感動與成就感。我跟著孩子一起自我成長,那些為了教養孩子所做的改變、學習都讓我心境不斷昇華超越過往的自己,成為更成熟的大人。
孩子還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們吃飯時聊天。我說如果沒有養你們兩個,我早就買房子了。弟弟說,如果你沒有生我們兩個,保證你也沒有買房子,因為沒有要養我們,你就不會那麼努力賺錢。我感覺自己好像被上了一課,我花了幾十年才懂的事,卻被弟弟一語道破。弟弟小時候聰慧、幽默,常有一些驚人之語。當我在哀嘆買不起房子的時候,弟弟說,你有兩棟房子呀!我和哥哥就是你的兩棟房子,將來為你遮風避雨。我聽了很感動,人不就是這樣活著嗎,為了得到那一點點感動走過無數的風雨,便是像母親說的那樣,活得有盼頭。
「四十而不惑」不是我們活到四十就一定能不惑,而是「三十而立」之後的生活洗鍊讓我們一步步走向「四十不惑」。對我來說,若「四十不惑」是一個學位,養育孩子便是拿到這個學位的學習過程。先生曾是一個浪子,在很多事情上想法都很幼稚,有了孩子之後才成長改變,成為一個有責任的父親。他常說,女人懷胎開始就有了母愛,父愛產生於看見孩子的那一刻。或許這只是他的個人感受,可他確實是在看見孩子的那一刻開始慢慢捨棄了過去的自己。
孩子都長大了,我們漸漸老去,每一次孩子說要在家吃飯,先生都特別開心,煮一桌子孩子愛吃的菜。等待孩子回家是我們最熱切的期盼,像我們的父親、母親。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專欄「飛越千里看台灣」:石晨曦,來自中國、現居新北,讀創故事駐站原創作家,著有《八零九零我在中國的少時光》。分享一個異鄉人來台灣從零開始的心路歷程,以及所見的兩岸之文化差異。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