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建材「蚵殼」昇華漁村綠建築──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夕陽下的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圖/陳顥仁 提供)
夕陽下的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圖/陳顥仁 提供)

風扳開巷子以及

被蒐集起來

趁著太陽的背面

我們說話的時候並不曉得海一輩子要產出多少蚵殼

──〈所有的麻雀都停在上面〉,,2020


文/陳顥仁

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在漁光島北邊,下了四草大橋的右手邊。對於尋常懶散如我,也是得從市區吃吃喝喝的行程抽身,騎著租來的摩托車一路往海邊騎,一邊還心心念念著剛剛吃飽,但是下一餐要吃什麼好困擾。

即使當時我連綠有幾大指標都不曉得,但當把機車停好,走近房子群的時候,身體就會感覺到。折板狀的多角度屋頂像一座純白的野生島,輕巧的柱列將房子撐出魚塭的水面,而魚塭則是一路連接到台江水系,讓水體跟著潮汐漲退,風從海面上來,把皮膚上多餘的溫度都帶走。魚塭裡有個裝置,一頭是白色錐體、一頭是紅色球體,兩個幾何形由一道金屬的圓弧線連接,倒意外軟化了周遭垂直水平的線條,讓建築量體與自然線條稍稍有了交會之處。

但當我真的走進遊客中心的群落時,最讓我驚喜的卻是成群的麻雀。我也不曉得我在何時喜歡上這種鳥類,但隨著麻雀在都市裡的數量不斷減少,能見到牠們的機率也隨之下降,每次在城市的街口看見麻雀上下跳動,總有種無以名狀的快樂。在遊客中心裡,麻雀站在屋頂上、站在窗簷上、站在地板上,還有些麻雀斜斜地抓著格子狀的鐵網,爪子輕輕碰著箱網裡的蚵殼。

蚵殼作為一種自然的建築材料,常常以各式不同的形貌出現在建築中,或磨成粉後成為粉刷的漿料,或像遊客中心一樣,以蚵殼的原貌組成一顆顆箱型的磚。蚵殼不僅是當地材料的再運用,更具備著高耐候性、耐磨性、防霉抗菌、隔熱等特性,用一種漁村的風物,創造另一種漁村的微氣候。

在搖搖晃晃的校車上,還沒陷入昏迷以前,從我的角度可以看見一間店,而早餐店的隔壁,騎樓外搭著小小的鐵皮棚架。棚架下坐著兩個穿著花花綠綠袖套的阿姨,一手拿著刀、一手拿著牡蠣,在不曾歇止的流暢動作裡,一邊剖開牡蠣一邊扔出蚵殼,兩人前方有四五堆塑膠的黑色網簍,裏頭滿滿是這種黑黑綠綠、潮濕而腥黏,帶著海洋氣味的東西。

(左圖)利用金屬箱體固定的蚵殼磚。
(右圖)防風的建築量體上撲翅的麻雀。(圖/陳顥仁 提供)

隨著時間過去,我慢慢知道養蚵是怎麼回事,當海風吹來,那些在沿岸一串一串的木樁,還有岸上這些低著頭的人群。曬著太陽的時候我們都一樣,陽光刺進我們的皮膚,再跟著風一起走遠。成群的麻雀從牆邊飛起,落在前方小廣場的地上,又在轉眼間,飛上另一側屋頂上零落的漂流木。就在離地不到十米的地方,太陽要西沉了。

遊客聚集在橋上,其實並不窄的人行道上,也被相機的腳架和行人給占滿。更多機車就這麼停在路邊,一起盯著天空轉橘、轉藍,我常常在想著這些開心的人,我常常想著這些開心。直到我自己也騎上機車離開台江國家公園,沿途的街燈都亮起,我才突然發現我是離開的人、也是歸返的人,我將永遠懷抱著一顆矛盾的心,穿梭在這些光影交錯的建築之間。

遊客中心內與台江水系聯通的魚塭。(圖/陳顥仁 提供)

跟著【光與磚頭】散步看建築:

●2022新專欄登場:陳顥仁,詩集《愛人蒸他的睡眠》作者,也是建築美學發掘者。從日常的店舖、到修復改建的古蹟,陪伴你細讀建築,體會空間詩意,漫談那些帶有生活況味的台灣特色建築及其迷人風采,更多內容,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台南 建築 早餐 創,專欄 琅琅專欄 光與磚頭 陳顥仁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魔法壞女巫》影評:昂貴華麗過度堆砌,音樂劇改編難題?

《破·地獄》影評:香港近年最感人的電影之選

《影后》影評:退下光鮮亮麗的舞台,她們只是努力奮鬥的一般人

《魔法壞女巫》影評:用最歡樂的排場,揭發最「惡」的人性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