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HanFun】楚楚/2022臺灣漢服節 為西門町注入新活水

臺灣漢服節全體遊行方陣於西門紅樓廣場大合照。(圖/主辦單位提供)
臺灣漢服節全體遊行方陣於西門紅樓廣場大合照。(圖/主辦單位提供)

文/

臺灣漢服節活動源流

每年的11月22日為「國際漢服出行日」,2020年在「大明閨秀芷萌」的號召下,屬於臺灣的漢服日在臺北市的西門商圈熱鬧登場。直到今年,臺灣漢服節企劃委員會的成立,使整體活動更為完備,也由於臺灣本土品牌與西門在地商家的加入,使活動的能見度更為提升。

今年11月19日及20日,第三屆國際漢服出行日在的街頭舉行,武術、舞蹈、演唱、樂曲等古典技藝於舞台上搬演,首飾、篆刻、茶酒、烘焙等古風市集於舞台下開張,更有漢服走秀演繹唐、宋、明的服飾風尚,而重頭戲則是行軍團、唐、宋、明、漢元素及五湖四海等五大方陣的漢服踩街。

漢服走秀由唐、宋、明各四位模特兒演繹當時的服裝風尚。(圖/主辦單位提供)

呼應「國際」二字,本年度以「五湖四海」為主題,不僅採用明代的「五葫四海」紋樣為主視覺設計,於活動前也甄選漢服外交形象大使,將活動推向國際,廣邀世界各國友人共同參與漢服慶典、體驗傳統文化。

由於漢服的推廣日趨普及,「國際漢服出行日」獲得廣大迴響,今年也吸引全臺各地漢服同袍們自發舉辦活動,相關的漢服慶典活動在臺灣的北中南地區盛大展開,使得整個十一月份恍如漢服活動的大月份,形成如同時裝週一般的「臺灣漢服週」。

臺南首屆漢服出行「再現東寧王朝」於11月19日於臺南孔廟同步進行,期盼再現府城古都的傳統文化,結合文化創新與文化復古,展現新古文化的多元融合。而鹿港第三屆「漢服復興出行日」也於11月27日於鹿港文開書院揭開序幕,錯開南北部的出行時間,廣邀全臺同袍共襄盛舉,希望鹿港百年興衰的文化底蘊,透過傳統文化再現風華。

去年我走在遊行的人群裡,感受到大家直接而強烈的熱情,今年則從旁觀者的角度觀望,卻又是另一種體悟。我試著尋找特別的角度記錄這場盛事,融合西門町的現代視野,也能有傳統的古典風華。於是我拍下了高樓底端的遊行人潮。在現代化的高樓底下,我們只是一個又一個古典而渺小的人,匯聚成一道屬於傳統文化的細流,為西門町注入不同的生命力。

(左圖)紅樓廣場前的古風市集;(右圖)現代化高樓底端的傳統服飾遊行人潮。(組圖/楚楚 提供)


年度朝代漢服光譜

我今年有幸參與臺北與鹿港兩地的漢服出行活動,蒐羅了大唐、兩宋、大明等三個朝代的漢服形制,組成「年度朝代漢服光譜」,希望可以透過人們精心選配的漢服穿搭,為今年度的臺灣漢服復興活動做一個簡單的側寫,紀錄那些穿著漢服,氣韻出眾的人們。


唐制漢服

玖悅舞團的容抖開「圓領衫」的袖子,舞者的功底讓她身韻出眾,儀態翩翩;花滿樓的掌櫃小貓「刷」一聲展開她的腰扇,颯爽熟練的姿態大概就是她平常生活的樣貌;凱西捋順她的長馬尾,莫蘭迪色系的「直領背子」與「八破裙」讓她穿出一種獨特的時尚感;棠梨蹦蹦跳跳地介紹身上「齊胸衫裙」的來處,熱烈的火紅與雅緻的印花,正是明媚的大唐少女;瑤瑤從容地整理她的「圓領袍」領口與編織提袋,對她來說,漢服正好是一種老派的時尚。

(由左至右依序)初唐、盛唐至中晚唐時期的唐制衫裙輪廓。
(左一)初唐袒領;(左二、左三)盛唐直領背子;(左四)中晚唐直領對襟短衫、齊胸交窬裙;(左五)中晚唐流行女服男裝(圓領缺袴袍)。
(組圖/楚楚 提供)

宋制漢服

海倫隨性揹上琵琶包,清雅的水綠色是她從口罩、「長干寺背心」、「百迭裙」到琴袋一致的選擇;煠仔身著「飛機袖短衫」、「兩片裙」,外罩透色「長衫」,黑框眼鏡也擋不住的氣質撲面而來;我今年也選搭梧桐綠「長衫」與菱格紋「百迭裙」,帶有現代紋樣的漢服,能夠輕鬆融入日常;季蓉身穿橘紅色「褙子」,頭盤典雅的側髻與珠花,在來去的人流中獨自美成一幅畫;靖兒為籌辦活動只來得及綁個馬尾,疊穿「長衫」的忙碌身影卻也是活動中最迷人的輪廓。

(由左至右依序)北宋至南宋女裝穿搭輪廓。
(左一)北宋長干寺背心、百迭裙;(左二)北宋飛機袖短衫、兩片裙,外層疊穿南宋款長衫;(左三)南宋長衫、百迭裙;(左四)南宋褙子、百迭裙;(左五)南宋疊穿長衫、百迭裙。
(組圖/楚楚 提供)

明制漢服

三月將雙手合攏在胸前,「琵琶袖短衫」垂下優雅的圓弧形,「織金馬面裙」裙門上的麒麟光彩熠熠;凜夜穿著深淺交錯的藍,「方領比甲」與貝蕾帽的搭配活潑可愛,「織銀馬面裙」沉穩整體的氣息;半醉風月的掌櫃景如穿著「立領短衫」,蕾絲材質呈現「漢洋折衷」的風格,身後的大片纏花深受眾人喜愛;風如身著少見的橄欖綠「立領斜襟長衫」,鵝黃的「長比甲」平衡整體色系,大氣端莊的晚明氣質足以鎮場;盈盈將「廣袖長衫」的領口翻折下來,正與草綠色的「馬面裙」相呼應,一襲繡花「披風」秀雅柔美。

(由左至右依序)明中、晚明至明末女裝輪廓,大致可見衣長漸長、袖寬漸寬,而馬面裙也由單色織金進展為多色妝花。
(左一)明中期琵琶袖短衫、織金馬面裙;(左二)明中期立領對襟短衫、比甲、織銀馬面裙;(左三)明晚期立領對襟短衫、妝花馬面裙;(左四)明晚期立領斜襟長衫、長比甲;(左五)明末立領斜襟長衫、廣袖披風。
(組圖/楚楚 提供)

漢服男裝及五湖四海

在百花齊放的女裝之外,男裝則是另一個豐繁的領域,今年所遇見的男性同袍甚至情侶檔也不在少數,並且因為「五湖四海」的國際主題,來自西方的面孔穿上漢服更有獨特的衝突美感。顯然有越來越多不同的群體認識到漢服的魅力,願意將古典美學穿戴上身,將傳統文化懷抱於心。

修文頭戴「帽盔」,飾有金翎一對,身著「直身鎖子甲」,底邊飾彩色排穗,腰掛「明製單刀」,率領行軍團,氣勢懾人;法國籍的康哆咪首次穿著「貼裏」,略顯拘謹卻不減帥氣,衣上織有金線飛魚,又稱「飛魚服」;庭宇一身簡單的「長衫」,斜肩背包,把狂歡的節慶穿成簡樸的生活;浤儒拉開「直身」的外襬,擺正他的「大帽」,嚴正看待漢服呈現的每一個樣態;小步身著晚明士人流行的「道袍」,踏上輕便的布鞋,穿街走巷,有何不可。

(由左至右依序)明代戎裝、明初、明中及晚明男裝輪廓,可見袖寬漸寬。
(左一)明代戎裝:帽盔、直身鎖子甲、明制單刀;(左二)明代戎裝:織金貼裏;(左三)貫穿整個明代的長衫;(左四)明中期直身;(左五)明晚期道袍。
(組圖/楚楚 提供)

在臺灣漢服節,我們同樣喜歡漢服,卻也各自活出理想的生活態度;我們愛著最老派的時尚,卻也趕上最新潮的節慶。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不再需要漢服節,我們將不只在慶典式的大型集會穿著漢服,而是在每一個節日、每一個生活的當下,我們都能稀鬆平常地穿著漢服。

●延伸閱讀:課本沒教的服飾歷史:國際漢服出行日

更多資訊:

請參看臉書粉絲專頁:臺灣漢服節荷香漢坊墨書皇章

●專欄「」:楚楚,「衣冠楚楚」的「楚楚」,來自臺北的漢服生活化研究生,分享美好衣冠文化,以及漢服的一百種生活方式。每月刊出1篇,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西門町 西門紅樓 創,專欄 琅琅專欄 楚楚 漢服HanFun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搬家》影評:碎裂無聲的成長

兩岸人民不同的運動喜好

大甲媽祖惜福之旅 「第一位」用手推車遶境的人

《莎莉》影評:人生滋味一言難盡 跨國追愛現實嗎?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