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方寸】師人/母與子,一輩子

病房內總會見到Dennis的身邊有著媽媽陪伴的身影,為他日以繼夜的守護著。(圖/師人)
病房內總會見到Dennis的身邊有著媽媽陪伴的身影,為他日以繼夜的守護著。(圖/師人)

文/師人

新冠肺炎疫情下,醫院長期以來都是以一人於病房陪病為原則。就陪病家屬而言,面對個案的照顧負擔,外在的日常照護會有分擔;但內在的心理重量,則由一人承受著。

若住院時間一長,往往會選擇家人輪流或雇用看護。

但在Dennis的病床旁則不然,那陪伴的身影,總是同一位,且透著微光。


母親散發著光,照耀著自己的孩子

Dennis媽媽散發的能量,隨著Dennis住院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沒有遞減分毫。

她的光,暖暖地照著Dennis躺在病床上顯得孱弱的身形。

,一種需要與之長期抗戰的病魔。反覆發作的特性,對個案本身與家屬都是煎熬。通常來自於不同原因導致的腦部疾病或病變,誘使大腦細胞不正常放電而有的症狀。

2019年的一場氣喘發作,使得Dennis到院前即心跳停止(OHCA),經過心肺腦復甦術(CPCR)的搶救而救了回來,卻也造成了腦部缺氧性損傷。

Dennis的大腦受傷了,不定時的癲癇,是難纏的後遺症。

每一次的發作,都會成全身僵硬加上臉部與手腳不停地抽搐,短則幾秒鐘,長則一分鐘。

一次次地,消耗著身心。


癲癇的拉鋸戰之下,身形逐漸消瘦

與病魔來回拉鋸的日子,出院又住院反覆的日子,漸趨消瘦。

從可以扶著助行器緩慢地行走,到2022年10月遇見他,已是臥床多時。

「骨瘦如柴」,是對他的第一印象。身高183公分,僅剩下52公斤。

39歲,正值壯年的年紀,但現在的他,彷若回到幼年。由媽媽照料著所有起居,翻身、擦澡、尿布更換、鼻胃管灌食...等。

無疑地,Dennis仍是媽媽心裡的寶,期待他趕緊好起來。

只是他的生活被困在了病榻,那小小的空間。

「讓他盡快坐起來,減少躺著的時間吧」,是起初訂下的復健目標。

床邊復健先從床上躺著他能做的開始,像是雙手抬舉、雙腳彎曲與伸直的動作。軀幹核心力氣尤其重要,於是抬臀的橋式動作也是首要的練習項目。

每個動作,都是費勁的,需要意志力控制著他因無力而顫抖的肢體。動作即使幅度小小的,都值得喝采。媽媽在耳邊鼓勵的聲音,常是不停歇。

然而病房的生活,很多都需要來回調整才能達到一個平衡。

抗癲癇藥物的劑量控制,多一分則讓他整日昏睡,少一分則容易癲癇頻繁。

復健動作的次數頻率掌握亦是,肢體活動會有誘發癲癇的可能性,但為了他的恢復,卻又不得不為。


一個人的背後有著一家人的輪廓

某日,Dennis媽媽拿出手機展示Dennis發病以前的照片,裡頭有他婚禮時壯碩挺拔的畫面、抱著孩子的父愛畫面...,一張張照片推疊出的,是他的家庭輪廓,他背後有著一群很愛他的家人。

原來不只他的媽媽承擔著重量;他的太太,獨立帶著孩子,同樣在醫院外含辛茹苦著。

一個人的倒下,是一家子的事,家人在等著他出院;

但要重新起身,坐上輪椅返家,卻不是那樣地容易。

出院的那天,Dennis媽媽為他換上外出服。對孩子的照顧,從住院以來總是全力以赴。(圖/師人)

為母則強,令人敬佩

病況的艱難,讓從病床上坐起來這看似簡單的目標,實則耗時了一個多月。

高燒不退、感染、癲癇頻繁發作,又輾轉進入了加護病房。等到再次出加護病房,原先的努力,又得再次來過。

卻絲毫不見Dennis媽媽有倦怠感,至少所見如是。

「為母則強」,那光芒是那樣地耀眼,一位母親為著孩子的愛,如此深切。

兩個月過去,病況穩定許多,協助下坐在床邊的時間漸長,也離出院的日子近了。但因為久臥於床使得頸部力氣不足所以常低著頭。

「坐在輪椅上至少一小時,能維持抬頭姿勢看著前方」,又是新的一個復健目標。但相信Dennis能繼續達成新目標,因為有母親照耀著他前行。

在白塔內看著來往復健的人們,對年輕一輩的個案常留下深刻印象。

或許來自於冀望他們的生命長河能持續奔流;或許因為他們的故事,總有家人的期盼與支持,一如Dennis的母親,令人感佩動容。

:本篇所有照片均經個案家屬同意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使用。

●專欄「白塔方寸」:師人,略懂「職能治療」的,出沒在復健科、社區,或是生活品質需要提升的人們周遭。將醫學白塔內的深刻故事、觸及個案們的生活感悟等等,書寫下來分享給大家知道。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癲癇 護理師 治療師 創,專欄 琅琅專欄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猛毒最終章:最後一舞》影評:一場毫無深度,不知所云的「偽終點」

《星際效應》十週年:科學之外,父女情深才是救贖之力

《TÁR塔爾》影評:大魔王「凱特布蘭琪」異常凶猛複雜

《火上鍋》影評:從味蕾參透人生,是美食更是激情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