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控制不是萬靈丹?企業防弊的盲點與漏洞

依照國外統計,全球最容易發生職場舞弊的產業是什麼呢?第一是金融業,其次是政府及公家機關,再來才是製造業。
在台灣的金融業確實也是弊案頻傳,例如,2016年富邦銀行龍山分行,負責金庫入庫清點業務的出納人員,監守自盜,一年左右時間陸續從金庫竊走了1千6百萬元。
另外,2017年,中華郵政也驚傳金牌業務員,侵占客戶保費4億元。除此之外,銀行詐貸案也層出不窮,以2018年宣騰一時的慶富案為例,銀行團受害總金額高達131億元。而2019年又發生潤寅集團詐騙貸款案,旗下四家貿易公司竟然可以讓銀行產生80億元呆帳。
大家都知道,金融業是特許行業,受到主管機關高度監理,金融業收取大眾的資金,必須嚴守金融市場紀律。照理來說,它的內部控制和內部稽核,應該比一般產業更加嚴謹,才能得到民眾的信賴及託付。但是,聽到前面接二連三爆發的重大弊案,「內部控制及內部稽核」的落實與否,自然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高階經理人必讀,打造A+企業的內控心法10堂課
陳清祥
經理人的必修課:認識何謂「內部控制」
- 1 經理人的必修課:認識何謂「內部控制」
- 2 魔鬼藏在細節處:職能分工的重要性
「內部控制」的概念
那麼什麼是內部控制?就定義而言,內部控制是由經理人設計、董事會通過,並由董事會、經理人及其他員工共同執行的管理過程。其目的在於促進公司健全經營跟永續發展,它主要要確保達成下面三個主要的目標:
第一個、營運的效果及效率。
第二個、報導具可靠性、及時性、透明性及符合相關規範。
第三個、遵循相關法令規章。
從上面的定義可以知道,公司為達成以上三個目標,所採取的一切措施都是內部控制。所以,內部控制是為了促進公司的健全經營及永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但是在實務上,還是有不少公司有一些錯誤的觀念,包括有些公司為了掛牌上市或上櫃,才被迫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設置內部稽核人員。
如何建立制度
那麼制度如何建立呢?開始的時候,是由財會主管或內部稽核主導,他們會參考其他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把它修改成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
過程中,常見缺失包括董事長、總經理等高層及各部門主管,都未積極參與制度的建立,結果制度並沒有完全為公司量身訂做,那很容易就變成別家公司的大西裝,穿在中小型企業的身上,以致於制度可能不太合身或是格格不入,進而造成不易推動。甚至順利掛牌後便束之高閣,沒有即時依照營運狀況隨時更新,也沒有真正具體落實。
身為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或部門主管,對於內部控制要有正確認知,並以身作則加以高度重視,嚴格要求各部門具體實踐,才能產生上行下效、風行草愝的效果。
另外,制度施行一段時間後,如果沒辦法持續嚴格要求,就很容易變得鬆散,這時候也就容易出問題。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高階經理人必讀,打造A+企業的內控心法10堂課》
「內部控制」不是萬靈丹
不過,我們也必須認知到「內部控制」不是萬靈丹,只能「合理確保」三項目標的達成,而非「絕對保證」。而且也是有先天限制的,主要包括:管理階層的逾越行為、串謀共犯、及成本效益考量三大項,分別分析如下:
第一項,管理階層的逾越行為。
有些公司的內部控制,只用來管理中、低階層員工,高層自己不遵守,這樣會讓上面說的三大目標無法達成,甚至上行下效,大家都敷衍了事。
第二項,串謀共犯。
內部控制要靠組織、人員職能分工,互相牽制,層層覆核等方式來達成目標的。但是,如果碰到集體收賄、共謀犯罪等行為,那內部控制將自己破功了。
第三項,成本效益考量。
內部控制嚴謹固然很重要,但是要控制到多嚴謹,也需要靠評估一下成本跟效益。譬如說:珠寶、名錶商店門口要聘請保全站崗,但是,超市、便利商店只需要安裝監視器就可以,這是依照商品貴重程度,來做成本效益的考量。
公司治理,首重內部控制制度,它使公司運作可以井然有序,使管理階層及員工都能遵守政策、程序、法令及規章,來幫助公司降低錯誤及舞弊的可能性。
那麼,公司的審計委員會及董事會,需要確保公司的CEO等高層,都重視內部控制制度,各部門主管都瞭解及認同各流程,並隨時負責因時空環境或業務變動而加以修正,並透過年度自行檢查及自評,來確保制度是不是有效落實、實施。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高階經理人必讀,打造A+企業的內控心法10堂課》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