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遊走於寫生與傳統的墨客「吳利雄」──#名單之後128

組圖/琅琅悅讀
組圖/琅琅悅讀

撰文|王德合(台南應用科大美術系兼任講師,市美術協會理事長,藝術創作者)

吳利雄 入選 府展第5回

嘉義吳利雄(1920-2001)曾於1942年以〈新秋〉(圖1)入選第五回府展,在中研院「台展資料庫」網站(註1)有關其生平,僅提及「吳利雄,1922生,1941任教林森國校、1944入春萌畫會」等語(註2)。然經筆者訪談其子與相關文件研究,其出生年份與任教學校皆有謬誤,足見對他的研究多所缺漏。

圖1. 吳利雄 〈新秋〉 1942 第五回府展 圖片來源:《第五回府展圖錄》

吳利雄於昭和13年(1938)畢業自嘉義商工專修學校商業科,其畢業證書(圖2)紀錄為大正九年(1920)生,依當時學制與年齡推論,應屬無誤。吳利雄的父親吳水茂是地方仕紳,曾任公賣局嘉義菸酒配銷所所長、嘉義縣縣議員等職,吳利雄畢業即順利進入嘉義菸酒配銷所工作,1947年再受聘至嘉義高工擔任出納組長。

1938年第一回府展時,以「嘉義乃畫都」報導嘉義畫壇成就(註3)。其中入選東洋畫部的嘉義畫家,大多為春萌畫會的學生或畫友。吳利雄即於此年高中畢業後,跟隨林玉山開始學畫。

吳利雄以〈新秋〉入選府展之後,陸續出品多件作品,並分別入選臺陽展、全省美展,及參加春萌畫院聯展等。他自書的「畫歷表」(圖3),詳細記錄從1942-1949年間參與的展覽與畫題。可惜該批作品皆已佚失,家屬僅留有數張黑白照片:1947年入選第二屆全省美展的〈黃金花〉(圖4)、1948年入選第十一屆臺陽展的〈歸牛〉(圖5)、1949年參加春萌聯展的〈鄉下風物〉(圖6)。綜觀〈新秋〉以降的參展作品,皆承襲自林玉山的寫生觀念,作品取材現實生活景物而捨棄摹古的水墨傳統,作品題材有芒草、麻雀、黃金花(阿勃勒)、農家生活等。

圖4. 吳利雄與作品〈黃金花〉,1947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圖5. 吳利雄  〈歸牛〉 1948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圖6. 吳利雄  〈鄉下風物〉 1949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有了優異的美展成果,吳利雄以此通過1951年的初中美術科教員檢定(圖7),並於1953年獲聘為嘉義縣大林初中美術科教師,爾後再轉任蘭潭國中、布袋國中教師,至65歲屆齡退休。擔任教師期間,吳利雄再以〈清晨〉入選第十屆全省美展、〈麗日〉入選全省教員美展,可惜作品也已不知去向,僅留有少數速寫手稿(圖8、圖9、圖10)。

圖7. 吳利雄教員檢定合格證書,1951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圖8. 吳利雄 1954 鉛筆素描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圖9. 吳利雄 1956 鉛筆素描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圖10. 吳利雄 1968 水墨速寫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春萌畫會的畫友們,多具有深厚的傳統底蘊,彼此常以詩文書畫風雅酬聚。嘉義市美術館典藏《書中有畫畫中詩》冊頁一本(圖11、圖12),是該會畫友於1946至1949年間共同合作之作品集。其中可見吳利雄參與創作之草花、小雞和石榴(圖13),作品極具傳統水墨之韻味。吳利雄故居今日仍懸掛一幅〈寫元月季〉花鳥畫(圖14),該畫署名由吳利雄、馮諄、曹根、楊一青合作於東壁畫室。

日治時期,臺展和府展的「東洋畫」部,是以日本畫技法搭配臺灣風俗題材為主,中國傳統的水墨並不受歡迎。1949年後,大批中國家來臺,出現「正統國畫之爭」。吳利雄師承林玉山,而林玉山自幼受家中裱畫店畫師影響,到日本學畫之前即已具傳統水墨根基,因此吳利雄受此影響,在寫生與傳統水墨之間,也頗能自在遊走。吳利雄過世後,家屬留有一批未落款水墨作品(圖15),多為傳統四君子題材,應是其晚年自娛之作,明顯與早期參加美展的寫生風格不同,或許這也反映戰後臺灣水墨畫家的處境與思維,代表政治正確的傳統水墨,再次成為主流,吳利雄晚年遺留的水墨作品,正是時代轉變的印記。

圖11. 《書中有畫畫中詩》冊頁封面,約1946 25×34cm,嘉義市美術館典藏(何明宗先生捐贈)

圖12. 《書中有畫畫中詩》冊頁內圖,共8頁

圖13. 《書中有畫畫中詩》冊頁,吳利雄繪圖及鈐印局部

圖14. 吳利雄、馮諄、曹根、楊一青 〈寫元月季〉 1963 水墨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圖15. 吳利雄 年代不詳 水墨 圖片來源:家屬提供

128

註釋:

1.網站全稱「台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首頁網址

2.參見「台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網址

3.《臺灣日日新報》,1938-10-20。

●本文為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繪畫 嘉義 畫家 陳澄波 歷史 名單之後 閱讀藝文 林玉山 水墨畫 臺灣日日新報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此陽非彼羊?從故宮文物「金彩三羊開泰瓶」認識諧音吉祥話與像生瓷

「太依賴視覺,使聆聽能力退化」臺史博《聽・見》策展人分享紀錄聲景意義與記憶

台北龍山寺、孔廟皆出自他巧手!一睹閩南建築工藝史與宮廟影響力:清末民初工匠大師王益順

怪美味的!鮟鱇魚口感堪比龍蝦 饕客才知道的私廚與吃法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