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山水畫!M+博物館「山鳴水應」用新視角看藝術

楊詰蒼,《白描芥子園(十一日談系列)》(局部),2009至2014年,水墨礦彩絹本裱於畫布,M+,香港,© 楊詰蒼,圖片由藝術家及墨齋提供
楊詰蒼,《白描芥子園(十一日談系列)》(局部),2009至2014年,水墨礦彩絹本裱於畫布,M+,香港,© 楊詰蒼,圖片由藝術家及墨齋提供

文/黄桂桂

宋代詞人蘇軾()的《後赤壁賦》中有一句:「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指蘇軾大聲呼嘯,山谷風水皆洶湧回應。西九區最新專題展覽「山鳴水應」則由山水出發,看山水與人、作品、大自然的呼應。

山水之間的呼應

M+水墨副策展人楊浚承指,展覽名字特地把「山」「水」分拆開來,「希望大家不要一來就聯想到山水畫。我們讓山、水之間保持少少距離,因為這個展覽與傳統意義上的山水畫有一個微妙的關係。」隨了中國意義上的山水,「山鳴水應」更意在把「山水」帶到更廣義的層面,「自然的山水可以代表很多東西,它可以是時空的隱喻、視覺的想像。因此整個展覽其實沒有一幅傳統意義上的山水畫,基本上每一個作品都對山水有不同程度的演繹。」

山水畫歷史源遠流長, M+流動影像策展人江千慧認為「山水畫自一開始就不只是畫眼睛看到的東西,而是透過山水描繪藝術家的心境。創作是一個出發點,而山水是其中一個展現的方式,藉此抒發人之於大自然的地位、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藝術品的關係。」展覽共分為九大展區:「擴闊經典」、「觀看的方式」、「宇宙觀」、「此岸彼岸」、「體驗時間」、「光與聲」、「介入自然」、「重新出發」和「通訊設備」,從不同角度切入山水。

Isamu Noguchi. ‘Cloud Mountain’, 1982–1983/2020. © The Isamu Noguchi Foundation and Garden Museum, New York / ARS. Photo: Lok Cheng, M+, Hong Kong. 野口勇,《雲峰》,1982至1983年/2020年。© The Isamu Noguchi Foundation and Garden Museum, New York / ARS。攝影:鄭樂天,M+,香港

Wucius Wong. ‘Sky-Land Expression #15’, 2003. © M+, Hong Kong. 王無邪,《天地情之十五》,2003年,© M+,香港

Guo Hongwei. ‘Illustration Book of Natural Form Series No. 25’, 2017. © Guo Hongwei. Image courtesy of M+, Hong Kong. 郭鴻蔚,《自然形式的圖集 No. 25》,2017年。 © 郭鴻蔚

Nicolas Party. ‘Water Reflection’, 2022, © Nicolas Party.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Gift of Honus Tandijono, 2023. 尼古拉斯.帕蒂,《水中倒影》,2022年,© 尼古拉斯.帕蒂。鳴謝藝術家及豪瑟沃斯畫廊,陳松正捐贈,2023年

展覽名為「山鳴水應」,重視呼應,佈展時策展人亦刻意製造呼應,例如以小谷元彥《SP Extra:畸形腦面集 半骸幽女雙生兒》(2007)的兩個面具正對著洪樹群《下午四時》的兩個流動影像屏幕;在「通訊設置」展區的頭尾分別擺了一對收音機作首尾呼應;野口勇以鍍鋅鋼製作的「雕塑花園」系列則正對著落地玻璃外的維港與高樓大廈。

展覽展示了山水的多個面向,江千慧指策展重點旨在告訴觀眾「山水不是一個過去的觀念,其實山水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山水的追求的起源離不開宗教或精神性的追求,藉此探討人與神靈的關係,例如張照堂的流動影像作品《王船祭典》就記錄了台南蘇厝村兩年一度的祭典,展現村民對自身的身份認同。

山水的時間

「體驗時間」展區則藉山水講時間。江千慧說:「時間本身是抽象的,人需要一個媒介去體驗時間,藝術家則透過作品令人感受到時間的彈性。」楊浚承進一步闡述:「這個展覽的『時間』可以分為地理的時間和文化的時間。地理的時間指地景以千年甚至萬年計的時間形成今天的樣子;文化時間則是作品呈現的瞬間背後隱藏著數百以至數千年的歷史。」

洪樹群《下午四時》的兩個螢幕,一個呈現下午四時靜止不動的石頭,一個呈現下午四時波光粼粼的海面,無論動與不動,下午四時的一刻就此過去了,作品以一個十分寧靜的方式表達時間的流動。看似靜止的山水就這樣隨著時間流動,把時光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因此一座高山藏著數以千萬年的時間,一片汪洋裹著地球初始至今的歷史。

Sookoon Ang. ‘4PM’, 2016. © Sookoon Ang.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洪樹群,《下午四時》,2016年。© 洪樹群,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展出的影像作品始自五十年代,終於二千年代,照片只展示歷史的某一瞬間,但宏觀看就已橫跨了數十年歷史。又例如宮島達男的LED裝置《Region No. 43701–No. 43900》 (1998)》上數字不停跳動、上數,藝術家刻意不用「0」字,因0代表死亡,數字1至9不停流轉,當數到99後又一下子跌回1,循環往復、生生不息,代表了藝術家對生命的永恆追問。

回到展覽一開初,牆上展出郭城的《成為漣漪》(2004),利用鏡面布料的獨特性,造出一片山水,當觀眾走近會看到自己的倒影在模糊的鏡面上起伏蕩漾,而隱藏在後方的動力系統會隨機戮動布料激起漣漪,觀眾想看到漣漪的話,就要花時間去等待,沒耐性的觀眾無法「成為漣渏」。

最後一個展區名為「重新開始」,目的是希望觀眾看完這個「山水」展之後,能回到自己居住的城市,留意香港周邊的山和水,例如展覽的外面就有維港,對面就是太平山,再遠處有大嶼山⋯⋯楊浚承說:「我們想把外面的景色帶入展覽,也希望觀眾看完展覽,能重新欣賞、理解香港的山水。」

【文藝Follow Me】一趟走進山水的時空之旅——M+展覽「山鳴水應」。圖/虛詞‧無形

「山鳴水應」
日期:2024年2月3日-2026年起2月3日(為期兩年,期間部分展品會更替)
地址:西九文化區M+南展廳

●文章授權轉載自「虛詞」,原標題與連結:「【文藝Follow Me】一趟走進山水的時空之旅——M+展覽「山鳴水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虛詞‧無形 展覽資訊 藝術 水墨畫 香港 蘇東坡 傳統文化 閱讀藝文 M+博物館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職人作家林楷倫:小說要把成語解壓縮 生活日常故事化

不依靠好萊塢的奇幻王者──美國小說作家布蘭登·山德森

鑑古創新的賀禮:〈壽塔美學〉祝壽有心意,拜拜真神氣

再造歷史現場/7個大基隆城市靈魂,要塞司令部、漁會正濱大樓等今昔對比一次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