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室專用白瓷從何而來? 韓國古代瓷器生產體制與變遷

17世紀末 白瓷圓壺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取自該館網站:https://reurl.cc/z6pv4a,檢索日期:2023年8月15日。
17世紀末 白瓷圓壺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取自該館網站:https://reurl.cc/z6pv4a,檢索日期:2023年8月15日。

文∣方炳善(為高麗大學文化遺産融合學部考古美術史研究所敎授)
圖∣網站提供

朝鮮時代(1392-1910)的是白瓷。王室生活的指向及源泉是性理學,其基本就是勤儉和節約,並希望能夠將節用這一理念反映在器物上。與高麗時代(918-1392)不同,生產朝鮮王室專用白瓷的司饔院設置了分院,為了迎合王室的喜好,從工匠到原料、紋樣以及器形,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預。因此,雖然朝鮮白瓷在整體上都體現著節制的美,但也會根據時代的不同從而產生一定的差別。

朝鮮初期,隨著繼承高麗時代青瓷的粉青沙器在全國範圍內生產,又創造出了另一種新的陶瓷傳統。(圖1)與高麗時代大規模的青瓷窯場不同,粉青沙器主要是在全國各地的中、小規模窯場進行生產。在朝鮮白瓷被指定為朝鮮王室器皿的過程中,世宗(1418-1450在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時,世宗借助父王太宗(1400-1418)強有力的王權構築,在接受明的制度和文物的同時,為尋找適合朝鮮嗜好的器物而竭盡全力。十五世紀,世界陶瓷的潮流已經從青瓷進入到了白瓷。朝鮮初期,來往朝鮮的明朝使臣帶來之禮物中就有很多的青花瓷。

圖1 15世紀 粉青沙器鳥魚紋俵壺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收藏) 六田春彦MUDA Haruhiko攝影 取自該館網站:http://jmapps.ne.jp/mocoor/det.html?data_id=1495(CC BY 4.0),檢索日期:2023年8月15日。

當時經過明朝永樂、宣德年間(1403-1435)後,中國國內形勢穩定,也實現了文化產物的整頓。從元代中期開始以現在的江西景德為中心,製作的青花瓷在當時達到了全盛期。來往於朝鮮的明朝、琉球和倭國等國的使臣們,將中國景德鎮和龍泉的白瓷、青花瓷、青瓷等賜給或作為禮物送給朝鮮的皇帝和大臣們。青花瓷是元代使用從伊斯蘭進口的鈷顏料,在白瓷基礎上進行作畫後,入窯燒製,燒成後紋樣呈藍色的瓷器,是世界陶瓷史上正式結合的證明。

隨著青花瓷在朝鮮朝廷的亮相,朝鮮開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力量製造這樣的器皿。它與用什麼來製作和高麗不同且符合朝鮮實情的器皿這一議題一脈相承。隨著這種苦惱的具體化,最終,進入世宗時代後,在綜合整理全國物產的同時,要求構建全國陶瓷的相關數據庫,《世宗實錄.地理志》就承擔了這一角色。在對全國瓷器和陶器生產條件進行調查後,世宗選擇了白瓷作為王室器皿,為了生產高品質的白瓷,王室直接參與了生產(註1)。

《世宗實錄.地理志》記錄了全國各郡、縣陶器和瓷器的生產與否,並將其質量分為上、中、下進行標記。據推測,這裡說的瓷器是指白瓷和質量較高的粉青沙器。只有京畿道的廣州和慶尚道的尚州和高靈才能生產出最上品的瓷器,從高麗時代青瓷的生產發源地—康津和扶安被淘汰來看,朝鮮的政治家們似乎已經內定了白瓷為王室的新器皿。世宗朝的紀錄中也有新的白瓷將被用作王室器皿這樣的內容,在這樣的推進和贊助下,朝鮮的王室器皿被確定為白瓷,至此開啟了朝鮮白瓷的新時代。

朝鮮時代的王室瓷器是由廣州一帶的官窯製作。初期,在官窯工匠常駐,由中央派來的官吏負責監造生產器皿。雖然無法得知確切的時期,但後來設立了司饔院的分院,官吏們常駐,並參與挑選工匠和窯場運營的全過程。此後,司饔院分院就開始介入了廣州一帶王室瓷器窯場的一切事務。

朝鮮白瓷的製作是從尋找強度高、鐵分少、呈色優秀的白土開始。選定好的土用船運到分院後,開始過濾雜質、攪拌成形。雖然主要使用轆轤,但象形或多方形器皿有時也會使用模具,依次將各個面接合或等成形後再挖空內部。成形後或是雕刻,或是直接送入900度左右溫度的窯爐中進行初燒。初燒結束後,或是使用各種顏料進行繪畫,或者為器物進行整體上色。釉料是用木灰和長石、白土等混合而成的。二次燒成時,貢瓷使用一匣一物,市場用瓷則是一匣多物。一般來說,需要在1250度左右的高溫下進行還原焰燒成,因此消耗了很多木柴。

十七世紀,朝鮮白瓷器形的變化以及官窯、地方窯都迎來鐵繪白瓷的全盛期,出現了具有獨創性和特色的紋樣與形態。直到十七世紀前半期,官窯還同時出土了白瓷和青瓷,但在此之後就看不到青瓷的痕跡了。(圖2)

圖2 17世紀 白瓷鐵繪梅竹紋壺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取自該館網站:www.museum.go.kr/site/main/relic/treasure/view?relicId=1484,檢索日期:2023年8月15日。

十八世紀被稱為朝鮮白瓷的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新樣式,分院的生產體制得到了穩定,製作技術也得到了飛躍的進步與發展。

十九世紀,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動,白瓷需求層進一步擴大。隨著學習清朝的「北學」思潮興起,開始了對中華風外觀的模仿,富裕階級對中國和日本瓷器的喜好,對奢侈品的偏愛等,由此,裝飾華麗的瓷器更受歡迎。特別是需求層的擴大和中國陶瓷影響的強化,成為了吉祥紋成為主流的巨大背景。(圖3)

圖3 19世紀 青花透雕雲龍紋硯滴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取自該館網站:https://reurl.cc/MyWGyL,檢索日期:2023年8月15日。

十九世紀末,分院因經營不善和從中詐取等原因,器皿被視為商品,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很難維持現有的生產體制。最終由於王室財政的困難,1884年,分院最終轉變為半官半民形式的分院貢所。此後,朝鮮白瓷在市場競爭中被擠出,像朝鮮的命運一樣,逐漸失去了王室瓷器的地位。

註1.(朝鮮)成俔,〈分院〉或「分院」,《慵齋叢話》,卷10,收入任東權、李元植、婁子匡合編,《韓國漢籍民俗叢書.第7冊》(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1),頁250-251。

●本文摘錄自《》488期11月號 〈朝鮮王室白瓷的生產體制與變遷〉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故宮文物月刊 韓國 瓷器 王室 中國 工藝 繪畫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使水彩點綴人生的臺灣蛇博士:山口謹爾──名單之後#146

楊牧詩獎詩人扈嘉仁首部詩集《食言犬》:在記憶的模糊地帶,試圖接受我正在遺忘

古人派對必備樂器!從美學修身到流行伴奏:古琴

林青霞最愛這家水餃!從庶民小吃到連鎖店 台灣代表性美食:餃子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