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館2024台北書展圓滿落幕 回顧「寫繪人權」6場見證白色恐怖及創傷療癒活動

2024 TIBE 公民書區-寫繪人權。圖/琅琅悅讀編輯室
2024 TIBE 公民書區-寫繪人權。圖/琅琅悅讀編輯室

在2024展位不只展示出版品、繪本,同時也舉辦多場講座,精采萬分!以下琅琅悅讀彙整期間6場精彩活動,包含4場講座,2場讀書會各自現場亮點與精采內容,帶領大家回顧這些見證二二八事件、傷痕,以及療癒之路的艱難及省思。

2月21日:「畫話一座島嶼——台灣人權繪本孵化器」

由沃時文化執行總監蔡雨辰與知名繪本作家陳瑞秋,以「畫話一座島嶼——台灣人權繪本孵化器」為題,分享人權繪本創作的心路歷程與使命。在講座中,蔡雨辰分享道,人權繪本以獨特的方式呈現每個人的價值和權利,利用繪本作為媒介,能夠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人權的概念。她進一步表示,繪本的閱讀對象不局限於孩子,也不應假設孩子對此缺乏興趣或理解能力。從過去繪本工作坊的經驗來看,孩子們反而對繪本充滿高度興趣,並且大膽地提出問題。蔡雨辰在講座中也特別強調,繪本的特質在於能以輕鬆、譬喻的方式講述故事,不應被視為教材,做沉重、教條式的灌輸。

陳瑞秋則透過自身的創作經驗,以繪本作品為例,分享設計人權繪本的技巧和心得。她認為,繪本在治癒心靈的同時,也能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人權問題的現實性。她觀察到,當父母向孩子們講述繪本故事時,孩子們並不會感到害怕,反而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故事情節,享受故事的發展過程。

沃時文化執行總監蔡雨辰(圖中手持麥克風者)分享繪本閱讀經驗

繪本作家陳瑞秋分享繪本創作經驗

2月23日:人權繪本讀書:《翻頁之後》

首場讀書會以「人權繪本讀書:翻頁之後」為題,帶領現場讀者進入魔幻寫實的圖像世界,閱讀一段被威權禁錮的歷史!繪本《翻頁之後》是芳因與芳安共同創作的繪本作品,從「閱讀」的角度切入臺灣威權歷史,以「翻頁」象徵時間的進程,引領讀者走進那些碎裂的時空。故事以臺灣戒嚴時期的歷史作為背景,透過超現實的畫面,巧妙地刻畫這段沉重的歷史事件。

芳安表示,曾迷失創作熱情的她們,在參加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及沃時文化所舉辦的人權繪本工作坊的過程中,接觸到許多人權前輩,聽見許多驚心動魄的生命故事,因而重新點燃熱忱,後續以「禁書」為主題,創作出《翻頁之後》,希望引導讀者走進上鎖的歷史篇章。

「如果沒有那些痛苦的生命經歷,主角的人生是否會不一樣?」讀書會上,芳因和芳安深入導讀繪本中的每一個情節,細細說明每一張圖背後的人權含意,引導現場觀眾們思考,同時也與大家分享創作過程遇到的困難及趣事,期待透過繪本療癒舊時代的傷疤。翻頁過後,開啟人權新篇章。

人權繪本《翻頁之後》手繪本作家芳因(圖右)及芳安(圖左)於講座現場表述繪本內容

雙胞胎新銳作家芳安(圖左)芳因(圖中)與主持人(圖右)合影。

2月24日:白色恐怖見證者的文學轉譯──《消逝難民營牛肉麵》

邀請到《消逝的難民營牛肉麵》一書作者、同時也是政治受難者的呂昱(呂建興)前輩,與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楊翠對談白色恐怖見證者的文學轉譯。在與楊翠的對談中,呂昱用「洋蔥」來詮釋歷史和小說的轉譯區隔。他解釋「歷史真相」就像洋蔥,是一層一層剝出來的;而身為小說家,他們的任務就是透過故事的轉化,將爬梳下來的真相一層層補回去。對臺灣歷史以深刻理解和紮實研究聞名的呂昱直言,他的人生精華都在《消逝的難民營牛肉麵》這本書中。

呂昱將政府50至70年代使用不平等手段,恣意以政治理由逮捕、審判,甚至處以極刑,導致許多無辜民眾受害的事情寫成《消逝的難民營牛肉麵》一書,細膩描寫近三代臺灣人對於 「臺灣」的思考和意識流變,字字句句皆是人權受難者血淚挖掘的歷史真相。楊翠教授導讀表示這本小說以書中書的形式,試圖透過複數時間線,呈現持續積累的人權微光,如何串連起跨世代的旅程,並共同前行。

人權講座「白色恐怖見證者的文學轉譯-《消逝的難民營牛肉麵》」主講者楊翠精彩分享

人權講座「白色恐怖見證者的文學轉譯-《消逝的難民營牛肉麵》」主講者呂昱(本名:呂建興)精彩分享

人權講師楊翠(左)、呂昱(左二)、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右二)及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處長賴俊兆(右)合影

2月24日:永遠不再──臺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

由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林傳凱與人權教育工作者何友倫主講,探討臺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將白色恐怖的歷史帶入公眾討論,吸引許多現場觀眾。在「永遠不再:台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的講座上,何友倫從人權館的主題展切入, 說明如何透過展覽或書本敘事,建構一個不同於以往、以臺灣史為中心的白色恐怖歷史觀。 本書希望透過社會學、政治學、法律等專業領域的研究,省思白色恐怖對當代社會的意義, 並探討人權及民主議題的關聯性。

何友倫進一步指出,白色恐怖不是歷史細節的考究,而是一個關於人權及民主的反省,希望讓白色恐怖的歷史與每一個人產生連結。林傳凱表示透過對於白色恐怖歷史的反思,不僅可以了解臺灣過去的政治動盪,更能夠從中汲取教訓,深化人權和民主的信念,並為建立更加公正、自由的社會而努力。

人權講座「永遠不再-台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主講者林傳凱(左)及何友倫(右)

人權講座「永遠不再-台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主講人林傳凱(左2)、何友倫(右2)與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右)及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處長賴俊兆(左)合影2

人權講座「永遠不再-台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會後與現場民眾大合照

2月25日:創傷書寫與療癒-FACING THE CALAMITY

書展最後一天,首場談創傷書寫與療癒,邀請甫再版發行英語回憶錄《FACING THE CALAMITY》一書作者、同時也是政治受難者的陳欽生前輩,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彭仁郁對談。60年代自馬來西亞來臺留學的政治受難者前輩陳欽生,以母語英語書寫的回憶錄《FACING THE CALAMITY》敘述受到白色恐怖迫害的經歷,以及出獄後的生活歷程,同時也記錄了他在人權工作上的見解和心情。對陳欽生來說,這不僅僅是述說一段生命故事,更是一次次打開內心深處傷痛的過程。這本書由國家人權博物館於2020年出版,並於2023年改版發行,是臺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代表性作品。

陳欽生表示,在綠島監禁的那段苦難生涯,從大量且跨領域的閱讀中,他才找到了自己以及生存下去的力量。一起參與對談的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臺大心理系畢業後,開始接觸人類學與社會學,將精神分析應用於政治創傷和轉型正義的研究。她以陳欽生前輩的生命故事為例,從「創傷療癒」的角度,和現場讀者們分享這段臺灣社會的集體創傷對於政治受難者及家屬帶來的影響。

人權講座「創傷書寫與療癒-FACING THE CALAMITY」作者陳欽生前輩與讀者分享書中內容

人權講座「創傷書寫與療癒-FACING THE CALAMITY」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彭仁郁副研究員

人權講座「創傷書寫與療癒-FACING THE CALAMITY」作者陳欽生前輩(中)、彭仁郁教授(左)及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右)

2月25日:人權繪本讀書會:《走出霧之森》

最後一場讀書會,邀請到創作者蔡旻螢、許楚妘,分享人權教育繪本首獎之作《走出霧之森》的創作過程,引起不少民眾關注及深度省思!《走出霧之森》是人權館「畫話:一座島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第二屆首獎作品,故事的創作起點來自於作者親身走入景美人權園區,聆聽政治受難前輩的經歷,並結合田野踏查所孕育創作的人權繪本。作者蔡旻螢與繪者許楚妘創造了一則餘韻無窮的動物寓言,運用細膩的筆觸和沉鬱的色調,將讀者化為一頭幼獸,面對「為何需透過轉型正義來挖掘歷史的內裡」這提問,一步步回望與探詢。

繪本巧妙化用動物寓言來呈現威權時代下生命的磨難和堅毅,藉此描摹出直視心路苦痛而奮力生存的前輩群像。講座上,蔡旻螢表示,因為這是屬於臺灣的故事,所以選擇以臺灣所見的物象進行描繪;她強調「想說的故事都承載在生活之中」,並期待未來有更多人分享傳續這個故事。

人權繪本讀書會:《走出霧之森》圖像繪者許楚妘和讀者分享作品

人權繪本讀書會:《走出霧之森》文字作者蔡旻螢和讀者分享作品

為期6天的台北國際書展於25日落幕,國家人權博物館「寫繪人權」展期間湧入不少民眾,政治受難者呂昱前輩的小說《消逝的難民營牛肉麵》、散文名家陳列的《殘骸書》,以及學者林傳凱等人合著的《永遠不再:臺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為本次銷售最佳的專書;而現場展示的繪本工作坊成果小書如《千萬不可以讀這本書》、《他們都說算了》及《0.0》等,也深受現場讀者喜愛,吸引許多讀者駐足閱覽。展覽期間舉辦的6場精彩座談,深刻帶領讀者了解創作背後的故事,見證文學、繪本與人權議題的熱情交織。

2024台北國際書展圓滿落幕,人權館期望藉由出版各式主題專書,更細緻地與讀者對話,持續推動轉型正義及人權教育,讓更多人關注人權議題,將臺灣推向更公平、自由的人權社會。

人權繪本讀書會:《走出霧之森》作者與現場讀者大合照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國家人權博物館 台北國際書展 白色恐怖 中研院 受難者 歷史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此陽非彼羊?從故宮文物「金彩三羊開泰瓶」認識諧音吉祥話與像生瓷

「太依賴視覺,使聆聽能力退化」臺史博《聽・見》策展人分享紀錄聲景意義與記憶

台北龍山寺、孔廟皆出自他巧手!一睹閩南建築工藝史與宮廟影響力:清末民初工匠大師王益順

怪美味的!鮟鱇魚口感堪比龍蝦 饕客才知道的私廚與吃法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