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壓歲錢」歷年樣貌!看「新臺幣」如何躋升國幣地位

圖/檔案管理局提供、來源為中央銀行,編輯室組圖
圖/檔案管理局提供、來源為中央銀行,編輯室組圖

每年的農曆除夕夜,長輩都會給予晚輩「壓歲錢」,我們也常稱之為,其中蘊含了長輩給予的平安祝福。晚輩們收到紅包後,最期待的莫過於掂量紅包裡鈔票的厚度、看看今年是否豐收。其實壓歲錢曾經是銅錢,演變至今日紙鈔的為何呢?檔管局〈國幣風華迎新歲〉中向大家逐一揭曉,往昔壓歲錢的各種面貌!(編按)

我國開國已近百年,當我們慣用新臺幣做為壓歲錢時,您可曾想到過去是用何種國幣當作壓歲錢?民國以來,隨著國幣的改變,紅包裡的壓歲錢,從袁大頭、孫小頭、帆船、法幣、關金券、金圓券、銀元券到新臺幣,這些國幣到底何時變身?就讓我們從探索國幣風華,瞭解壓歲錢的演變,一起迎接喜洋洋的新年。

我國肇建之初,由於幣制尚未建立,全國各地鑄幣廠皆鑄造各式貨幣以供流通,譬如民國元年時,四川即發行大漢銀幣(圖1)。民國3年,公布「國幣條例」,將國幣分為銀、鎳、銅幣三種,十種面額,然實際發行之國幣,僅有銀幣,皆為袁世凱側面像(俗稱袁大頭)(圖2)。

民國16年,政府定都南京後,南京鑄幣廠鑄造國父孫文側身像銀幣,稱為「開國紀念幣」(俗稱孫小頭)(圖3),形成南方使用「孫小頭」、北方使用「袁大頭」的有趣現象。民國17年,北伐成功後將「孫小頭」訂為國幣,通行全國。此時各地除使用「孫小頭」外,「袁大頭」等其他銀幣及部分銀行發行的紙幣(圖4、4-1)亦可流通。

圖1:民國元年四川發行的大漢銀幣
圖2:民國9年發行之袁世凱像銀幣
圖3:政府發行之孫文像銀幣
影像來源:作者提供

圖4:交通銀行於民國3年在上海發行之拾圓紙幣(印有憑票即付中華民國國幣拾圓正字樣)
圖4-1:中國銀行於民國20年在天津發行之伍圓紙幣(印有憑票即付國幣伍圓字樣)
影像來源:作者提供

民國22年3月,政府宣布「廢兩改元」後,維持銀本位制,單位則改為「元」。由中央造幣廠專屬鑄造,一面為孫文側面像,另一面為帆船圖的新幣(俗稱帆船)(圖5),此時流通國幣類型計有袁大頭、孫小頭及帆船。

圖像5:民國22年發行之銀幣 影像來源:作者提供

民國24年11月,政府鑒於世界銀價上漲,致使白銀不斷外流,造成經濟蕭條,決定改革幣制,放棄銀本位制,以中央、中國、交通、農民等四家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規定所有交易及納稅以法幣為限,不得使用銀幣,並將白銀收歸國有,人民所有之銀幣需至四大銀行兌換法幣,每元銀幣兌換法幣一元。此時的國幣,即為四大銀行所發行之法幣(圖6、6-1)。當時中央印製廠(民國30年成立)尚未成立,故四大銀行委託民間印製法幣,主要印製廠商為:中華書局、英國德納羅公司、英國華德路公司及英美鈔票公司等(圖7、7-1)。

圖6:交通銀行於民國24年發行之伍圓法幣(印有中華民國國幣伍元字樣)
圖6-1:中國銀行於民國26年發行之伍圓法幣
影像來源:作者提供

圖7:中央銀行委託中華書局於民國25年印製之法幣
圖7-1:中央銀行委託英國華德路公司於民國25年印製之法幣
影像來源:作者提供

抗戰時期,日本採取「以華治華」政策,先後在華北(北平臨時政府)、南京(維新政府)扶植相關政權,並成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中央儲備銀行」等銀行各自發行鈔票流通,形成「一國多幣」情形(圖8、8-1)。戰時政府為籌措軍費,貶值法幣及增加發行量,致使物價飛漲;民國36年以後受到內戰影響,法幣信用崩潰,政府開始發行大面額原用於收納關稅的「關金券」,作為比法幣更高面額的貨幣(圖9、9-1、9-2、9-3)。民國37年8月,政府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宣布以金圓作為本位幣,並發行「金圓券」取代法幣,然在38年5月共軍佔領上海後,金圓券無法流通而結束9個多月的壽命。7月,行政院在廣州公布「銀圓及銀圓兌換券發行辦法」,恢復銀本位制,於廣州、重慶發行銀元兌換券及銀元輔幣(檔案影像1、圖10、10-1、10-2)。政府遷臺後,銀元券流通地區僅限海南島及舟山群島,臺灣則暫不兌換;民國39年5月共軍占領海南及舟山後,銀元券就此劃下句點。

圖8:抗戰時期中央儲備銀行於民國33年發行之貳百圓紙幣
圖8-1:抗戰時期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之拾圓紙幣
影像來源:作者提供

圖9:(左起)中央銀行民國36年發行之貳仟圓關金卷樣張
圖9-1:中央銀行民國36年發行之伍仟圓關金卷樣張
圖9-2:中央銀行民國37年發行之壹萬圓關金卷樣張
圖9-3:中央銀行民國37年發行之伍萬圓關金卷樣張
檔案來源機關:中央銀行/檔案管有機關:檔案管理局

檔案影像1 民國38年7月發行各種銀元券樣張事由 檔案來源機關:中央銀行/檔案管有機關:檔案管理局

圖像10:民國38年發行之銀元輔幣券樣張(壹角、貳角) 檔案來源機關:中央銀行/檔案管有機關:檔案管理局

圖像10-1:民國38年發行之銀元券樣張(壹圓、伍圓) 檔案來源機關:中央銀行/檔案管有機關:檔案管理局

圖像10-2:民國38年發行之銀元券樣張(拾圓) 檔案來源機關:中央銀行/檔案管有機關:檔案管理局

現今我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國幣,不論是紙幣或硬幣,通稱為「新臺幣」,乃臺灣銀行於民國38年依據臺灣省政府在6月15日公布的「新臺幣發行辦法」發行,明訂舊臺幣4萬元兌換一元新臺幣(檔案影像2)。

檔案影像2 為檢送本省幣制改革方案請查照由
檔案來源機關:臺灣省諮議會/檔案管有機關:檔案管理局

「新臺幣」由臺灣銀行發行,原不具備「國幣」性質;民國50年中央銀行在臺復業後,依照「中央銀行在臺灣地區委託臺灣銀行發行新臺幣辦法」,由該行委託臺灣銀行發行,法定地位比照國幣,新臺幣成為我國法定貨幣(準國幣)。在民國91年時,政府廢止該辦法,規定7月1日起原委託臺灣銀行發行之新臺幣停止流通,印製於新臺幣上的臺灣銀行字樣也改為中央銀行,新臺幣取得正式「國幣」地位。

當我們打開紅包裡的壓歲錢時,金額多少並不重要,而是這些嶄新的新臺幣所隱含的祝福心意。從過去到現代,在除夕圍爐之際,壓歲錢總是家人傳達親情最常見的表現。從袁大頭到新臺幣、從銀幣到紙鈔,國幣形式多變,壓歲錢的外觀亦有不同,但長輩疼惜晚輩的關懷、期許卻無二致。所傳承的歷史文化,亦在國幣風華逐一呈現,展現精髓。

●本文整理摘選自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瑰寶》第183期〈金馬獎:一甲子的台灣電影事業〉。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紅包 歷史 貨幣史 孫中山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漫畫搶先看!《集合!RENDEZVOUS 011》走進仙姑男孩的神秘世界!

揭密彰化八卦大佛!前身與日治戰死的「能久親王」有關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6本推薦書迎接AI世代 打開閱讀新「視」界

「走到靈魂或奇點之上」——專訪氣味小說《香鬼》作者古乃方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