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亞洲,望向世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場館作為亞洲劇場平台

參與「亞當計畫 – 藝術家實驗室」的丹尼爾.赫爾曼(Daniel Hellmann)以另一身分Soya the Cow(素食主義的扮裝乳牛)表演。
參與「亞當計畫 – 藝術家實驗室」的丹尼爾.赫爾曼(Daniel Hellmann)以另一身分Soya the Cow(素食主義的扮裝乳牛)表演。

文字|簡韋樵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自2017年起,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以「讓亞洲發現亞洲」為理念籌辦亞當計畫(ADAM),藉此連結亞太地區的藝術機構及創作,撐開互動的空間與思想的資源共享,成為各地創作者串連的集聚地,對「亞洲」的構成進行創作性的交流與探討。

亞當計畫在2023年正式邁入第7屆,作為北藝中心開館以來首次的實體交流年會,場館則以構築「亞洲共製中心」為目標,讓台灣成為亞洲的交會站,向和場館發出邀請,共建促進連結與分享的平台,提出一種重新理解亞洲的方式,北藝中心執行長王孟超甚至喊出「立足亞洲,望向世界」的宗旨。

台灣的交界優勢

然而,儘管有具體、可計量和歸類的地理基準,但對亞洲的想像卻是恆常變動、不可化約的定義,並擴延出許多當代論述。尤其在南轅北轍的文化脈絡、語言差異、歷史經驗、生命政治等面向,彼此又該如何藉由表演藝術作為路徑尋找異同之處,緊密地互動,進而形成親密的共同體?受限於台灣的地理位置,我們看待亞洲觀念幾乎只放眼於「東亞」,又該如何連接從未交集過的區域與差異較大的文化,並產生更多當代表演的想像?

王孟超道出台灣處於交界地帶的優勢:「除了位於東北亞和東南亞的中間,亦是華人語系、南島語系、新移民族群的混合體,在文化上有足夠的多樣性與精采度。但過往台灣的藝術環境及許多生成一直隨著歐美的藝術養成和腳步前行,缺乏自信,更難以強調出獨立性、真實的面向和獨特的亞洲視角望向全球。即便如此,台灣還是能夠在中華文化的傳統基礎上,發展出屬於自身的身體形式,也在具有西方當代性學習當中,走向一種普世性,可以代表亞洲與西方溝通的其中一個方式。」

當「亞洲」不再是西方的發明

不過,場館能夠提供什麼樣資源或引進何種節目,透過與外面連結與多元想像,解構以西方為主體的全球化視閾和二元對立(歐洲╱反歐洲、殖民╱被殖民、中心╱邊陲)的風險,同時使地方能夠持續作為能動者,持續與亞洲形成連繫,再返身,重新「發現」自身主體性?

王孟超認爲:「確實不必然一定要站在西方的對立面,或是堅守反抗的位置才能突顯亞洲的能動性,而是應該讓位於亞洲的彼此相互看見,在動態交流中學習、認識、碰撞,增進對話的可能性。在亞當計畫提到的『亞洲』主要是以接觸與共製的理念出發,讓台灣青年藝術家能夠去接觸較為陌生的東南亞等區域的文化圖像及創作者,甚至在作品中讓觀眾也願意在公眾的平台上和其他亞洲文化進行溝通和共感,在相互看見當中,認識自身的底蘊。」

以東南亞為例:「儘管他們群體與台灣的漢人不同文、不同種,但在文化底蘊的保留和表現方式上,從傳統藝術訓練到現代藝術的結合,展現出了令西方感到新奇的特色。如今,所謂的『台灣人身體』或『中國人身體』已經過多年的西化影響,讓本土文化特色逐漸淡化。雖然我們的作品具備強烈的當代感,但傳統文化流失得快。在這種情況下,東南亞的藝術家是為借鏡,幫助我們重新回溯和探究自身文化和身體。」

跳脫代工,邁向平等的共製

亞洲的眼界不會只在東亞,如今亞裔作為紐西蘭與澳洲主要移民人口,加上幾年來大洋洲地區在經濟政策上隨之向亞洲靠攏,王孟超亦將紐、澳帶進亞洲視角和連帶裡,積極尋找和當地場館和團隊進行協作的可能。他說:「台灣的原住民和東南亞、大洋洲的南島民族,在語言和文化上則有許多相似之處,這種歷史的關聯應該更加重視,並積極挖掘,幫助我們開啟另外一扇通向更深入了解和連結亞洲地區文化的大門。」

當人們的跨國移動讓國家邊界變得模糊,這也提供了擁抱其他文化的更多機會,並帶來新的啟發和可能性。台灣四周環海,因此更需要開放地容納他者,在實際接觸和互動當中產生質變和刺激。王孟超表示:「當台北有屬於自己的藝術節和場館,自然就有籌碼與外界談論『平等的共製』,更能夠將台灣的藝術家推向世界。過去我們還沒有場館時,就等於是『無品牌的共製』,資源與空間受限,台灣團隊就只能幫忙國外的主創者『代工』,僅提供表演者或者技術等資源,主從關係顯而易見。我們希望的是,場館和場館間的國際合作能夠實現雙向且同等的交流。」

作為城市型場館,北藝中心沒有國家級藝文場館的包袱,也不需要引進高成本、名牌式的作品。不管是臺北藝術節、亞當計畫或是2021年舉辦的「創意熟成平台」等,皆是希望讓台北作為亞洲彼此相遇的城市,保持徹底地開放,並陪伴藝術家從研發、孵化、製作到作品的呈現,在流動與相互理解下讓「亞洲」有重新被討論的契機,以表演藝術當作身體網絡的彼此扣連,破除想像之疆,讓亞洲的主體性有立足於世界的可能。

2023亞當計畫,交流與論壇「酷兒作為藝術生產動態」分組分享。

藝術家實驗室駐地分享會,由藝術家角林・芬奇(Gok-Lim Finch)帶來Marry to Sea系列的分享。

●文章授權轉載自《》雜誌第357期雙月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PAR表演藝術 第357期
出版社: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出刊頻率:雙月刊
出版時間:2023-12-01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PAR表演藝術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劇場 藝術家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以「光」為「彩」的絢爛創作!黃敏俊個展「光 ‧ 徘徊」即日起在台南米馬羊藝術空間登場

走訪周杰倫MV拍攝地!蘇格蘭皇家週一睹愛丁堡建城900年的歷史榮光

閱讀的萬種風味:專訪葡萄酒吧「LANDED」創辦人與推介9本配酒書單

走入藏身民間的繪本基地 四大繪本聚落與產地大揭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