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民俗觀察:愛台灣的立石鐵臣與《日食龍山寺》──#名單之後101

文/陳映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士)

入選 臺展8-10回、府展1-6回

立石鐵臣(1905-1980),生於臺北的灣生,雖8歲回日本,卻念念不忘童年生長之地,28歲重返夢中的島嶼。他以濃烈的油彩繪下大地的色彩與南國炙熱的陽光,成為臺府展的固定班底,並受顏水龍之邀參與創設「臺陽美術協會」,給予臺灣畫壇許多犀利而深刻的建言;也因西川滿的請託而開始進行書籍裝幀與版畫插圖的創作[註1] 。 立石鐵臣入選臺府展的作品,題材多圍繞著臺灣的街道、大自然與水邊風景,奔放的筆觸強烈的表現出南島的艷陽、不規則的雲朵與變化多端的地貌,並帶給觀者愜意自然之感。1935年榮獲特選與臺展賞的《赤光》,畫中以斜角式的構圖勾勒淡水明媚的河岸風光,前景的堤岸旁可見停泊的商船與木箱,零星的身影搬運著貨品,在餘暉的照射下拉出長長的黑影,道路延伸至左方遠景,隱約可見現代化鐵製的臺北橋。畫家不僅描繪出平日熙攘往來的貿易口,喧囂後趨於平靜的寂寥時刻,也紀錄下臺北水陸的交通景況與時代脈動。

立石鐵臣,《遠眺海岸》,1938。圖像來源:第一回府展圖錄。

立石鐵臣,《赤光》,1935。圖像來源:第九回臺展圖錄。

《淡水河岸與臺北橋》明信片,赤岡商會發行,1920年代。圖版來源: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

深愛臺灣的立石鐵臣,不帶統治者的優越感,反而親自走遍臺灣的大自然及市井鄉庄,從中認識臺灣歷史、發掘多樣性與風土之美,並和臺灣民俗研究者池田敏雄、帝大醫學教授金關丈夫、攝影師松山虔三等,於1941年7月創立雜誌《民俗臺灣》,身體力行蒐集臺灣島的民俗文化、工藝美術、鄉土歷史與自然誌等,並以強烈有力的線條刻下臺灣庶民的生活圖像。

立石鐵臣所作《民俗臺灣》封面設計,〈布袋戲的馬面〉,第2卷第1期。圖版來源:Wikipedia, Public domain

《民俗臺灣》關係者合照,前排左至右為黃得時、金關丈夫、池田敏雄(中間站立者)、中村哲、不明,後排由左至右為青木(印刷廠所長)、國分直一、田宮権助、楊雲萍、立石鐵臣、黃啓木,1942。 圖版來源:國立政治大學民俗臺灣數位典藏資料庫

龍山寺》

2020年6月21日的下午,全臺民眾懷抱雀躍的心,聚於室外或透過觀看直播,共同見證難得的天文奇景──被稱為「上帝金戒指」的日環食。那八十年前的臺灣人是如何看待日食的呢?

1941年9月21日下午,因臺灣北部可觀測到黑色的太陽──日食,引起媒體與學界注目,日本的研究者們相踵來臺組成觀測陣。《》記載多篇關於日食歷史、觀測方式、宣導不可以肉眼直視太陽的報導;《民俗臺灣》刊登〈關於日蝕的迷信〉、〈日食與月食的習俗傳說〉等與臺灣宗教、文化有關的專題,不難想見當時的盛況。

報紙宣導人民要以「科學的心」來觀測「黑色的太陽」,並避免直視太陽以免失明。 圖版來源:日赤部科醫長河本氏,〈待望の日食の日に 裸眼觀測は危險 豫防法を忘れぬやう御用心〉,《臺灣日日新報》n02,1941年9月10日。

立石鐵臣不僅發表了〈日食觀測的非科學陣〉一文[註2] ,也於民俗臺灣刻印〈臺灣民俗圖繪:日食龍山寺〉版畫。9月21日,隨著日食開始,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也叩響龍山寺本堂的大鼓與鐘樓的鐘,本堂突出的露臺上,身著黑衣的白髮老嫗手拿長長的線香,開始向太陽祭拜。此時,附近的民家也敲打起空罐與小鼓。

我這件作品,是為了此地下一回日蝕時,聚集在此的、我們的子孫而作的。希望下回龍山寺日蝕的時候,我們孫子的兒子、或者更後代的子孫,會拿著這本《民俗臺灣》來到龍山寺,與祖先所描繪的樣子作比較研究。[註3]

1941年9月21日於龍山寺,右上為祭拜日食的老嫗。 立石鐵臣,〈臺灣民俗圖繪五:日食龍山寺〉,《民俗臺灣》5,1941年11月5日,頁31。

松山虔三攝影,〈日食艋舺風俗〉,《民俗台灣》,1卷6期,1941年12月,頁29-30。 圖版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

稀有的日食引發天文觀測的熱潮,立石鐵臣與池田敏雄也把握良機,進行科學的民俗觀察,他選擇描繪龍山寺的老嫗對日食祭拜的場景,而非刻畫日食本身的日相變化。對照松山虔三留下的攝影紀錄,立石鐵臣忠實呈現老嫗的造型。以淺灰色的套版呈現因遮蔽而昏暗的日光,對廟宇的磚瓦裝飾也毫不馬虎,並將焦點放在老嫗與遠方敲鐘的人的舉止上,可見他深具人文關懷的性格。

短短一生,能目睹幾次日食,科學發展固然重要,能夠更精確觀測自然現象,同時非科學的、習俗卻逐漸式微。但透過具有人類學與民俗學素養的《民俗臺灣》,與立石鐵臣留下的一幅幅樸質而真摯的版畫,記錄臺灣人早期最真實的日常風景、鄉土美學。不知未來龍山寺發生日食時,會不會有人在那露臺上拿起立石鐵臣的民俗圖繪,與祖先的儀式相比呢?我想那一定會連結起跨時代的情感與回憶,憶起古老而虔誠的時光,喚起人們對土地的認識。

立石鐵臣,〈臺灣民俗圖繪二:飯店〉,《民俗臺灣》2,1941年8月10日,頁48。 圖版來源:國立政治大學民俗臺灣數位典藏資料庫

101

註釋

1. 西川滿/文、潘元石/譯,〈日據時期臺灣創作版畫的始末〉,《雄獅美術》258(1992),頁130-132。

2. 立石鐵臣,〈日食觀測の非科學陣〉,《臺灣地方行政》10,臺北:臺灣地方自治協會,1941年10月,頁34-35。

3. 立石鐵臣,〈臺灣民俗圖繪:日食龍山寺〉,《民俗臺灣》,1卷5期,1941年11月。譯文出自洪千鶴,《畫家的左手:日治時期臺灣創作版畫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頁88。

參考資料

立石鐵臣,〈日食觀測の非科學陣〉,《臺灣地方行政》10,臺北:臺灣地方自治協會,1941年10月1日。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臺北市:雄獅,2004年。

洪千鶴,《畫家的左手:日治時期臺灣創作版畫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震南,〈灣生畫家筆下的臺灣之美:立石鐵臣與他的民俗版畫〉。(點閱日期:2020年7月1日)

●本文為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名單之後 科學 信仰 日食 臺灣日日新報 陳澄波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明華園以元宇宙計畫創新歌仔戲 第三代接班人陳昭賢:創新不是反骨,是為了活下去

把淡水畫出巴黎感的昭和藝術家:楊三郎──名單之後#136

愛情不僅是擂台競賽?《男言之隱》2024純愛加演找答案

白菜不只是白菜!故宮國寶翠玉白菜其實藏有特殊涵義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