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畫會活動累積繪畫能量:吉澤初藏──名單之後#102

1910年10月,臺北中學校寫生班作品展覽會展場一景。 資料來源:白適銘編著,《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頁31。
1910年10月,臺北中學校寫生班作品展覽會展場一景。 資料來源:白適銘編著,《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頁31。

文/余怡儒(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碩士)

吉澤初藏 入選 臺展第1、3回

盛夏時節,向晚的陽光自樹葉縫隙間灑落,操場邊的貓瞇著眼曬著暖陽,慵懶至極。一個揹著畫具的學生,神色匆忙的疾行在走廊上,擾亂一隅寧靜。

「吉澤前輩,你等等我啊!」

「富永,是你啊!快一點,就要遲到了!」

1910年,石川欽一郎任職臺北中學校囑託後,延續在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教學方式,在校內開設寫生班指導,是年吉澤初藏為三年級學生,富永親德為二年級學生,皆是臺北中學校寫生班的成員之一[註1]

1911年1月,中學生寫生班以寫生為主題,舉辦第二回展覽會,除展示石川及東京畫家三宅克己等人的畫作為參考品之外,更有多名學生作品參展,其中吉澤作品被認為「其閒逸筆觸使其將來大有可為」[註2]。 1913年3月,吉澤自臺北中學校畢業[註3], 隨後進入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植物病理部擔任雇員,專責植物病蟲害的研究與防治工作[註4]

1914年6月,正當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設小學校即將開始招生,政府委由石川欽一郎為首,並募集青年畫家之作一起舉辦學習成果展。吉澤以〈宇治の街道〉、〈春の八坂〉、〈奈良の朝〉系列之作參展,出身京都的他將關西城市風情作為主題寫生,被譽為「用現代新法的溫和筆刷,呈現出文學感的畫面」[註5]

「富永,石川老師之前太忙,紫瀾會從1910年4月後就沒辦展覽,這次趁著各學校成果展,我們找一些同學,一起再來辦展覽吧!」

「好!我來聯繫幾個前輩,他們應該會很有興趣。」甫自中學校畢業的富永,正籌畫著要到繼續學習美術,對此很有熱忱。

隨後,作為臺灣早期第一個研究西洋畫的美術團體「紫瀾會」,在富永親德、吉澤等石川學生多方奔走下復會,1914年10月於板橋街舉行復會式暨第1回展覽會[註6], 隨後多次舉辦展覽會。1916年,參與過「紫瀾會」、「臺北中學校寫生班」的會員們,籌組「臺北中學校麗正會(校友會)寫生班」,專門以西洋畫的研究練習為成立主旨。直至1918年8月,石川欽一郎離臺後,以石川為中心的畫會團體遂漸終止。

此時期美術活動雖有少數臺籍人士參與其中,仍以日籍人士為多,但透過石川在國語學校、臺北中學校的執教與人脈建立,臺灣藝術風氣逐漸成形。即便石川離臺,當時教導的學生,多已進入社會各界,憑藉著對繪畫的熱愛,仍多有持續籌組畫會、舉辦展覽會者,吉澤便是其中熱衷者之一。

1920年10月,吉澤與池田信一等人,召集紫瀾會員與臺北中學校學生籌組「赤土會」,並主辦第一次展覽會[註7]。 正當開展之前,於東京美術學校就學的富永,以〈小豆島の風景〉入選帝展,遂帶動一股國內文藝風潮,促使這場展覽會獲得廣大迴響[註8]。 隔年8月,時任職於臺北新高堂的吉澤,聽聞富永就學經濟困難,還發起後援會籌募資金,資助富永完成學業[註9]

1920年,赤土會第1回展覽現場。 資料來源:白適銘編著,《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頁45。

1923年2月,吉澤與池田信一、野田正明等人籌辦「茜社(がランス)洋畫會」(註10), 題材多為本島風光的描繪,連石川觀展後都對其表示正面評價(註11)。 1929年,吉澤與再與野田正明共組「二九年社」,集結各行業中的業餘畫家,在工作之餘兼研美術。1931年後,吉澤淡出美術活動,直至1941年6月的南光美術協會中,才又見其身影(註12)。

除了畫會活動,吉澤在參加比賽上,也是獲獎無數。1927年,吉澤以〈壺とコスモス〉入選第一回臺展,1929年以〈晴れ日〉入選第三回臺展,畫作一如以往用靜物描繪呈現出悠閒意象。而海報競選方面,曾在1929年入選臺展海報比賽三獎,1936年獲選納稅宣傳海報首獎等(註13)。

整體而言,關於吉澤初藏的資料紀錄並不多,針對其畫作的評論集中在臺北中學校時期,而此時也是他累積繪畫能量之際。後期多以參與畫會活動的紀錄為主,或許比起他的畫作,他籌組畫會、舉辦展覽的人脈與能力,更受到大家推崇與關注。

吉澤初藏,〈壺とコスモス〉(壺與波斯菊),1927年。 資料來源:第一回臺展圖錄。

吉澤初藏,〈晴れ日〉(晴天),1929年。 資料來源:第三回臺展圖錄。

102

註釋

註1 「吉澤初藏,明治27年(1894)5月生,京都府平民,大正2年(1913)年3月30日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第6屆第2部畢業生。」以當時學制觀之,臺北中學校為5年制,石川欽一郎任教時,推知吉澤為三年級學生。見於〈臺灣總督府府報〉第187號,1913年4月3日,頁16。

註2 一記者,〈水彩畫を觀る〉,《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11月11日,版7。

註3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187號,1913年4月3日,頁16。

註4 其在農事試驗場工作僅至1916年。見《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大正4年(1915),頁157;《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大正5年(1916),頁166。

註5 〈洋畫會雜評〉,《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6月21日,版4。

註6 〈紫蘭會の再興〉,《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10月16日,版3。

註7 〈赤土洋畫會展覽會 十二月四日五日兩日 臺北俱樂部に於いて〉,《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1月11日,版7。

註8 〈赤土洋畫會 來る四日五日兩日 臺北俱樂部に於て〉,《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2月3日,版7。

註9 〈天才畫家後援會〉,《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8月24日,版4。

註10 ガランスとは赤い絵の具のこと,茜社名稱的由來,是指繪畫中使用的紅色油漆。

註11 1924年,石川再次來臺,便參觀了茜社的展覽會,認為該會的畫作中較著重人物本身的實體描繪,呈現原物最初的色彩。見於石川欽一郎,〈ガランス社展覽會見〉,《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2月13日,版4。

註12 〈南光美術展 けふから鐵道ホテル〉,《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6月28日,版3。

註13 〈臺展ポスター入選者〉,《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7月7日,版7;〈納稅宣傳ポスター圖案當選〉,《臺灣總督府府報》第1612號,1936年2月16日,頁48。

參考書目

白適銘編著,《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臺中:國立臺灣),2019.10。

陳柔縉,《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臺北:麥田),2018.3。

蘇碩斌等,《臺北城中故事》(臺北:左岸文化),2019.8。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漢珍知識網。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本文為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名單之後 陳澄波 繪畫 日本 美術館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豪擲千金也想要得到!康熙到乾隆皇帝都迷戀的洋貨:鐘錶

專訪科幻短篇小說陳建佐《明日與那些幽微之時》:即使不被他人接受,也不會停下來的創新

美國文豪海明威常餓到無法寫小說?巴黎小酒館的救贖料理:鹽煮洋芋沙拉

康熙、乾隆帶你賞花去:國立故宮博物院「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選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