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星張達明闊別舞台12年 舞台劇《豐子愷》演活中國漫畫鼻祖
文/虛詞編輯部
談及漫畫大師,我們大抵會先想起日本的手塚治虫和鳥山明,卻忘了「中國現代漫畫鼻祖」的豐子愷(1898 – 1975) 曾在香港辦過畫展,將他對民間生活的熱情純粹地展露於香港人的眼前。適逢新域劇團三十週年誌慶,盧偉力博士接任藝術總監,隨即宣布籌備《豐子愷》舞台劇,由盧偉力擔任編劇和導演,請來好友張達明飾演豐子愷。故事將在兩個多小時內重現豐子愷青年、中年、老年的三段人生,也呈現豐子愷與李叔同、夏丏尊的師生關係,講述一段在動盪時代裡守護善良童心的時光。
《豐子愷》背後的悲歡離合
新域劇團是香港第一代專業社區劇場和戲劇教育的推行者,創辦至今已有三十載。此次舞台劇《豐子愷》起初的創作原因,是盧偉力為了與好友古天農在舞台上再度合作。他形容古天農個性圓融,與在舞台上曾飾演的蔡元培和陳少白有著同樣個性,他就想到「豐子愷好像也是這樣的性格」,於是開始創作《豐子愷》讓古天農主演。遺憾的是,摯友於去年撒手人寰,令主角一位猝然缺席。
盧偉力一心盼望完成兩人夙願,今年接任新域劇團藝術總監後,隨即開展《豐子愷》的計畫,並邀請另一好友張達明飾演中年和晚年的豐子愷,而青年豐子愷則由浸大學生飾演。劇本設定從晚年的豐子愷視角出發,思緒回溯青年和中年的歲月,是編導盧偉力考慮到張達明的身體狀況而作出的調整。
要演活豐子愷,「The Culturist文化者」創辦人鄭天儀向盧偉力介紹豐家後人——豐子愷的孫兒豐羽,為舞台劇提供新角度。鄭天儀在社交平台透露,豐羽的父親,豐新枚是豐子愷七個孩子中的老么,擁有兩個碩士學位,懂六國語言,曾負笈德國,於是深得豐子愷的寵愛。豐羽既然是豐新枚的幼子,自然承繼了爺爺「厚愛」,包括父親所藏豐子愷的畫作,以及父子互寄的四百多封家書。而早前豐羽編著的《豐子愷家書》由天地圖書出版,已為盧偉力提供許多創作靈感,好讓《豐子愷》更為完滿。豐羽與劇組會面當天,張達明親自問了許多關於豐子愷的形象細節,例如豐羽回憶起,小時候他最喜歡坐在豐子愷的膝上,捊他的長鬚,鬚是灰白而不是雪白的;他歡喜大笑也是含蓄而不是豪氣的,讓張達明能演得更為立體。
張達明闊別舞台十二年之作
演員張達明自戲劇學院畢業已將近四十年,演藝經驗極為豐富,卻於2011年不幸患上鼻咽癌,七年前成功擊退癌症,隨後接洽不同工作重回軌道,2020年憑電影《麥路人》奪得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但此次《豐子愷》竟是闊別舞台十二年之作,他曾向傳媒坦言以現在的體力和年紀而言,背台詞是有點吃力,但必定會堅持下去,因為他以兩位也曾患重病的前輩毛俊輝和羅家英為榜樣。
在某次訪問當中,張達明回想少年時代,常看《老夫子》、《龍虎門》等港漫,只認識魯迅、張大千和吳冠中等近代中國文化人,卻對豐子愷認識不多,其畫作只略知一二。收到演出邀請後,便認為豐子愷的畫作很特別,不但用毛筆寫畫,題字也比其他藝術家更能突出自身的感受和想法。
張達明也曾言自己跟豐子愷不太相似,因為豐子愷出生於清末,於民國年代經歷軍閥割據、日本侵華,其後更遭遇「十年浩劫」,而在香港成長的張達明雖然童年也是艱苦,但只是窮困之苦,未曾經歷過戰爭。兩人唯一相似之處就是同為「周身刀」的多媒介創作人,豐子愷擅於寫漫畫,亦懂音樂、寫散文、翻譯外語作品等;而張達明出演舞台劇、電視劇和電影,亦曾當編劇,寫小說、散文和填詞。有趣的是,當張達明穿起中山裝,貼上白色長鬚,竟入木三分得活像晚年的豐子愷。
親情和師生情交織的一生
回顧豐子愷的一生,留下了許多漫畫和散文,標籤著日常性、童趣、佛念,而其家人和師長對他的創作尤其重要,成為研究豐子愷不容忽視的部分。1919年,豐子愷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返回家鄉石門灣與徐力民(潘芳芳飾)結婚。現有文章中,豐子愷對妻子徐力民的描繪並不多,但從點滴之間亦可感受到他們的真情和愛意。成婚後,豐子愷到上海闖蕩,不像其他知識分子將妻子留在家中侍奉姑婆,而是把徐力民帶到上海,送進楊白民創辦的城東女學專修科學習圖畫,不認為身為人妻就要喪失自己的空間。
又例如徐力民生產在即,卻患上子癇症,豐子愷匆忙趕赴, 醫生問:「萬一不能大小兩全,則保大抑保小?」豐子愷說:「當然保大」。 他顧著擔心妻兒性命,而沒理會孩子是男是女,直到護士抱著孩子給徐力民看,他曾回憶道:「昨晨送別馬先生時,馬先生道賀後即問我所生是男是女,我不能答,但說是一個『人』。聞者皆失笑」。
抗戰期間,二人舉家經桐廬、常山、南昌、長沙等地,一路顛沛流離,齊心合力將一家人帶到相對安全的廣西桂林。此後一家在上海過著清寒的生活,直到1975年豐子愷逝世,其骨灰安放於上海龍華殉道者陵園。女兒豐一吟曾提議將父親的骨灰撒在他生前喜愛的杭州西湖,但徐力民長嘆一口氣說:「湖裡好冷啊!」她知道母親希望與父親合葬於家鄉。豐一吟說,父親與母親一輩子相濡以沫,這才是他們最好的歸宿。
豐子愷青年時追隨李叔同、夏丏尊,其人格和學問皆由此確立,《豐子愷》亦會將當中的藝術教育信念貫穿全劇。他稱二人如同父母,夏丏尊是「媽媽的教育」,而李叔同是「爸爸的教育」。就如夏丏尊做教師,有著足夠的耐心與愛心,對學生視如己出,豐子愷曾在悼文中記他「直率開導,不用敷衍、 欺矇、 壓迫等手段」,其態度和說話永遠都是親切的。夏丏尊教他言之有物,強調要老實地寫,讀書與做人對於創作同樣重要;而李叔同很少說話,注重以身作則,令學生衷心誠服。 學生怕他,但也敬他。豐子愷於師範學校因為專心於李叔同所喜的文學藝術,而曠廢了許多師範生的功課,後來更追隨李叔同(弘一法師)的腳步,皈依佛門。
在風雨飄搖的世紀初,無數悲歡離合、家破人亡,許多人意志消沉,嘆息生逢亂世,但亦有人堅守善念,默默耕耘,無論環境如何艱難,都力所能及地充實自己,以自己的才華滋潤在苦難中的心靈。正如豐子愷青年、中年和晚年的時光,分別對應了新文化運動、他在抗日戰爭時的「藝術逃難」和文化大革命,見證中國的巨大變遷,也是一代人在困境中自強不息的寫照。而《豐子愷》盼呈現這善美高格、德藝有情的一生,以舞台上有血有肉的人文關懷戲劇處境,承托今天在時代中思索未來的人們
●文章授權轉載自「虛詞」,原標題與連結:「《豐子愷》:張達明闊別舞台十二年之作 演活中國漫畫鼻祖善美人生」,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