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博物館遇上劇場!以故宮戲劇實踐為例看見多樣的文物想像

2022故宮童樂節「魔法師的時空之旅」展廳劇場側拍 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提供
2022故宮童樂節「魔法師的時空之旅」展廳劇場側拍 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提供

文|劉君祺(作者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提供

與劇場的交會

博物館透過演出推動詮釋溝通,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代。美國老史德橋村博物館於1961年推出劇場,為目前文獻可見最早之博物館劇場案例。1970年代,美國多間博物館透過戲劇演出傳達展覽內涵,例如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藉由偶劇秀及獨白戲,探討科學家的發現並想像其心情故事;芝加哥的科學工業博物館以一系列戲劇介紹科學家的生平。法國博物館界的戲劇實驗,則可見於自然史博物館1979年與專業劇團合作推出「考古懸疑」劇作,運用戲劇詮釋與觀眾交流(註1)。

博物館亦運用戲劇技巧,融入解說導覽內容,以更具開放性及想像力的溝通方式,提升觀眾的觀展理解。美國知名教育實驗者Susan Sollins於1970年間在史密森國家藝術收藏推出展廳戲劇遊戲,培訓導覽員即興戲劇技巧,引導兒童展現對於顏色、形狀、物件、空間的感受,探索藝術品之間的關係。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1972至1973年間針對中學生推出強調「觀看、回應及表達」的「藝術意識」專案,鼓勵學子透過肢體律動、展廳戲劇、舞蹈或演出來展現對於的想像。1972年史密森國家肖像博物館推出戲劇式導覽,採用「觀眾入戲」的方式,邀請觀眾即興參與戲劇演出。博物館運用「戲劇詮釋」進行學習溝通蔚為風潮,有研究指出,1990年代以後有超過九成的英國博物館運用戲劇式導覽解說與觀眾互動(註2)。

2022故宮童樂節與萬花筒劇團推出「魔法師的時空之旅」展廳劇場,融入肢體律動,帶領親子觀眾探索故宮洛可可藝術的魅力。 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提供

故宮的戲劇實踐

故宮的戲劇實踐,最早應係以劇情影片形式展開,2005年發行上映的「經過」,以院藏北宋蘇東坡〈寒食帖〉串起三位主角的生命故事,至今還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劇場形式則發軔於2009年至2013年間所推出之「故宮新韻」表演,透過傳統戲曲形式定目演出,傳遞典藏名畫內涵,以及2011年配合「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大展,與當代傳奇劇場於本院廣場推出大型演出,重現十七、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近年本院陸續推出各項戲劇作品,包括2015年與九歌兒童劇團合作推出「那些年,我在皇帝身邊畫畫的日子」、2018年與偶偶偶劇團合作推出「莊子的戰國寓言」、2019及2020年與無獨有偶劇團合作推出「故宮動物園」、「飛船與海怪」等,兒童學藝中心則不定期推出「海怪小學堂之小丑歷險記」戲劇導覽、「宋貨郎說故事」特展說故事活動等。

展廳導覽內容亦結合戲劇內涵,展開多元的溝通形式。2011年所推出的兒童語音導覽,以阿弟仔與乾隆爺的對話串聯,帶領小朋友進入富有想像力的戲劇情境。小志工、青少年文化大使培訓也透過展廳內的創意導覽,向觀眾溝通他們對於文物的詮釋與想法。2021年「故宮遊藝思」專案與不想睡遊戲社合作,帶領偏鄉參訪兒童認識展覽文物。2022年5月與明日和合製作合作策劃,推出「唐夫人的沙龍—東方與西方相遇」親子戲劇導覽,引導家庭觀眾以活潑生動的方式探索常設展內容。2022故宮童樂節則以「藝時空旅行」為主軸,與萬花筒劇團、林座以及果陀劇場等專業劇團合作,結合展覽文物內涵量身打造,推出「魔法師的時空之旅」展廳劇場、「如果我認識莫札特」與「阿瑪迪斯小姐」親子音樂會與「望遠鏡之謎」大型展演等三類演出,帶領觀眾進入富想像力的劇場時空。以上各類戲劇實驗,係由院內跨部門、多位同仁參與,接續演奏出一部部多元奔放的進行曲。

2022故宮童樂節與林座推出「如果我認識莫札特」親子音樂會,串聯「華麗魔法屋—故宮的洛可可珍藏」親子特展,帶領親子觀眾感受洛可可音樂的聲音魔法。 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提供

2022故宮童樂節與果陀劇場推出「望遠鏡之謎」大型展演,藉由虛構的劇情與時空,想像再現十八世紀的東西交流以及洛可可藝術面貌,同時傳遞「尊重同理」,以及「肯定自我」的價值。 國立故宮博物院行銷業務處提供

正如博物館學者劉婉珍所言:「博物館就是劇場,是讓人們可以遊、可以藝、可以興、可以學、可以居,讓人們找回為人的尊嚴與認同的人間劇場」(註3)。在博物館所上演的各式劇碼,不僅為展覽內容譜寫出多樣的藝術風景,也在編劇的巧思中,傳遞了多元文化的價值,讓觀展不只是純粹的美學經驗,也能促進轉化為探索世界、回看自身的鑰匙。戲劇詮釋即是一種與觀眾有機共生的溝通方式,透過其獨特的傳遞效果,吸引觀眾的主動參與;它也是一個共創的過程,不只醞釀於博物館與表演團體兩方的協作,更因觀眾自發的反應有所增色與進展。展望未來,如何精進多方合作,創造出一齣齣又好看又有學的博物館劇場,是我們所努力的方向。

1:詳Tessa Bridal, Exploring Museum Theater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2004), 15-17及陳慧玲,〈法國博物館的戲劇詮釋發展:以七個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3卷2期(2009.4),頁73-98。

2:參考彙整自Susan Sollins, “Games Children Play: In Museums,” Art Journal 31, no. 3 (1972): 271-275; Elliott Kai-kee, Lissa Latina, & Lilit Sadoyan, Activity-Based Teaching in the Art Museum: Movement, Embodiment, Emotio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Getty Publications, 2020), 17-19, 22-5, 29; 陳慧玲,〈科學與藝術—以英國博物館的戲劇詮釋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6卷3期(2012.7),頁77-100;劉婉珍,《博物館就是劇場》(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頁43等文獻。

3:詳劉婉珍,《博物館就是劇場》(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頁124。

●本文摘錄自《》481期4月號,原題〈博物館的劇場時空—2022故宮童樂節戲劇專案回顧〉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故宮文物月刊 博物館 戲劇 文物 電影 音樂 藝術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海廢不再是無用之物」從澎湖海廢與再造藝術反思生態

手錶造型設計與女性貴族有關?你所不知道的鐘錶歷史

新竹才不是文學沙漠(下):日治詩社、戰後壓抑再到文化斷層後的文學獎

新竹才不是文學沙漠(上):重返「北臺文學之冠」美名的竹塹年代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