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這些年,我們都搞錯了?原來儒家主流思想竟出自於他

知名文學評論家楊照。(資料來源:遍路文化)
知名文學評論家楊照。(資料來源:遍路文化)

(內容/,編輯撰稿/、遍路文化)

「很誠實地說,從自我私人的情感上面來說,真是不討人喜歡。但他太重要了。」

知名文學評論家楊照分享他對荀子的觀點。

他提到荀子是一個精英的威權主義者,對於荀子來說,聖人理所當然有一種高於一般人,可以幫一般人設計應該如何生活、應該用什麼方法來過日子的一種高姿態。雖然不喜歡,楊照也不得不承認,荀子的態度、主張,正是中國傳統把社會秩序看得高過於個人,集體主義高過於個人主義的一個最根本、最清楚的顯現。

一說到,人們大多首先想到的。但楊照指出,其實荀子也對儒家、儒學產生了很重大而且實際的影響。

在常識上,中國文化經常跟儒家被等同對待,儒家常常跟孔孟畫上等號。儒家相信什麼、主張什麼,一般我們就理所當然認為,那就是孔子、孟子所主張的。楊照認為「這種常識的態度,如果我們回到歷史上來追究的話,不只不精確,而且帶著許許多多的誤會。」他從中國原典出發,指出荀子對後世中國傳統的影響。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來自古代中國的留言—先秦經典八部》


孔孟認為內在的「禮」第一

在〈論語˙為政〉篇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使用刑法只能夠讓人民為了害怕而去避免犯罪,然而在人民的心裡面並沒有羞恥心,也就沒有了這種自發的克己的行為。相對的,如果是用禮來予以規範,人會發自內心遵從正當的行為法則。由此可知,孔子強調「禮」的重要性,而且明確地把禮跟法看作是既相關又對立的兩股力量。

到孟子活躍的時代,儒家已分成好幾派。孟子師承自子思氏一派。他們格外強調人的內在,尤其是修養上的誠心正意。順著這一條思想的脈絡,到了孟子,就更在意區分禮跟法。為了不使人誤會,以為禮不過就是一些固定的行為規範,經由反覆訓練植入跟管轄人的行為。孟子特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性善解釋,人內在天生就具備了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係,跟人好好互動的直覺。禮不過就是把這種直覺系統化的結果。

強調禮在人的內在情感上面是有根據的,顯然就不能不假設性善。禮跟秩序,是從人的本性本能而來的,這是孟子學說跟孔子的思想最密切相關的地方。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來自古代中國的留言—先秦經典八部》


荀子眼中的禮與法

然而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並針鋒相對提出了性惡論。荀子處於秦朝大一統前夕,大一統的思想跟文化的氣氛開始籠罩的時代。他的中心意識因此就跟孔子、孟子大不相同。在荀子的理論裡面,禮,是從學、也就是從教育的過程當中內化的規矩;沒有徹底內化,讓我們感覺到應該要遵守,如果不遵守就會受到有形或者是無形懲罰壓力的,那就是法。

相對的,孟子不那麼喜歡外來的強迫力量,他要我們瞭解,只需要成為原來的真實的自我,你就能夠同時成為一個好人。孟子跟荀子的差異,讓我們更清楚看到孟子思想的大綱大本。我們也就明白,孟子強調個人內在自助醒覺力量的看法,其實在長遠的中國傳統當中,從來都不曾真正是主流。

日本江戶時代出版的《荀子全書》。(資料來源:遍路文化)


誰是儒學真正的主流?

除了荀子與孟子的思想,楊照也帶我們從學問、知識、思考、道理方面來看,他提到,後世宋明理學,有程朱、陸王之爭。程朱強調的是「格物致知」,是學,藉由教育去認知、去理解天下所有萬物的道理,接近荀子。而陸王則是主張「明心見性」,接近孟子。這兩派在宋代以下,彼此互相競爭,勢力較大的明顯是程朱一派,而且程朱這一派還攻擊陸王,說他們是流於狂禪,不是中國孔孟的正統,是因為受到了佛家、禪宗影響的產物。

另外從政治上看,對於必須要統治龐大帝國的皇帝來說,藉由學,教育、宣傳、外溯要求人民能夠有統一的行為,要比孟子主張要求的,保護人民、讓人民回歸自我本性來得更容易。

楊照分享「許多被視為中國文化的長處,我們在說話寫文章的時候,會把它歸於孔孟,其實真正的功勞應該要追溯到荀子才對。」。

文學評論家楊照顛覆傳統讀法,回到歷史現場,解析中國經典。(資料來源:遍路文化)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來自古代中國的留言—先秦經典八部》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一刻鯨選 楊照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閱讀的萬種風味:專訪葡萄酒吧「LANDED」創辦人與推介9本配酒書單

走入藏身民間的繪本基地 四大繪本聚落與產地大揭密!

奧斯卡最佳動畫《再見機器人》同名原著漫畫 夢與現實交錯間體會生命中的遺憾

「海廢不再是無用之物」從澎湖海廢與再造藝術反思生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