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觀察】羅玫玲/附錄:台灣書店史閱讀筆記1895—1989

(圖/Openbook)
(圖/Openbook)

前情提要:

本文為【書店觀察】羅玫玲/走過台灣書店30年,接下來的路在哪?之附錄。

(編按)

文/羅玫玲(資深書店人)

書店是時代之鏡,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對應該時代在人文與知識上需求的書店。台灣尚無完整的書店史,但從坊間相關書籍和學術論文中,已約略勾勒出台灣書店百年發展歷程。本文參照《台灣書店歷史漫步》書中每10年為一斷代,來回顧曾經(或至今仍)存在的重點書店,摘要並補充個人觀點。


一、1895-1919年 現代書店的興起

◆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雖是殖民統治,但開啟了日治時期的全島現代化建設。因應教育所需,由日本書商引進大量日文教科書供應學校和,松林書店、太陽堂等各家日商書店,多集中在延平北路、艋舺一帶。

◆1911年,「台灣書籍株式會社」成立,專門印製教科書,光復後改為「台灣書店」,轉為華文教科書的編印、發行與銷售。

◆1912年,「瑞成書局」創立於台中,專賣宗教、心靈、五術等漢文書,服務台灣讀者。是台灣至今最老的百年書店。

◆1917年,「蘭記圖書部」(1937年改為「蘭記書局」)在嘉義設立專門銷售舊漢文書的小書攤。

◆台灣雖被日本統治,原有的漢文化、宗教信仰和生命禮俗,仍靠著書店與閱讀延續著。

1910年代台北榮町(今重慶南路、衡陽路)的書街已然成形。位於重慶南路東方出版社原址的「新高堂」成為全台最大書店。

圖源:wikipedia


二、1920年代 文化協會的年代

1920年代是台灣人文化自覺、社會運動興起的年代。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台灣本土政黨創立,農民運動與台灣議會請願運動等各式人民權益訴求與抗爭發生。書店扮演了啟蒙、新知、聚集的功能。

◆1926年,蔣渭水創立「文化書局」,銷售知識推廣與普及教育的漢文書與日文書。

◆1927年,文協台中會員與當地仕紳設立「」,創辦人親赴上海精選引進漢文出版,也進口日本岩波文庫等經典譯叢。

◆1929年,謝雪紅開設「國際書局」,專售左翼書籍,存在時間雖僅兩年,卻是台灣第一家現代的人文專業主題書店。

同時期在台南,有一家標榜「五不主義」,即不穿和服、不講日語、不讀日本書、不改日式名、不經售日文書的「興文齋」,專賣漢文書。如此激進現代的「公民不服從」主張,遙遙呼應著當今的精神。

中央書局於1998年曾因財務困難結束營業,後於2020年1月重新開幕。


三、1930年代 社會繁榮、漸趨皇民化的跳舞時代

\

圖源:鴻儒堂

書店已達百家以上的高峰

◆1936年,「鴻儒堂」創立,專營日文書藉雜誌和教材,其後代理《文藝春秋》月刊。

◆1938年,「大陸書店」創立,專賣樂譜與音樂相關專門書店。

走過80年歲月的這兩家老書店,現今仍安靜佇立於台北街頭與巷弄裡,穿越時代榮光來到數位新時代,面臨後續接班和音樂專業書店陸續加入的經營挑戰。


四、1940年代 百萬遷徙的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1949年頒佈戒嚴令,人民的自由與基本人權,包括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權利被限縮,開始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

日治時期已繁榮起來的重南書街上中國老字號書局來台設分館經營,日人離台,書街房產多數轉為上海幫書商持有。

◆「四大」來台:中華書局率先來台設分部(1945)、商務印書館(1947)、正中書局(1949)、世界書局(1949)。其他知名出版社來台的尚有啟明書局、開明書局等。

◆配合著政府推行國語教育和發揚傳統中華文化口號,以中國大陸編印之書先供應社會需求,之後陸續整理遷徙帶來的書目,重新出版,將台灣的華文出版帶入第一個高峰。

◆接手日治時期第一大書店新高堂的「東方出版社」,是台灣本土成立的第一家大型出版社,承接教育廳中小學教科書出版之餘,也陸續出版了「東方少年文庫」、「世界少年文學選集」、「世界偉人傳記」、「福爾摩斯全集」等少年經典書目,影響了往後數十年的兒童閱讀。


五、1950年代 緩步出發的歲月

白色恐怖籠罩上空的噤聲社會,出版審查嚴密,書店以教科書、民國時期編印的圖書、中國古典小說、外國名著、學人文集與實用書為出版主流。

◆新的重慶南路書街形成,大陸來台的「文化幫」書商,如正中、商務、中華、開明、啟明、大中國、遠東等自編教科書。1953年因過度競爭,中小學教科書開始限價,國文、公民、歷史、地理四科統一用標準課本。

◆重南書街的書局,生產、經銷、銷售合一,編印圖書在自己門市販售,也經銷到書店、學校等處,出版是獲利來源。

1952年,「三民書局」開業,除編製出版大學教科書,其後陸續出版三民文庫、三民叢書,製作《大辭典》等多種工具書。重慶南路三民書局的門市部曾是台灣圖書最豐富的新式書店,迄今仍是購買教科考用書的主要書店。三民網站仍被譽為考用書分類最精細、書目最齊備的網路書店,新入行的大電商通路如momo,仍難以望其項背。

圖源:三民書局

◆升學主義興起,中小學參考書出版蓬勃發展。1957年南一書局開始出版中學參考書。

◆周夢蝶書攤,自1959年在書街擺攤到1980年生病開刀止,共21年。簡陋書架上僅陳列文學雜誌與詩集,不及一坪的空間,經營著台灣最早也最小的「詩與文學」專業書舖。

◆重南書街不僅各書局門市部林立,另一道風景則是散落在每家書店外轉角街口的書報攤,最盛期達兩百多攤,販售書報雜誌、月曆、命理占卜等實用出版,生意興隆,一位難求。在黨外抗爭年代,重南書攤是地下雜誌流通的主通路,對台灣民主發展做出貢獻。

◆1949年,日人陸續返國留下大量日文書刊、文物與用品,不少大陸來台軍公教人員也會拿出家中藏書來變賣換取生活費,牯嶺舊書攤街因勢興起,最盛期達200多攤,直到1974年多數商家遷入光華商場,牯嶺街逐漸沒落。

茉莉二手書店舊貌(圖源:茉莉二手書店)

◆戰後台灣的舊書店文化在北中南持續發展,多數以二手書、舊書為經營主力,少部分兼營古書、珍本書,如百城堂、舊香居。除了國際拍賣行定期舉辦古書拍賣,90年代的誠品古書拍賣會、2017年茉莉二手書店在國際書展上的珍本古籍公益拍賣,以及其後的春風似友(現改名為「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都帶動了收藏有價值舊書、古書的風潮。

◆光華商場起家的「茉莉二手書店」,經營20年後慢慢轉型成現代化經營的二手連鎖書店,在網路書店飛速發展的數位時代,二手書依舊有相當利潤空間(收書平均成本每本約20~30元),成為能對抗網路書店折扣競價的圖書新通路。在日韓等國,具規模、高效率經營的連鎖二手書店已開始威脅實體書店的銷售與獲利。

◆成立於2009年的「讀冊」網路書店,因經營二手書,成為台灣網上最大的二手書平台,在電商激烈搏鬥的時代,擁有自己的利基。


六、1960年代 海盜王國、通俗小說、知識青年啟蒙的時代

1950年,韓戰爆發,美軍顧問團在台成立。60年代越戰期間,台灣成為美軍的度假中心,大量西書翻印書(盜版書)興起,中山北路西書街形成。

◆東亞書局於50年代開始翻印外文書,其後,敦煌、新月、虹橋、文星、雙葉、金山等加入,翻印之書除自銷,也賣入學校做為教科書參考書使用。

◆1952年成立的敦煌書局,慢慢從翻印西書,往語言學習教材轉型,如今已是台灣供應英語學習教材最重要的書店。數十年的專業圖書經營和扎實的教學體系業務推廣,敦煌書局在數位閱讀和網通折扣廝殺的書市中,仍擁有自己的藍海。

◆虹橋書局取得美商授權翻印《英語九百句型》,全套6冊,數十年來學子人手一冊,可能是台灣西書出版銷量最大書目。書店至今仍佇立於重慶南路,銷售綜合書目,亦提供圖書代訂服務。

◆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國中小教科書統一編印,由台灣書店開始有價發行。高中職則除了國、公、史、地四科,民間出版社(如正中、遠東、東華、復興、環球等)可自行編印其他各科教科書。

◆文星書店,1951年蕭夢能從街角路邊攤起家,之後在衡陽路17號成立店面,小量進口外文書與雜誌,以販售翻印西書教科書為主,獲利頗豐。1957年創立《文星》雜誌,延續《自由中國》的精神,打破禁忌,是當年引領風潮的文化刊物。後因雜誌言論過激,不時遭警總查扣,最終被停刊,再以「不宜復刊」斷其生路。文星書店也出版101冊的《古今圖書集成》、「文星叢刊」等圖書,創造新的流行。其後,人人文庫、三民文庫、水牛文庫、新潮文庫等四十開圖書接續而起,普及國民知識。文星書店二樓設有「文星藝廊」,是書店複合式經營的早年範例。但因被搜出與匪相關小冊,1968年結束營業。

◆長榮書局(志文出版社)成立於1963年,初期以舊書買賣和出租為主,幾次搬遷,最終在重慶南路與文星書店為鄰。後以「新知書店」印行林語堂作品,以及西洋翻譯流行書,賺到不少。1967年,以志文出版社名義推出「新潮文庫」,為台灣讀者引介西方現當代經典,啟蒙了一代代的青年讀者。

◆瓊瑤小說盛行,70年代後陸續改編成電影。

新潮文庫陪伴過許多人的成長歲月(圖源:竹風書苑)


七、1970年代 書業蓬勃的年代

石油危機、中美、蔣中正逝世、十大建設啟動、文學鄉土論戰,台灣面臨內外局勢的劇變,來到新時代的轉折處。70年代,台灣出版社成長到1000多家,新書總數提升到每年八、九千種,彩色書封也提高了書價。戰後第一批在台讀完大學的畢業生進入出版,相對於40年代外省來台的第一代出版人,70年代第二代更具行銷概念的出版人誕生。九年國教畢業生也擴大了閱讀人口。

◆1974年遠景出版社成立、聯經出版社誕生,緊接著時報出版創立於1975年。「文學五小」的純文學出版社成立於1968年,大地出版1972年,爾雅1975年,洪範1976年,九歌1978年。台灣出版轉而耕耘本土創作與在地作家,打開出版新視野。

◆新成立的出版社不再如之前重南書街以出版加門市方式運作,70年代,皇冠、遠景等5家出版社聯合在西門町租下千坪地下室,創辦「中國書城」,以百貨公司專櫃概念設立各專區,成為新興出版社的推手,也是不少四、五、六年級生的閱讀回憶。

◆台灣仍缺乏能容數萬種書目的大型書店,「國際學舍書展」提供了集體打折的市集賣書方式。新的行銷方式出現,報紙廣告,書店公關經營,善用報紙副刊和專欄書評影響力,如,彭歌寫一篇書評至少可增加書店2000本銷路。(王榮文,1990)

◆出版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新書店的成立。以大學外文書起家的「書林書店」成立於1977年,45年歲月一路走來,書林依舊以專業外文書店和優質出版的定位活躍於書店圈。書店設有舉辦講座活動的空間,書林書店是台灣少數僅以圖書經營就能獲利生存的書店典範之一。

◆以台灣文史為專業選題的「南天書局」,成立於1976年,兼營出版和書店門市。多年累積,自有出版品與精選台灣一流出版社的書目已近千種,以嚴謹專業著稱,兼具學術價值和多語種著作特質。銷售網絡遍及全球各地,是一家深耕台灣文史出版和學術交流平台的長青書局。

第一家金石堂為如今台大店(圖源:wikipedia


八、1980年代 消費時代的來臨

經濟起飛,台灣晉升為亞洲四小龍。產業轉型,新竹科學園區揭幕。餐飲與服務業創新。中學生髮禁解除。政治上解嚴,開放黨禁報禁。無殼蝸牛運動。全民炒股,「台灣錢淹腳目」,文化人倡導富而好禮的社會。

現代化明亮寬敞的大型綜和書店出現,1983年,「金石堂」開出第一家明亮舒適、產銷分離、現代化經營的大型綜合書店。新書區、大量平台陳列、非文學暢榜將扣緊時代所需的財經、勵志書推到第一線,培養出更多非文學作家與白領階級購書,拓寬了閱讀領域與受眾。

唐山書店位於大安區羅斯福路的一處地下室。(圖源:唐山書店)

書名:《書街舊事:從府前街、本町通到重慶南路》
出版社:時報出版

◆1983年,以小學參考書起家的「新學友」在敦南圓環開了結合書與咖啡的「書香園」,引領時代風潮。新學友全盛期擁有70多家連鎖書店,2001年納莉颱風淹水重創,轉移經營權後重整再營業,時空環境越加困難,2011年結業。

◆新式連鎖書店紛紛成立:光南唱片圖書(1984)、光統圖書百貨(1985)、諾貝爾圖書城(1987),日本紀伊國屋書店(1987)、何嘉仁書店(1988)、墊腳石書店(1994)。

◆便利商店成為新的店銷通路,有助雜誌、生活書、實用書與漫畫的銷售。

◆新世代出版人因產銷擴張失衡,也受書報社、書店連鎖倒閉影響,破產出局。如,河洛(1982)、四季(1983)、環華、出版家(1984)等等。

◆盜印《讀者文摘》叢書產生的價差,加上上述出版社倒閉品等,上千種出版品淪為地攤3折書在各大校園附近販售,威脅正規出版品與出版人(1979−1983)。

◆1989年「誠品書店」創立,此後十多年重新定義了台灣書店的內涵與風貌。

現代獨立書店發軔之始:在台灣尚無「獨立書店」這名詞的1982年,唐山書店開張,從翻印外文書的出版生意,到專賣人文社科書目,左翼思潮、關懷弱勢,協助發行小眾圖書刊物,為教授們出書……,唐山40年來一路實踐現代獨立書店的精神,堅守初心。

◆1987年,水木書苑於清大校園創立,前身是「學府書苑」(1983)。


延伸閱讀:

本文參考了《台灣書店歷史漫步》(台灣獨立書店協會出版)、《台灣出版事業產銷的歷史、現況與前瞻:一個台北出版人的通路探索經驗》(王榮文)、《書街舊事》(黃開禮),特此致謝。

本文為Openbook閱讀誌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的琅琅悅讀。原文為「附錄》羅玫玲的台灣書店史閱讀筆記1895—1989」,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圖書館 獨立書店 中央書局 大稻埕 斷交 閱讀專題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從蘇軾到李榮浩都被圈粉!大唐彼得潘「李白」的傳奇與魅力

台幣500元改鈔遭熱議!盤點英鎊民選改鈔流程與設計巧思

冬天食物必有薑?讓人愛到涕泗橫流的美食:番仔薑麵線

令人驚嘆三大布達佩斯的圖書館 從書海探索匈牙利文化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