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月刊】香合、梅花與嬰香—宋人品香二三事

圖1 宋 蘇軾 致運句太博尺牘(右圖為特殊攝影)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1 宋 蘇軾 致運句太博尺牘(右圖為特殊攝影)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文∣何炎泉(作者任職於書畫文獻處)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宋朝開始流行著品香的活動,與喝茶、插花、掛畫、聽琴、談禪等,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大家莫不以追求新奇獨特的香品與香具為目標。

蘇軾(1037-1101)〈致運句太博尺牘〉(圖1),用筆圓潤秀麗,為其早年書風,推測約書於熙寧四年(1071)。信札內容主要是致謝對方贈送自己一個極佳妙的「臨安香合」。香合即是香盒,盛放香料的容器。作為賀禮使用,在晚唐以後開始流行。到了,從皇帝、貴族、官員到平民,贈送香盒賀壽成為時尚。紹聖二年(1095),蘇軾被貶至惠州,而其弟蘇轍(1039-1112)則貶在筠州,在蘇軾給表兄程之才(字正輔,約1035-?)的書信中,就曾有提到給其弟作為「生日禮物」的香盒(蘇軾《東坡全集》,〈與程輔提刑二十四首之九〉)。

特意使用一張等級非常高級的砑光折枝梅花粉臘箋,就顯示出慎重態度,書寫時的從容與自適,都反映出收到香盒的愉悅。梅花清新脫俗與傲雪盛開的特質,自古即被賦予君子人格。宋初梅妻鶴子的林逋(967-1208)寫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譽為詠梅千古絕唱。北宋文人往往將自身比喻為孤高絕俗與貞潔自愛的梅花,蘇軾就寫了四十多首關於梅花的詩,幾乎涵蓋所有的梅花意象與象徵。

據載墨梅創始人為北宋花光和尚(釋仲仁),長期居住湖南衡州花光寺,揚無咎(1127-1206)得其畫法而有所變,更能表現梅花的特性。〈尺牘(均休帖)〉(圖2)寫於折枝花卉之砑花箋上,信中允諾,日後會為友人寫〈千字文〉。此作結字緊峭,筆法遒勁,線條豐厚流暢。

圖2 宋 揚旡咎 書尺牘(右圖為特殊攝影)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面對梅花的風潮,宋徽宗(1082-1135)也不能免俗,〈蠟梅山禽〉(圖3)即為傳世梅畫代表作。冬日裡,瘦硬蒼老樹枝上綻放幾朵梅花,枝上棲息著兩隻依偎的白頭翁,梅枝間胡蜂飛繞,樹下更有二株山礬。花鳥在他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精采傳神。

圖3 宋 徽宗 蠟梅山禽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梅花香方之中,最著名的當屬韓琦(1008-1075)「濃梅香」,北宋末陳敬《陳氏香譜》中記〈韓魏公濃梅香又名返魂梅〉及一則軼事。善畫梅的花光長老,派人將作品送給黃庭堅(1045-1105),黃與好友惠洪(1071-1128)一同欣賞,感嘆獨缺香味。惠洪隨即取出香來點焚,隨即像初寒天剛亮時,走在於西湖孤山梅花林籬笆旁,可以聞到清新的梅香。黃好奇此香何來?惠洪說是蘇軾從韓琦府中所得,傳授給我,為何沒傳給你。生活於南北宋之際的張邦基(約1131在世),曾在一僧人處聞得韓魏公濃梅香,認為與道家的嬰香類似,黃庭堅〈書藥方〉(圖4)正是嬰香方。

圖4 宋 黃庭堅 書藥方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面對香癖學生黃庭堅,大才子蘇軾也不惶多讓,不僅對香有相當的研究,也著手開發相關器具,曾經設計過一件〈小有洞天〉石,南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東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藏香爐,引數竅,正對岩岫間。每焚香,則煙雲滿岫。今在豫章郡山谷家。其家珍重,嘗與告身同置一篋。」向來喜歡奇石的蘇軾,顯然也相當有設計上的天分,將此石配個木質底座,在挖空的底座內放入香爐,在幾個靠近岩穴位置開孔,只要一焚香,便會見到雲煙繚繞的神奇效果。此石後來為黃庭堅所收,成為他最珍愛的藏品之一。

古代的香味當然難以保存,連文字記載也相對困難,因此過去藝術史研究中,確實鮮少提及嗅覺這一塊。當這些作品出現時,確實不容易聯想到香,甚至連黃庭堅手抄的嬰香方都被定名為「藥方」,著實令人不解。有趣的是,透過宋人最愛的梅花,可以將此四件看似無關的作品聯繫起來,分別是蘇軾的折枝梅、善畫梅的揚無咎、宋徽宗的梅花、具梅香的嬰香。儘管梅花在作品中各自代表著不同的象徵意義,卻又彰顯出其兼容並蓄的豐富內涵。透過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北宋香文化的無所不在,儘管味道早已煙消霧散。

●本文摘錄自《故宮月刊》474期9月號

展覽資訊

「閑情四事—插花、焚香、掛畫、喝茶」特展

展期:2022.9.16~12.18

展場:北部院區 第一展覽區105

更多資訊:了解更多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國立故宮博物院 蘇東坡 文物 閱讀專題 宋代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台幣500元改鈔遭熱議!盤點英鎊民選改鈔流程與設計巧思

冬天食物必有薑?讓人愛到涕泗橫流的美食:番仔薑麵線

令人驚嘆三大布達佩斯的圖書館 從書海探索匈牙利文化

彩筆下的女性身影!教員畫家「竹中正義」──名單之後#148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