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東/民間藝術之鄉 千套傳統劇碼呈現文化底蘊
汕尾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擁有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三大稀有劇種,汕尾漁歌、陸豐皮影戲、汕尾滾地金龍等九個國家級、2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千百年來,廣府文化、福佬文化、客家文化於此融合交匯,多元文化相容傳承,鑄就了汕尾的「根」與「魂」。
正字戲,本名正音戲,又稱南下大戲,是南戲遺響,有800多年歷史。用「中州官話」(正音)唱念,是一個多聲腔古老稀有劇種。正字戲明初流入粵東,後扎根海陸豐。有傳統劇碼2,600多個,分文戲和武戲。文戲有唱腔,以曲牌體的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也稱昆腔)為主,雜以亂彈、小調等。正音曲以「奚琴」領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嗩吶伴奏。武戲(即提綱戲),用吹打牌子伴奏,渲染氣氛。白字戲,俗稱白字仔,「阿伊噯」。元末明初從閩南流入海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結合,形成海豐白字戲。以演文戲見長。音樂唱腔委婉深情,表演溫柔細膩,唱曲襯詞多用「阿伊噯」。常演的大多為傳奇故事,全連戲(整本戲)較多,折子戲較少。西秦戲,是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肅調)流入海陸豐,又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逐漸游離本腔而自立門戶,形成別具風格及特色的西秦戲劇種。傳統劇碼1,000多個,表演風格粗獷豪放,雄渾激昂,長於武打。
汕尾漁歌從宋代就開始傳唱,元、明時期在沿海廣為流傳,明代就形成「龍津漁唱」,被定為「海豐八景之一」。汕尾漁歌是廣東汕尾各地沿海的傳統民歌,主要流傳在漁民中傳唱。漁歌具有非常濃郁的海洋氣息,內容有男女情歌,有抒發對生活的理解與認識,運用海陸豐方言歌詞,以對歌的形式,表達複雜的思想感情。
陸豐皮影戲,閩南語系地區亦稱皮猴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中國皮影素有北路、南路之分,陸豐皮影戲是南路影戲唯一僅存的一支,是中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潮州皮影的唯一遺存。它的藝術傳統優秀古樸、音樂唱腔甜美豐富,緊隨時代、銳意革新,將水墨畫、通花剪紙、單線平塗等各種民族繪畫形式,成功地運用於舞台美術;影人、道具雕刻精緻,色彩鮮豔,表演細膩生動,形象逼真。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