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產圖也難仿,達文西藝術之巔──蒙娜麗莎的微笑密碼

(圖左)《蒙娜麗莎》(The Mona Lisa (La Gioconda));(圖右)《施洗者聖約翰》(St. John the Baptist)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左)《蒙娜麗莎》(The Mona Lisa (La Gioconda));(圖右)《施洗者聖約翰》(St. John the Baptist)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內容/洪禮明,編輯撰稿/

馬克.吐溫曾說「人類有一件有效武器,那就是笑」,不論微笑夠不夠傾城,有沒有「烏梅子醬」般的酸甜,微笑的神奇魔力,相信的「鎮館網紅」(Mona Lisa)最知道。她可能始終也沒料想到一個不經意的微笑,使自己成為全世界最紅的「笑臉甜心」,每年還有數百萬人不遠千里跑到巴黎,只為一睹她微笑的風采。

《西洋500年》有聲課程揭祕,蒙娜麗莎爆紅的幕後推手(Leonardo da Vinci),在他的其他人物畫作裡也隱藏著類似的微笑密碼!不相信?看看他畫的《聖母聖子和聖安妮》、《施洗約翰》的人物笑容(見圖),是不是跟蒙娜麗莎的微笑極其神似呢?

《聖母子與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揭曉神秘微笑的謎底之前,容許我賣個關子,先來聊聊達文西的大師級構圖法。《蒙娜麗莎》是半身正面像,從頭部到腰部完整呈現半身的形體,並且採端坐姿、雙手自然交疊。你可能會想說:「這種構圖很普通吧?」事實上,《蒙娜麗莎》可能是「最早」的一幅半身正面畫像。

古羅馬帝國貨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會這麼說,是因為在更早之前的肖像畫只習慣畫側面、頭部,上半身也只截至胸部為止;你應該有印象,古羅馬帝國錢幣上的人物都是以側面示人。但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會訂購肖像畫的都是位高權重的人,他們覺得正面半身的畫像比較能夠彰顯自己的身分、地位和特質,不會顯得那麼呆板、制式化。

所以《蒙娜麗莎》可以說是樹立了新的肖像畫典範,以至於後來在西洋史上,這種構圖比比皆是,你也才會覺得現在看起來再自然不過了。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西洋繪畫500年》

達文西微笑密碼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回過頭來談談達文西的微笑密碼,其實這和他首創的「暈染法」(也叫作「暈塗法」)有關。主要是透過層層油彩的堆疊,讓明暗之間沒有太清楚的分野,整體畫面就會呈現出一種柔和感,特別是在畫人物的時候,嘴巴輪廓模糊,左右也不太勻稱,使得嘴角看似微揚,產生一種似笑非笑的神祕錯覺。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Freud)將這種笑容理解為達文西對他母親的一種感性懷念(達文西是母親沒有婚約關係生下的子女),而也有的書籍會將這種笑容形容成天真的、誘惑的、或甚至是悲傷的笑容。

走進耳邊的

相信許多人為了瞧瞧《蒙娜麗莎》,曾親臨法國羅浮宮,到了現場才發現萬頭攢動,和《蒙娜麗莎》中間永遠隔著一片人海,對展品也缺乏多面向的認識,以致於走馬看花、匆匆而過。

大英博物館前館長尼爾·麥格雷戈(Neil MacGregor)曾說:「用文物說歷史是博物館存在的理由。」從這句話來看,藝術欣賞必須三管齊下:瞭解藝術品的歷史演進過程和其中的文化意涵、以及藝術美感三個面向。

《西洋繪畫500年》有聲課程內容便結合上述三大元素,透過理性的結構思維與感性的美學體驗,將博物館帶到你的耳邊!由資深藝文導覽洪禮明引領聽眾欣賞《蒙娜麗莎》、《星夜》、《拾穗》、《維納斯的誕生》等20幅經典名畫,介紹、高更、、畢卡索等19位藝術巨匠的生命故事,讓聽眾沉浸在500年的西洋繪畫之旅。相信聽完這堂課,以後到博物館參觀,不會再擔心有「入寶山而空手回」的遺憾。

米勒(Jean-Frandik Millet)作品《拾穗》(The Gleaners)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神話畫《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西洋繪畫500年》

洪禮明《西洋繪畫500年》有聲課程 (圖/一刻鯨選)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一刻鯨選 達文西 蒙娜麗莎 美術館 藝術 繪畫 羅浮宮 義大利 米開朗基羅 莫內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琅客來了/賴芳玉律師:直視終結,才能明白開始的價值

睽違6年!作家張惠菁新書《與我平行的時間》更加專注覺察身心

遊走在恐懼邊緣的崇高美學:英國海景油畫高手透納作品的藝術性與成就

2025世界閱讀日/海明威、金城武都來過!法國巴黎左岸的傳奇書店:莎士比亞書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