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沙灘、異鄉人:如果死亡是宿命,認知任何時刻都可以從頭來過便是解脫

圖左為法國作家阿爾貝.卡繆,圖右為名導維斯康提改編卡謬原著《異鄉人》電影海報。(編輯組圖,圖片均來自網路)
圖左為法國作家阿爾貝.卡繆,圖右為名導維斯康提改編卡謬原著《異鄉人》電影海報。(編輯組圖,圖片均來自網路)

據說每年盛夏,法國作家(Albert Camus)的《》銷路都特別好。最顯而易見的原因,《異鄉人》早已躋身世界名著經典,甚至出現在國高中生的閱讀推薦清單上,兩個月長的暑假是閱讀它的最好時光;不過,小說中也確實有不少有關夏季、海灘的精彩段落,你可以從中一窺作家對彼時仍屬法國殖民地的阿爾及利亞的熱愛:


海灘離汽車站不遠,但必須經過一片俯臨大海、面積甚小的高地,由此沿坡而下,直達海灘。高地上滿是發黃的石頭與雪白的阿福花,襯托着藍得耀眼的天空。......快到高地邊上時,就已經能望到平靜的大海了,還有更遠處的一岬角,它正似睡非睡地橫躺在清亮的海水裏。一陣輕微的馬達聲從寂靜的空中傳到我們的耳際,遠遠的,我們看見耀眼的海面上,有一艘小小的拖網漁船緩慢駛來,慢得像是一動也沒有動。

卡謬對於難耐暑氣的描寫更是入木三分:


......但是天氣酷熱,刺眼的陽光像大雨一樣從空中灑落而下,即使站在那裏一動不動,我也感到很難受。待在原地或者到別處走走,反正都是一樣。稍過了一會兒,我轉身向海灘走去。

海灘上也是火熱的陽光。大海在急速而憋悶地喘息着,層層細浪拍擊着沙岸。我漫步走向那片岩石,感到腦袋在太陽照射下膨脹起來了。周圍的酷熱都聚焦在我的身上,叫我舉步維艱。每一陣熱風撲面而來,我就要咬緊牙關,攥緊褲口袋裏的拳頭,全身繃緊,爲的是能戰勝太陽與它傾瀉給我的那種昏昏然的迷幻感。


我想,我只要轉身走開,就萬事大吉了。但整個海灘因陽光曝曬而顫動,在我身後進行擠壓......太陽曬得我臉頰發燙,我覺得眉頭上已聚滿了汗珠。這太陽和我安葬媽媽那天的太陽一樣,我的頭也像那天一樣難受,皮膚底下的血管都在一齊跳動。......這時聚集在眉頭的汗珠,一股腦兒流到眼皮上,給眼睛蒙上了一層溫熱、稠厚的水幕。在汗水的遮擋下,我的視線一片模糊。我只覺得太陽像鐃鈸一樣壓在我頭上......

義大利名導盧契諾.維斯康堤曾改編《異鄉人》為電影版本,主角由風靡60年代的男星馬切洛.馬斯楚安尼演出。

也許是海風沉重炙熱,也許是陽光過於刺眼,《異鄉人》的主角莫梭迎來急轉直下的命運,也奠定了卡謬在文學史及青年反文化中的一席之地,許多搖滾樂團或以《異鄉人》的情節為藍本創作音樂,或撰寫深受卡謬式思想影響的歌詞;而卡謬寫作的四零年代,由於正值戰後流行音樂與爵士音樂高速成長(傳奇樂手查理.帕克、Dizzy Gillespie崛起於此一時期),也令不少作家、思想家成為音樂愛好者,如曾經與卡謬處於同一陣線,存在主義大師尚-保羅.沙特,便曾為其1944 年的戲劇作品 《Huis clos》創作歌詞,這首名為〈Rue des Blancs-Manteaux〉的歌曲,後來轉贈給歌手Juliette Gréco,以協助其歌手事業起步。

哥德搖滾樂團The Cure的〈殺死那個阿拉伯人〉即典自卡謬的《異鄉人》。The Cure的主唱Robert Smith另一項壯舉是協助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南方公園擊退芭芭拉.史翠珊。看不懂後一段沒關係。

書名:《異鄉人》
作者:卡繆(Albert Camus)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10日

沙特曾稱為「未來的音樂」,哲學家對音樂的熱情可見一斑,也令人更加好奇卡謬本人的音樂品味。卡謬的未出版作品選集《青春書寫》(Youthful Writings)收錄了一篇名為〈音樂隨筆〉的散文,作家在裡頭這麼寫道:「真正優秀的音樂,唯一能感動我們、讓我們欣賞的音樂,是一種能引發夢幻的音樂,它驅逐一切理性與分析。我們不應該先求理解,然後才是感受。藝術不容許理性。」

該隨筆提供了臆想的模糊框架,但遺憾的是,對於他究竟喜歡什麼樣的音樂,目前我們尚未發現確切的資料紀錄或研究成果。不過,卡謬繼《異鄉人》後的另一傳世名作《》卻給了可供參考的線索。在《瘟疫》裡,卡謬虛構了一座遭到黑死病侵襲的二十萬人大城市,所有人都還來不及搞清楚發生什麼事,當局便下令封鎖,無人能夠自由進出。經歷過新冠疫情危機,那不再是你我會陌生的情境,而卡謬更進一步將坐困愁城的人們所經歷的麻木、妥協描寫給予放大。

荒誕且無意義的世界,是存在主義作家的共同主題,但卡謬關注的並非毀滅或人的醜陋,他在乎的是人應該如何生活在世界上——不尋求自我感動的英雄主義,不怯懦不投機的生活在世界上。如果《異鄉人》是藉莫梭在牢裡與神父的對話,酣暢淋漓地表達這樣的思路,那麼《瘟疫》的處理手法便更細膩平靜,如同小說裡幾次提到的爵士歌曲〈St. James Infirmary〉。〈St. James Infirmary〉描寫了一個似乎發生在葬禮上的情境:


我去了聖詹姆斯醫院

看見我的小寶貝躺在裡面

她躺在在長長的白色桌上

如此冰冷,如此甜美,如此美麗

讓她走吧,讓她走吧,

上帝保佑她 無論她在哪裡

她可以搜索整個世界 但她永遠找不到像我這樣的甜心

我死後,把我埋葬在紮緊鞋帶的鞋子裡

穿著雙排扣的西裝背心

在我的錶鏈上放一枚20美元的金幣

是的,這樣夥計們就會知道我死得很像樣

書名:《瘟疫》
作者:卡繆(Albert Camus)
出版社:好讀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年06月01日

小說中這首歌曲兩次出現在不同的場景,第一次是在酒吧——當瘟疫讓城市運作停擺,還能用兩杯黃湯灌醉自己的酒吧就成了喧囂的唯一來源,內裡的嘈雜聲浪讓人難以聽見自己的聲音,然而眾人頭上音箱裡傳來的〈St. James Infirmary〉卻蓋過了一切,令人不安的死亡陰影悄悄地混進荒淫逸樂的聚會——這個情景頗得愛倫坡的《紅死病的面具》的神髓。

〈St. James Infirmary〉第二次在《瘟疫》被提起,則是記者蘭伯特的住處,無端遭到封鎖的他積極地尋找出城的途徑,在酒吧時蘭伯特向《瘟疫》的兩名要角提起自己的規劃,結果卻是種種盼望都付諸流水,「瘟疫意味著一遍又一遍重複同樣的事情。」蘭伯特對前來拜訪,設法招募他加入防治瘟疫的衛生小組的主角作出結論。他走到房間的另一端,在唱機上播放〈St. James Infirmary〉。遠處傳來槍響,救護車的鈴聲響起,迅速掠過後又是寂靜。蘭伯特解釋他並不喜歡那張唱片,但那是他唯一一張唱片。「一遍又一遍重複同樣的事情。」他又重複一次。稍後,他決意加入主角組建的衛生工作小組。

如果未將小說的來龍去脈釐清,蘭伯特的判斷就顯得非常唐突——和〈St. James Infirmary〉裡的歌手忽然從哀悼轉向自信驕傲一樣唐突,但當它被運用在《瘟疫》這部小說時,作者的意圖卻是無比清晰:蘭伯特已經為自己可能同樣死於瘟疫做好準備。

每日每日被數百起葬禮及死亡圍繞,人所能懷抱的——如同蘭伯特所懷抱的,是對某種遙遠而模糊的幸福感的憧憬,藉此逃避當下。他珍視個人的幸福,鄙視追奉理念而牽連無辜,只為自我成就的英雄主義。「但人不是一種理念。」主角向他保證這裡頭沒有一絲絲英雄主義。蘭伯特是被這麼說服的:樂意為愛而死並沒有錯,因為在一座瘟疫肆虐的城市裡自願承擔衛生工作,這件事並不涉及擁抱或拋棄某種理念,也與在無意義的世界中追求幸福是否徒勞無功的討論無關。既然沒有一條出路通往救贖,那麼爭辯什麼是「正確」的行動便無關宏旨,重要的是抱持同情與理解,坦率面對宿命,那就是對瘟疫/死亡的反抗。

獨立搖滾樂團 Neutral Milk Hotel第二張專輯《In The Aeroplane Over The Sea》同名曲的歌詞尤具存在主義氣質:「有一天我們會死,我們的骨灰將從飛機上往大海飛散。但現在我們還年輕,讓我們躺在陽光下,細數我們能看到的每一個美麗的事物。」

如同《異鄉人》的死牢告白,人唯一能把握的真理是將到來的死亡,沒有哪種生活方式比另一種更有份量更具價值,這樣的認知才是真正的解脫,「現在我面對這個充滿星光與默示的夜,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了我的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這樣的認知讓我們知道任何時刻都可以從頭來過。而〈St. James Infirmary〉,或者說最好的爵士樂,它們也是關於重新開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卡謬 夏天 存在主義 異鄉人 瘟疫 爵士樂

精選影音

系列文章

當搖滾遇上鐵幕:捷克民主之路上的文化暗戰,比英雄更能撼動政權

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出現超過十萬人的遊行活動,由於鎮暴警察以武力驅散示威人潮,進而引發更大規模的集會示威,最終導致該國共產黨政府放棄權力並取消一黨專政。本篇文章帶領讀者回到1

「2024台北喜劇節」50場演出11/28接力登場,六檔必看節目精選

台灣喜劇界年度盛事「台北喜劇節」於11月28日至12月8日盛大登場,由卡米地喜劇俱樂部主辦,目標打造全球最大的華語現場喜劇節。卡米地成立於2007年,在當時是台灣唯一一家以喜劇作為主軸的展演場地,創始

1938年火星入侵假新聞,曾引發百萬人口恐慌?傳奇名導的《世界大戰》是則警世寓言

1938年,當時23歲的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服務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策畫廣播劇節目「水星劇場」。在10月30日當期節目,奧森.威爾斯改編H·G·威爾斯(H. G. We

血花隨風飄,南瓜在微笑:萬聖節精選七首恐怖電影主題曲特輯

黑暗中,一陣尖銳逼人的旋律響起,你盯著眼前的那塊白色的屏幕,知道將要有什麼事情發生——畫面一閃,一柄和前臂一樣長的切肉刀劃破純白浴簾,當著你的面揮來。這是希區.考克的《驚魂記》中的經典時刻,回想起來,

尋訪魔鬼蹤跡,聽見密西西比的心跳,藍調之王羅伯・強森的真實故事

藍調似乎是一種恆處於十字路口的音樂,它由名為「憂悒」與「喧鬧」的兩條道路交錯構成。行走在此的歌手不是剛剛從妓院的臥榻驚醒,就是正在前往妓院的路上;不是酒精中毒甚深,就是正用劣質酒將自己灌至酩酊大醉。他

中秋,從來不只一種浪漫:月亮引發的人情百態,盡在流行歌曲中

中秋佳節,除了賞月,你還做了什麼?烤肉、吃月餅、還是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自古以來,東方人寄情於月,西方人為月痴狂(變身成狼人也是種痴狂),月亮,總是承載著無數文人騷客的寄託,他們看似探索人類與十萬八千

ㄤㄤㄤ哆啦A夢生日快樂!八首讓你一下子回到無憂童年的美好旋律!

ㄤㄤㄤ,當這三個注音符號並列時,便會在你腦海裡喚起熟悉的旋律,一下子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來自未來世界,陪伴你我成長的機器貓「哆啦A夢」自1980年起,便一年推出一部劇場版,除2005年及2021年因更

冷峻、神秘:亞蘭.德倫,電影史上絕無僅有的憂鬱身影

「他是電影界最神秘的面孔。」在亞蘭.德倫辭世後,你可能看過無數次這樣的句子。但我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複述一遍:亞蘭.德倫,電影界最神秘的面孔。 亞蘭.德倫無疑是英俊的,但英俊不足以成就神秘,真正的

2024臺北藝術節《親愛的帕索里尼》:帕索里尼解構神性,蒂達史雲頓解構帕索里尼

即將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登場,由著名國際演員蒂達.史雲頓(Tilda Swinton)擔綱的《親愛的帕索里尼》(Embodying Pasolini,8/23 至 8/25)是該檔表演首次亞洲行,同時也

卡夫卡逝世百年:二十世紀初風雲際會的奧地利,曾經有卡夫卡與馬勒

2024年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逝世百年,我們特別從他身處的時代、地點出發,討論二十世紀初期詭譎多變的社會局勢對卡夫卡寫作的影響。 海明威曾形容巴黎是「流動的饗宴」,在同名著作裡,他回顧了二十來歲在

延伸閱讀

老行業、交通、美食⋯⋯濃縮香港、馬來西亞、台灣三地印象的聲景地圖

當搖滾遇上鐵幕:捷克民主之路上的文化暗戰,比英雄更能撼動政權

「2024台北喜劇節」50場演出11/28接力登場,六檔必看節目精選

武俠刀劍 vs. 南天超銀河奧祕!《洪荒瀰漫超銀河》劍皇與祂的解謎情趣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