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人心魂?攝影中心「攝影新視界」系列講座 潘小俠以相機紀錄蘭嶼

潘小俠,《蘭嶼記事》,〈坐在船上的小孩〉,1986,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潘小俠自1980年第一次踏上蘭嶼後,便與這個島嶼結下不解之緣,直至2022年再版《蘭嶼記事1980-2022:潘小俠影像》,共計拍攝了四十二年。
潘小俠,《蘭嶼記事》,〈坐在船上的小孩〉,1986,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潘小俠自1980年第一次踏上蘭嶼後,便與這個島嶼結下不解之緣,直至2022年再版《蘭嶼記事1980-2022:潘小俠影像》,共計拍攝了四十二年。

者按下快門的瞬間,是否也能捕捉到拍攝對象的靈魂?1980年代,潘小俠帶著相機走進,拍攝了〈坐在船上的小孩〉,照片中拼板舟上秉氣凝神、端坐直視鏡頭,眉眼間綻放著生命力量的孩童,表現了攝影的影像力道與動人的片刻精神。5月11日臺北館將舉辦「攝影新視界」系列座談首場次「直視.生命—潘小俠攝影造像術」,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的鍾宜杰教授和攝影家劉振祥,帶領觀眾深入探索潘小俠的攝影創作。

由攝影家的生命史出發 打開攝影「新視界」

「攝影新視界」系列座談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出版的《臺灣攝影家》第七輯叢書,三位攝影創作者黃則修、潘小俠、陳順築為對象,藉由本系列叢書研究主編、學者及攝影家好友進行對談,探討攝影家的創作歷程與脈絡,以及臺灣攝影史在1950、1980及1990年代各別開展出的不同議題,透過攝影家們的創作,打開攝影的新視界。

探究攝影家潘小俠直視生命的攝影「造像術」

1980年代起,潘小俠滿腔熱血的踏上了蘭嶼,開啟他長達數十年與人文化與景觀的拍攝與記錄。於報社工作期間,潘小俠拍攝了臺灣80年代激烈的社會變動,更系統性地進行政治受難者、原住民族、臺灣文學家與藝術家影像紀實工作,呈現出他鏡頭下對時代人文的凝視與關注。5月11日座談更將深入探討潘小俠從街頭狂奔到紅燈暗巷中,創作動力豐沛的紀實攝影之路,以及他透過攝影實踐的自覺與認同。

追憶「臺灣攝影獨行俠」、閱讀「家族記憶影像詩」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將接續於6月1日舉辦「獨影築風土—黃則修的光影行旅」座談,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姜麗華、實踐大學企管系教授鄭綸,回顧攝影家黃則修在1950年代留下的臺灣文化風土珍貴影像。6月29日的「家族.潛影—陳順築的記憶影像詩」則邀請《典藏〉雜誌社副總編輯、影像工作者劉信佑,解構藝術家陳順築如何以攝影媒材結合現成物、裝置、空間,開展多重維度美學的可能性,並以詩意手法傳達自我生命追尋的意念,觸發觀者的想像空間。

「攝影新視界」系列座談

第一場:5/11「直視.生命—潘小俠攝影造像術」

第二場:6/1「獨影築風土—黃則修的光影行旅」

第三場:6/29「家族·潛影—陳順築的記憶影像詩」

報名網址:https://128.pl/81HWo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至18:00(每週一休館)

5月11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舉行「攝影新視界」系列首場座談「直視.生命—潘小俠攝影造像術」。

小俠,《醉巡》系列,1987,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醉巡》系列是潘小俠在《自立晚報》擔任攝影記者期間所拍攝,觀察臺北城市底層社會人物、捕捉夜間生活影像,呈現出大都會下的另一個世界。-1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攝影新視界」系列座談5、6月帶領大眾認識三位不同時代、具代表性的臺灣攝影家黃則修、潘小俠、陳順築。

潘小俠,《白色烙印》,〈1964 謝聰敏〉,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 潘小俠長期拍攝美術家、作家及政治受難者,累積四十年的「造像工作」背後有著扎實的田野調查、以及與被攝者建立良好信任關係的努力。攝影家常透過重現當年氛圍場景的方式呈現被攝者的生命故事。

潘小俠,《漁人部落大船落成下水儀禮-驅逐惡靈》1988,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達悟族部落大船落成,畫面中的每個人都以猙獰的面貌、激動的身軀,並在不同的隊伍分列交錯時,彼此怒目瞪視激發著更顯強悍的動作與聲勢,如此威懾是為保護新船。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攝影 蘭嶼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展覽資訊 活動 達悟族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中秋沒連假一樣好玩!大松菸基地展覽、美食、賽事一日遊攻略

嘉義市閱讀品牌「2024桃城文學什光紀:獨嘉魔幻日常」系列活動閃耀登場

聲景音樂劇《極境尋光》新古典室內樂團與江賢二藝術跨界結合

2024金馬創投會議公布63部入選企劃 張艾嘉、林依晨監製電影均入榜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