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2025重點計畫大公開!第14屆台北雙年展、兩檔國際大展、六檔台灣藝術家個展一次看

編輯組圖,圖片為北美館提供。
編輯組圖,圖片為北美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今日(27)正式宣布2025年度重點計畫,展覽規畫囊括典藏藝術家研究展、兩檔重量級國際藝術家大展、六檔臺灣各世代藝術家個展、一檔當代影像展以及年底壓軸登場的第14屆;此外,由北美館策劃的新型態線上計畫與放映計畫,亦將持續拓展美術館多元展演的潛能。

2024年,北美館以各式展覽為觀眾帶來多樣紛呈的藝術風貌,其中如「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列名《藝術家》主辦之票選年度十大公辦好展;後者更獲國際藝術媒體《ArtAsiaPacific》選為年度展覽之一、《Shopping Design》雜誌評選「2024 Taiwan Design Best 100」之「年度概念展演活動」獎項。除了展覽策辦廣受好評,館方於今年度獲藝術家家屬及藏家捐贈作品共120件,包括水墨、油彩、素描、等,其中包含何德來、倪蔣懷、洪美玲、邱紫媛、洪東祿等之作,增添藝術家創作歷程之不同階段藏品。

提升典藏量能,深耕藝術跨域與

邁入新的一年,北美館的典藏管理體系將更臻完備。預計於2025下半年正式啟用的新建典藏庫房,依據現代化庫房模式進行整體規畫設計,以漸進式分區分級控管,維持空間的溫溼度平衡穩定,提供各媒材藏品更妥適的環境控制條件;並具備修復室、前置工作區、審議區等各典藏業務所需的專業空間。除了硬體升級,本館亦持續投注典藏研究,將於明年推出臺灣第一代家倪蔣懷(1894-1943)之紀念展。倪氏為臺灣近代西洋美術啟蒙者石川欽一郎(1871-1945)的首位臺籍門生,作品師承石川英式水彩風格,筆法氤氳、色彩清雅,曾連三度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後經營煤礦事業之餘仍創作不輟,同時亦資助畫會活動、創辦臺灣繪畫研究所,竭誠推動臺灣美術發展。展覽將以倪蔣懷家族近年捐贈的大量重要作品和文獻資料為基礎,更包含多件未曾公開展出的作品。

本館近年來持續推動跨域與新型態藝術展演,探索未來藝術內容與形式的多種可能。今年啟動的「TFAM Net.Open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因應當代不斷變革的前沿科技在藝術創作或機構系統的應用而生,邀請策展人及藝術家挑戰線上平臺虛擬作品的可能型態;另也舉辦虛實整合的活動,創造線上與現場共時的互動與討論。明年度線上展覽計畫「消失的反動」(暫名),將與墨西哥籍策展人、數位藝術與文化研究者多琳.理奧斯(Doreen A. Ríos)合作,探索數位與網路時代的發展趨勢及現象,在策劃與作品的邀展上將挑戰網路作為靜態檔案的概念,期許以動態且更具表演性的參與方式,透過藝術拓展想像與認識網路的可能。藝術家許家維的全新跨領域計畫「沉沒的聲音」(暫名),將引導觀眾以 MR 混合實境的方式、同時開放多人進入作品場域中,以數位替身的方式與作品互動。作品於多頻道錄像裝置、聲響演出與雕塑之間切換,在實體展場和虛擬場景間,展開一段從南方航向北方的旅程。今年本館亦首次嘗試打造藝術放映空間,並推出「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以「類影展」的型態精選多部難能一見的電影與單頻道影片作品,含括錄像藝術、短片、紀錄片、動畫、藝術電影及實驗電影等多元創作形式,期待以開放的姿態擴展當代藝術影像的敘事疆界。此計畫將持續至明年九月,後續播映片單與時程表將陸續公布。

面對全球環境變遷與極端氣候,北美館肩負藝術與文化生產革新的同時,亦在許多層面實踐永續價值。明年登場的第12屆X-site計畫便將材料再生利用列入評選條件之一,團隊「表層工作室」的獲獎計畫《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其使用材質以重量計有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如裝置的布質鋪面原料為回收寶特瓶再製環保紗,透過大範圍的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前的空間擴延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待展期結束,佔作品總重約一半的材料拆卸後可直接再次使用,大幅減廢並促進營造物料的正向循環。此外,從今年底起,將推出一系列「TFAM↔REUSE」永續商品與推廣計畫,透過多元再利用的工法,將展覽與宣傳廢棄材料轉化為具藝術性的衍生品與公共家具,展現藝術與再生循環激盪出的火花。

兩檔國際藝術家大型個展,打造重新理解世界的路徑

托瑪斯.德曼,《文件夾》,2017,C-Print/水晶裱,125 × 195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1964年生於慕尼黑,以其大尺幅攝影聞名。德曼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或影片,他先以紙材鉅細靡遺地將影像中場景以真實比例重現,最後透過鏡頭角度與構圖,忠於原貌地複刻這些歷史畫面,之後將模型全數摧毀、只留下模型的攝影,試圖重述所謂的真相。以紙為媒材,他觸及紙如何作為影像與記憶載體,其脆弱的質地如何承載人們的日常生活,或甚至沉重的歷史。本展「托馬斯.德曼:歷史的結舌」集結約70件作品,匯集藝術家四個重要創作系列,可以完整看到德曼如何處理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以及他對當代社會中影像文化慣性與認知悖論的提問。

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東南亞巡迴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將呈現他過去30年的藝術實踐,涵蓋裝置、繪畫、雕塑、攝影、錄像等多種形態的作品。埃利亞松擅於在空間中創造群體的共感體驗,作品內涵融合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觀眾的詮釋和參與,以及大尺度環境的脈絡,並與展覽現場的特定或隨機條件相互作用。部分作品的完整表達,更取決於觀者的感知與行動,透過視覺、認知或操作賦予其生命。展覽亦引導觀眾重新審視日常中的無形之物,藉由作品介入展場空間,透過空氣的流動、地球磁場或燈光顏色的改換等,敏銳地挑動身體和感官的經驗。此次展覽邀請觀眾帶著好奇,展開感官與思維的探索旅程,重新審視對自身、美術館與世界的感知,同時反思人類所造就的環境及其關係。

奧拉弗.埃利亞松 ,《美》,1993。攝影:Joseph Nair,Memphis West Pictures|新加坡美術館。圖像由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畫廊(柏林)、Tanya Bonakdar畫廊(紐約-洛杉磯)提供。

六檔跨世代臺灣藝術家個展,以創作赤誠回應切身命題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暫名),由藝評家張晴文擔任客座策展人,展名「黑潮」象徵藝術家創作純然而深邃、多變卻一貫的特質。賴純純(1953-)大學時期受廖繼春啟發,領會以色彩為表現主體的可能;隨後赴日本求學,建立日後空間創作的基礎觀念。1980年代,她以純粹色彩的抽象性排列,探討繪畫形式的可能,作品接連在「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等重要競賽展獲獎,後成立「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推展前衛藝術。90年代她重新體認東方美學,取材於自然並回歸內在感性;2007年後,其生活與創作重心轉往東海岸,再度關注色彩獨立表現,同時反映對自然更深層的嚮往。展覽將以四個子題梳理藝術家1970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展出油畫、壓克力繪畫、複合媒材繪畫、雕塑、裝置、手稿、影片與文獻等近百件作品。

賴純純,《向林壽宇致敬》,1984-2013,壓克力顏料、沙、木板,243 × 234 × 184 cm,藝術家自藏;「台灣現當代女性藝術五部曲,1930-1983」展覽現場,2013,臺北市立美術館。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2022臺北美術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擬仿商店形式,透過多媒材的展現,拆解日常飲食和消費習慣,探討當代資本主義對於「廉價」和「便利」生活方式的影響。展覽結合在地民情和攤販文化,店名懷舊具年代感,呈現和陳列卻又極度當代,打造熟悉卻又荒謬的時代切面。「TFAM年度個展」中,四位藝術家各自以專擅的媒材與創作思路,開展對切身命題的探索:李紫彤「力求失真的嗓音」探討藝術家自身在拍攝實驗紀錄片歷程中,試圖作為創傷代言者卻難以如實傳達的拉扯;柯良志「雙鉤廓填」將打造擬仿工地圍籬的場域,由藝術家現場臨寫商業招牌專書中的字體,表現既人工又機械化的矛盾性,同時探索「書寫」的當代意涵;徐瑞謙「翻閱165頁的厚度」探索材料、物件的潛力,呈現各種未被明確定義用途的物料,邀請觀者以身體丈量並細察自身與物件的關係;彭弘智 「未完成之作——當靈媒作為編劇」以單屏幕電影錄像和大型機械裝置,探究臺灣劇場界三位早逝開拓者的影響。

李紫彤,《#迎靈者》,2022。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柯良志,《今不同璧》,2022。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國際策劃展:第14屆台北雙年展與當代影像展

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由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和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雙人組擔任策展人,二人現為柏林漢堡車站當代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 National Gallery of Contemporary Art)雙館長,他們具備藝術史、劇場、經濟和政治等多重專業知識和文化背景,擅長以不同視角思考展覽與城市的緊密關係,探索地方歷史與國際對話的潛力,並藉由開創性公眾活動與當地社群建立連結。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從臺灣層層交疊的歷史切入,以展覽、表演、現地製作、論壇等各種公眾計畫為基礎,試圖捕捉流淌在個人記憶和集體意識中難以言喻的連結,以感性的思維重新建構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劃,展覽關注從類比至數位時代的影像生產,反思拍攝者、影像內涵與生成過程所產生的變化。進入數位影像時代,當代攝影家基本上採取一種反報導(anti-reportage)的創作方式,改變或放慢先前報導攝影的拍攝節奏,不再那麼重視決定性瞬間與衝突時刻,或藉由使用中/大片幅相機,試圖以設想周全的沈著態度,以風格化的手法呈現其主觀世界。展覽以「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視覺風景」等子題,展出17位臺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包含與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借件之杉本博司、西野壯平作品,呈現對人類生活與社會實踐、文化行動的關懷與觀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2025年重點展覽介紹

1. 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

2025.01.01-2025.09.28【地下樓F展覽室】

2025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 2025/01/01 - 2025/03/30。圖/北美館官網

「開放式結局」意指一則沒有提供結論的故事,一條未知終點的道路,它可以在文學及戲劇文本中留下懸念,同時將自由詮釋的空間交給觀者,讓故事不僅是傳統觀看經驗裡被強加灌輸的答案藍本,而是他們與創作者間的雙向對話。北美館在地下樓打造獨特的藝術放映空間,透過跨領域策展合作,以「類影展」型態為觀者精選、呈現多部難得一見的單頻道影片作品,其中包括鮮少曝光之錄像藝術作品、短片、紀錄片、藝術電影、實驗電影、動畫短片等。有別於大眾熟知的劇情長片,這類作品往往不具特定情節走向、強烈的情感渲染,更多是對當代議題的留白反思,以及對各種影像實驗性手法之解鎖與探究。本計畫試圖從廣為人知的電影/戲劇概念切入,透過不同主題、片單的組合呈現,期望開放出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除了是對觀者詮釋的自由外,更可以是對影像形式手法的解構,對另類浪潮的致敬,以及對藝術定義的不設限。

2.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2025.01.18-2025.05.11【一樓1A、1B展覽室】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2025/01/18 - 2025/05/11。圖/北美館官網

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1964年生於慕尼黑,以其大尺幅攝影作品聞名。攝影原本是他紀錄雕塑作品的工具,1993年起轉變為呈現創作的主要媒材。德曼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與影片,他先以紙材建立真實比例的模型,鉅細靡遺地重建現場,最後透過鏡頭的角度與構圖,忠於原貌地複刻這些歷史場景,之後將模型全數摧毀、只留下模型的攝影,試圖重述所謂的真相。以紙為媒材,他觸及紙如何作為影像與記憶載體,其脆弱的質地如何承載人們的日常生活,或甚至沉重的歷史。本展覽集結約70件作品,匯集藝術家四個重要創作系列,可以完整看到德曼如何處理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以及他對當代社會中影像文化慣性與認知悖論的提問。

托瑪斯.德曼,《實驗室》,2000,C-Print/水晶裱,180 × 268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3. 2022臺北美術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

2025.03.29-2025.06.22【地下樓E展覽室】

「麗麗食品」將於春季在美術館地下室開張,商品既不便利也不便宜,不含熟悉的食品添加物和化學調味料,店內充斥易鏽的低碳鋼、易氧化的銅、易(已)碎的玻璃,剩料回收、難保存的二手包裝紙材和要價不菲的藝術品。小吃店負擔著「銅板價」的壓力,體現了結構性的剝削,卻又反映常民追求高性價比的期盼。展覽透過多樣媒材的展現,拆解飲食和消費習慣,探討當代資本主義對於「廉價」和「便利」生活方式的影響。「麗麗食品」也邀請觀眾重新檢視家中未開封的贈品、百貨商場滿額禮和股東會紀念品,這些物品長年寄居家中,卻不曾貢獻房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承載著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展覽將從多方角度切入,實踐美學轉化和社會參與。結合在地民情和攤販文化,名字懷舊具年代感,呈現和陳列卻又超當代,打造熟悉卻又荒謬的時代切面。

黃麗音,《深夜加油站》,2024,口吹玻璃、低碳鋼,50 × 25 × 25 cm。攝影:Marc Doradzillo;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4.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暫名)

2025.03.01-2025.05.25【二樓2A、2B展覽室;102雕塑中庭】

賴純純(1953-)生於臺北,大學時期受廖繼春啟發,領會色彩即為表現主體的可能。隨後在日本求學,建立日後空間創作的基礎觀念。1980年代,她以複合媒材創作,藉由純粹的色彩、抽象性的排列,探討繪畫形式自由的可能性。作品接連在「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等重要競賽展獲獎。1986年成立「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推展前衛藝術。1990年代重新體認東方美學,在材料的運用上顯現自然,訴求回歸內在感性。1998年起,投入公共藝術創作,行遍全台。2007年後,生活與創作重心轉向東部海岸。此時期作品重回色彩獨立表現,反映在東部長住後,對自然更為深層的嚮往。本展以「黑潮」為名,象徵賴純純創作純然而深邃、多變卻一貫的特質。展覽邀請藝評家張晴文擔任客座策展人,預計透過四個子題梳理賴純純1970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展出油畫、壓克力繪畫、複合媒材繪畫、雕塑、裝置、手稿、影片與文獻等近百件作品。

5.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2025.03.29-2025.07.13【三樓3A、3B展覽室】

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畫,展覽關注科技快速進展下,報導攝影從類比時代技術發展至人手一機的數位影像時代,從紙媒到數位平台以至數位演算的影像生產,反思拍攝者、影像生產與影像內涵所產生的變化。進入數位影像的時代,當代攝影家基本上採取一種反報導(anti-reportage)的創作方式,改變或放慢先前報導攝影的拍攝節奏、不那麼重視決定性瞬間與衝突時刻、或使用中/大片幅相機,試圖以一種設想周全、沈思的態度,以風格化的手法呈現其主觀世界。展覽從「持攝相機的拍攝者」、與「使用攝相機的影像紀錄的創作者」兩個面向,以「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視覺風景」等子題,展出17位台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作品,呈現對人類生活與社會實踐、文化行動的關懷與觀點。

杉本博司,《劇院: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1978,42 × 54 公分。東京寫真美術館收藏。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6. 倪蔣懷紀念展

2025.06.26-2025.09.28【二樓2A、2B展覽室】

1894年生於臺北的倪蔣懷,是臺灣第一代水彩畫家與重要藝術贊助者,終生以推動臺灣美術發展為理想。其自幼隨父親學習漢文,奠定豐富文化涵養,就讀總督府國語學校期間,成為石川欽一郎的首位臺籍門生,作品師承石川的英式水彩風格。其後經營煤礦事業之餘仍創作不輟,寫生足跡遍布全臺,有日常工作的礦區風景,亦有旅行的隨筆風貌。曾連三度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同時亦竭誠推動畫壇活動與美術教育,先後出資興辦七星畫壇(1926) 、臺灣水彩畫會(1927)、赤島社(1929)等畫會團體,並於1929年創立臺灣繪畫研究所,培育青年學子。1930年代,面對臺灣缺乏基礎美術教育機構的窘境,倪蔣懷規劃了「寶峯美術館」的藍圖,他積極蒐羅作品,向石川等人請益,勾勒臺灣首座美術館的遠景。可惜1943年倪蔣懷因病去世,成立美術館的夢想雖未實現,仍為早期臺灣美術留下了豐富遺產。展覽將以倪蔣懷家族近年捐贈的大量重要作品和文獻資料為基礎,更包含多件未曾公開展出的作品。

倪蔣懷,《基隆驛頭》,1926,水彩、紙,35 × 52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7.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2025.06.21-2025.09.21【一樓1A、1B展覽室】

本展是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東南亞巡迴展,將呈現他過去30年的藝術實踐,涵蓋裝置、繪畫、雕塑、攝影、錄像等多種形態的作品,這些作品經歷了各自的創作旅程,來到此地與觀眾相遇。作品的內涵混合了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觀眾自由的詮釋與大尺度環境的脈絡,並與展覽現場的特定或隨機條件相互作用。觀眾與作品互動時,將進一步拓展作品的意義,而部分作品的完整表達,更取決於觀者的感知與行動,透過視覺、認知或操作賦予其生命。展覽亦引導觀眾重新審視日常中的無形之物,藉由作品介入展場空間,透過空氣的流動、地球的磁場或燈光顏色的改換等,敏銳地挑動身體和感官的經驗。此次展覽邀請觀眾帶著好奇,展開感官與思維的探索旅程,重新審視對自身、美術館與世界的感知,同時反思人類所造就的環境及其關係。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2024。攝影:Joseph Nair,Memphis West Pictures|新加坡美術館。圖像由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畫廊(柏林)、Tanya Bonakdar畫廊(紐約-洛杉磯)提供。

8. TFAM Net.Open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實體)|沉沒的聲音(暫名)

2025.07.26-2025.10.05【地下樓E展覽室】

「沉沒的聲音」為藝術家許家維的全新製作,延續過去作品與考古學家的合作,這次將創作關注轉向水下考古、考古聲學。本作品以甲午戰爭及二戰時期澎湖周邊海域沉船為主軸,透過實景拍攝水下考古學家於海底沉船工作的過程、表演者潛入水下演奏特殊聲音裝置,呈現聲響創作與沉船對話的場景,展開對海下沉沒聲音的想像。水下聲學研究時常運用聲納的聲波來測量水下距離和探測水下動態,在本次展覽中,聲納將以不同的樣態現身,頻率高低不一的聲納自水中發出的聲響,成為另一種媒介,為展場空間創造另一種聲景。本展將引導觀眾以 MR 混合實境的方式、同時開放多人進入作品場域中,以數位替身的方式與作品互動。作品在多頻道錄像裝置、聲響演出與雕塑之間切換,在這實體展場和虛擬場景間,展開一段從南方航向北方的旅程。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暫名),錄像截圖,六頻道錄像、聲納裝置、混合實境裝置。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9. TFAM年度個展:李紫彤、柯良志、徐瑞謙、彭弘智

2025.08.09-2025.11.02 【三樓3A、3B展覽室】

李紫彤個展「力求失真的嗓音」探討藝術家自身在拍攝實驗紀錄片歷程中內心的拉扯。她試圖讓少數群體的創傷故事被聽見,卻在剪輯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往往無法全然如實地表達。藉由本展,她試圖傳遞這種難以接近真實卻又試圖靠近的力量,藉此邀請觀眾共同療癒。柯良志個展「雙鉤廓填」,展名意指以細勁墨線描出字型輪廓後填墨的筆法,為工地鐵皮圍柵資訊文字常採用的描繪方式。藝術家將於仿造工地圍籬的場域,現場臨寫臺灣1970至80年代商業招牌字帖《商用字彙》之字體,表現既人工又機械化的矛盾書寫趣味,同時探索「書寫」的當代意涵。徐瑞謙個展「翻閱165頁的厚度」探索材料、物件的潛力,呈現各種未被明確定義用途的物料,如具燒熔痕跡的鋁板、經切削的鋁塊與鐵塊、聚集的鐵屑、凹折的紙卷、半透明的草圖和延展的布匹等,在堆疊與散落之際創造出多層次的空間感,邀請觀者以身體丈量並細察自身與物件的關係。彭弘智個展 「未完成之作——當靈媒作為編劇」,探究臺灣劇場界三位早逝開拓者的影響,藝術家透過靈媒與觀落陰與已故的劇作家進行訪談,結合文獻檔案研究改編成劇本,後邀請相關表演團體合作。展覽將以單屏幕電影錄像和大型機械裝置展出呈現,引領觀眾進入象徵另一個世界的通道空間。

徐瑞謙,《靜物-1》,2022。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彭弘智,《開光的吊燈》,2024。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10. TFAM Net.Open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消失的反動(暫名)

2025.09.19-2026.08.31【「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網站】

「2025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預計呈現不同領域的創作,包含文學、音樂、聲音、表演、設計、影像等面向,將邀請墨西哥籍的策展人多琳.理奧斯(Doreen A. Ríos)共同合作,策劃以線上發表為主的作品,並關注數位與後數位時代議題,思考個人與集體邊界,也同時碰觸到今日網路時代與實體生活相互牽引的動態關係。展覽預計探索數位與網路時代的發展趨勢與現象,在策劃與作品的邀請上將挑戰網路作為靜態檔案的概念,期許以動態且更具表演性的參與方式,共同想像一種於網路上更具時間性、身體性與關照環境的存在方式。在作品發表期間也將預計使用館內實體場域,規劃線下與線上並進的公眾推廣活動,例如線下實體連動線上空間的意象裝置、放映、現場演出、講座分享等。

11. 2025第14屆台北雙年展

2025.11.01-2026.03.29 【地下樓、一樓、二樓】

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由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和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雙人組擔任策展人,他們具備藝術史、劇場、經濟和政治等多重專業知識和文化背景,擅長以不同視角思考展覽與城市的緊密關係,探索地方歷史與國際對話的潛力,並藉由開創性公眾活動與當地社群建立連結。二人現為柏林漢堡車站當代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 National Gallery of Contemporary Art)雙館長,透過其創辦的「藝術重新轉向」(Art Reoriented)跨領域策展平台,至今已與全球超過70間美術館合作。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從臺灣層層交疊的歷史切入,以展覽、表演、現地製作、論壇等各種公眾計畫為基礎,試圖捕捉流淌在個人記憶和集體意識中難以言喻的連結,以感性的思維重新建構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北美館 台北雙年展 當代藝術 水彩畫 永續 攝影 膠彩畫 展覽資訊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北藝中心公佈「北藝嚴選」5檔必看節目、超級大劇院沉浸體驗2025首次登場

人氣動畫《膽大黨》快閃店登陸松菸!主題式打卡牆、獨家盲盒、潮流周邊全面開搶

30年藝術精粹!高美館新展《故事·集:說說典藏》72件典藏擴延觀展體驗

北美館2025重點計畫大公開!第14屆台北雙年展、兩檔國際大展、六檔台灣藝術家個展一次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