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南院「南方.島嶼.人文」特展 以30年研究史料感受台灣南方的人文風采

第一展區「福爾摩沙縱橫行」
圖|研之有物
第一展區「福爾摩沙縱橫行」 圖|研之有物

走入南院,來趟跨時空巡禮

大家有逛過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南院)嗎?新開幕的南院位於臺南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內,特別開設「人文社會研究基地」及「數位人文圖書檔案室」,供大眾閱覽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資源。當中蘊含臺灣史研究所三十多年來蒐集的珍貴史料,如今化身「南方.島嶼.人文—南部院區檔案首展」(2024.9.6-12.6),帶你以多重感官,感受臺灣南方昔日的風土與人文盛況!

採訪撰文|田偲妤
美術設計|蔡宛潔

陽光灑落位於臺南沙崙的中研院南部院區,一望無際的晴空與展覽入口的藍底海報相輝映。踏入展場的瞬間,南方海陸特有的色彩、聲音與氣味迎面襲來。

圖|中央研究院

這場以「南方.島嶼.人文」為主題的檔案展,由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精心策畫,更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聚焦南方與熱帶性的多重意涵,展出跨越 400 年時光的珍貴檔案史料。

圖|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福爾摩沙縱橫行:自南方而起的島嶼歷史

走進第一展區「福爾摩沙縱橫行」,一張張臺灣地圖錯落陳列在藍色展牆上,彷彿被海洋環繞的島嶼,耳邊隱約響起海浪拍打聲。

從 17 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繪製的〈熱蘭遮城圖〉開始,臺江內海首先以地圖之姿躍入國際視野。進入清領時期後,在 1874 年牡丹社事件以前,官方繪製的地圖均以西半部為重點,最早開發的府城(今臺南一帶)通常是資訊最豐富的區域。

展牆中央的〈清代臺灣地里圖〉便是康熙年間繪製的臺灣西半部地圖,拿起放大鏡仔細觀察,可見到清領初期在臺設置的一府三縣(臺灣府、臺灣縣、諸羅縣及鳳山縣),由清軍改建的紅毛城(原熱蘭遮城)、紅毛樓(原普羅民遮城),以及原住民族獵鹿、舉辦祭典等畫面。

清代臺灣地里圖,康熙年間 1684 年後繪製。 圖|研之有物

時間來到日治時期,臺灣往現代化社會邁進,日本政府開始以準確度高的比例尺測繪地圖。本次特別展出 1896 年繪製的〈臺南府迅速測圖〉,是目前所知臺南市區第一幅詳細街道測圖,當中還保留清領時期的古地名。

臺南府迅速測圖,1896 年日本工兵中尉石岡豬四郎等人繪製。 圖|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

日本統治臺灣不久後,1901 年一個出身金門的陳姓家族,創立了縱橫東亞的傳奇商號「長崎泰益號」。第一代店主陳國樑(1840-1908)在日本、清朝相繼開港通商後,與叔父及福建同鄉遠赴日本經商,並與長子陳世望(1869-1940)獨資創立商號,經營海陸產與南北貨貿易。

陳世望接班後,商業版圖持續擴張,從東北亞海參崴、朝鮮、上海、廈門,到東南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地都有貿易往來。臺灣各地商號更是其主要的合作夥伴,留下許多商業與交際文書。

本次展覽呼應南方主題,精選與臺南、南洋相關的書信檔案,並將展台設計成船隻造型,搭配地上的全球貿易航海圖,展現商隊乘風破浪、縱橫四海的氣勢。眾多檔案中,有一張〈臺南振承商行嚴水承致泰益號喜宴邀請函〉引人矚目。

臺南振承商行是泰益號長年往來的生意夥伴,雙方自 1904 至 1930 年間,有 400 多封書信留存。1923 年寄出的喜宴邀請函,雖然不是喜氣的紅色喜帖,卻透露了兩家的好交情。店主嚴水承的長子嚴木結婚,邀請泰益號老闆陳世望來參加,函中特別提及將由臺南著名的巴克禮牧師主持證婚。

新郎官嚴木也不簡單,從展出的檔案可知,在那個出國不易的年代,嚴木於 1917 年成功申請到旅券(日治時期護照)赴美國紐約留學,後來更擔任上海英租界「歐美貿易商振承行」的負責人。成家後的隔一年(1924 年),嚴木與父親共同具名,去信通知泰益號,商行生意將移往上海發展。

臺南振承商行相關文件,左至右分別為:致泰益號喜宴邀請函、上海歐美貿易商振承行致泰益號信件、嚴木的旅券申請紀錄。 圖|研之有物

展區的最後以一張 1946 年〈臺灣鳥瞰圖〉承先啟後。日治時期的臺灣人除了往海外發展,也透過縱貫鐵路與產業鐵路運送各地物產,人們也能搭乘火車到各縣市觀光。當時主打的物產與景勝,直到今天都是熱門的觀光亮點。

臺灣旅行社繪製的〈臺灣鳥瞰圖〉就是一張延續日本觀光建設,又兼容不同語言、文化的地圖,顯示臺灣的觀光產業已有放眼海外市場的企圖。

地圖中以英文標示主要地名、部分山岳延用日治時期名稱,上頭更以可愛插圖描繪各地物產與景點,包括艋舺龍山寺、南投日月潭、阿里山小火車、高雄木瓜與鳳梨、花蓮太魯閣峽谷等,至今仍廣受國內外遊客喜愛。

臺灣鳥瞰圖,1946 年臺灣旅行社繪製。 圖|研之有物

南方島嶼物產:熱帶氣候孕育的明星特產

第二展區「南方島嶼物產」 圖|研之有物

第二展區「南方島嶼物產」就從畫滿豐富農特產的〈臺灣鳥瞰圖〉出發,開啟我們的嗅覺與觸覺體驗,重新認識臺灣熱帶氣候孕育的明星特產。

在布滿熱帶植物魅影的布幕一角,一叢細長的甘蔗從土中冒出,一旁的圖像訴說甘蔗作為重要經濟作物的歷史。甘蔗最早由荷蘭人引進臺灣種植,是傳統製糖業的主要原料,一直到戰後初期都是臺灣重要的外銷產品。

從展出的〈番社采風圖〉可知,清領時期的臺灣已有專業的製糖場所,執行從種蔗、榨汁到煮糖的一條龍工序。甘蔗自春天插種、秋冬成熟,小棵的芒蔗較適合製糖。採收後的甘蔗會運往棚屋及熬糖屋構成的「糖廍」,水牛在棚屋內拖動蔗車榨汁,接著將蔗汁送到熬糖屋,火工煮製成糖。

畫面最左邊的〈番社采風圖〉於 1744-1747 年間繪製,描繪清代從種蔗、榨汁到煮糖的工序。一旁展出林玉山〈甘蔗〉畫作,獲選第 6 回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賞。 圖|研之有物

和蔗糖一樣甜蜜蜜的,還有臺灣遠近馳名的水果,就連日本總督都對臺灣水果的滋味印象深刻。

臺灣第 18 任總督長谷川清,特別寄給家人一組 8 張的「臺灣果物」明信片,上頭個別印上、鳳梨、波羅蜜、芒果、蓮霧、釋迦、木瓜、龍眼的影像。

展場設計了 8 個以明信片為封面的展示盒,打開後可以看到總督的親筆字跡與中文翻譯。他不僅分享品嚐心得,更記錄下種植與產銷情形。例如香蕉因戰爭期間沒有船班運往日本,導致產量過剩,香蕉田因而改種稻米或番薯。

長谷川清總督寄給家人的「臺灣果物」明信片,來看看他品嚐後的心得。 圖|研之有物

水果聞香區,用嗅覺猜猜看,是哪三種水果讓長谷川總督難以忘懷。 圖|研之有物

長谷川總督會提到香蕉是有原因的,曾經,香蕉是最能代表臺灣的物產。

香蕉自清代傳入臺灣栽種,日治時期培育改良後,香甜可口,深受日本市場喜愛。日本三大製菓商之一的新高會社,抓準商機研發出香蕉口味牛奶糖,成為傳遞南國熱帶意象的名產伴手禮。

著名的〈南街殷賑〉畫作中,就可看到迪化街上醒目的「新高バナナキャラメル」(新高香蕉牛奶糖)招牌。

找找看,新高香蕉牛奶糖招牌出現在〈南街殷賑〉的哪裡?本次也展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授權仿製的牛奶糖紙盒,側面還印有臺北、東京的工場圖。 圖|研之有物

臺灣香蕉不僅大量銷往日本,還外銷至朝鮮、滿洲、中國華北等地。全盛時期幾乎全島都有種植,尤其臺中州和高雄州的產量最高,但隨著 1937 年中日戰爭開打,外銷管道也跟著限縮。

由臺灣人創辦的《臺灣新民報》關心地方產業發展,特地舉辦香蕉產業座談會,廣邀業界討論因應之道,又在 1939 年 5 月及 7 月製作〈臺灣香蕉產業特輯號〉報導臺中州與高雄州的青果同業組合、檢查制度,並採訪香蕉經營達人,提出在中國拓展市場等建議。

展覽提供一比一複製的〈臺灣香蕉產業特輯號〉供閱讀,更貼心地將日文報紙翻譯成中文版。 圖|研之有物

除了香蕉、鳳梨等經典物產,近年還有一樣臺灣特產隨著日劇熱播而走紅,那就是夏天冰店常見的「愛玉」。

臺史所典藏的 1911 年《臺灣農事報》就有一張由植物學家島田彌市手繪的〈愛玉子果枝和果實圖〉,上頭介紹了愛玉子特殊的授粉方式。

原來愛玉子是雌雄異株的隱花果蔓藤植物,會分別長出雌果、雄果。由於它的小花藏在果實內的花軸中,需由體積如螞蟻般的「愛玉小蜂」穿梭在雌、雄果之間,協助其傳遞花粉。

1911 年《臺灣農事報》刊登手繪的〈愛玉子果枝和果實圖〉(右)介紹愛玉小蜂協助授粉等生態知識。展場也提供乾燥的愛玉子供觸摸體驗。 圖|研之有物

另一份 1939 年 9 月 26 日刊登的《臺灣新聞》,更介紹了發現愛玉子為新種植物的牧野富太郎博士。

牧野曾參與東京帝國大學的臺灣學術探險隊,於 1896 年 10 月 20 日從基隆登陸,展開為期兩個月,走訪臺灣多地的植物研究之旅。

1904 年,牧野將團隊在嘉義梅山採集的愛玉子發表為新種植物,訂學名為「Ficus awkeotsang Makino」,其中「awkeotsang」是臺語「愛玉欉」的音譯。

1939 年《臺灣新聞》介紹牧野富太郎博士,將其譽為日本植物界的國寶學者。 圖|研之有物

文藝南國真善美:重溫臺灣藝文界的高光時刻

第三展區「文藝南國真善美」 圖|研之有物

在熱帶南方蒐集到蔗糖和各種果物後,不禁想找間喫茶廳,點盤水果聖代消消暑。

第三展區「文藝南國真善美」結合復古藝廊咖啡廳意象,坐在展區中央座位環顧四周,彷彿置身 1930 年代的臺灣藝文沙龍。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多幅臺南名勝畫作,包含郭雪湖的《赤崁樓暮色》、劉啟祥的《孔廟》、陳澄波的《新樓風景》、顏水龍的《熱蘭遮城古堡》等,在畫家的詮釋下展現臺灣南方特有的風土民情。

1930 年代是臺灣藝術家大放異彩的時期,除了上述曾入選各大美術展的畫家,還有多位留日音樂家,於 1934、1935 年返鄉投入巡迴全臺的演奏會,不僅聯繫鄉里情誼、涵養互助精神,更在天災後協助募款賑災。

促成這系列活動的推手正是楊肇嘉,身為活躍於多個社會運動組織的臺灣士紳代表,他於 1934 年在東京推動成立「臺灣同鄉會」,成員主要是留日學生。在同年 6 月的成立大會上,眾人提議邀集留日音樂家於暑期返鄉舉辦「鄉土訪問演奏會」。

在臺灣新民報社的協辦下,臺灣首次的西洋音樂巡迴演奏會自 8 月 11 日至 19 日,於臺北、新竹、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接力演出,啟發了臺灣民眾對西方古典樂的認識。

登台的音樂家有林進生(鋼琴獨奏)、高慈美(鋼琴獨奏)、陳泗治(鋼琴伴奏)、柯明珠(女高音)、林秋錦(女高音)、林澄沐(男高音)、江文也(男中音)、翁榮茂(小提琴)等人。第一位留日主修小提琴的李金土也受邀共演。

在巡迴演奏會後的隔年(1935 年),不幸發生「新竹臺中大地震(屯子腳大地震)」,為救助災民、協助重建,臺灣新民報社立即主辦「震災義捐音樂會」,再次集結留日音樂家,並廣邀國內外音樂家共盡心力,展開巡迴全臺的音樂會募款活動。

翻開臺灣新民報社出版的《義捐音樂會紀念寫真帳》,當中詳細記載遍及臺灣北中南東各鄉里的演出實況,前後歷經 42 天(1935 年 7 月 3 日至 8 月 13 日),共計 30 多場演出。

特別的是,首場音樂會選在國境之南的屏東揭開序幕,也嘗試深入臺灣東部演出,可惜花蓮場、臺東場遇到颱風阻攔,但演出足跡仍遠至宜蘭等東部鄉鎮。

臺灣第一位綱琴女教授高慈美(右),也參與了 1934、1935 年間的巡迴音樂會。 圖|研之有物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臺灣新民報社不只在急難時落實媒體的社會責任,也提供青年藝術家發表的平台。除了主辦音樂會,報紙副刊也邀請文學家連載作品、請畫家幫小說繪製插圖,提供不同領域藝術家們跨界共創的舞台。

例如臺史所自獨家報紙典藏中新出土的〈季節圖鑑〉,是 1939 年 10 月起在《臺灣新民報》連載 30 回的新銳中篇創作集之一,由「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創作、畫家一木夏繪製插圖,傳達與臺灣季節變化相應的戀愛氛圍。

近日臺史所也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合作,將包括〈季節圖鑑〉在內,呂赫若自 1939 至 1940 年在《臺灣新民報》連載的 4 篇散文小說共同出版。想一睹新出土作品的讀者,可以在展場附設的座位區享受閱讀的樂趣。

離開展場前,別忘了用各式刻有展品圖案的紀念章,DIY 專屬明信片帶回家。如想看更多歷史檔案,可前往中研院南部院區綜合大樓內的「人文社會研究基地」及「數位人文圖書檔案室」,閱覽豐富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資源。

歡迎一起透過檔案史料,訴說更多屬於臺灣的故事。

延伸閱讀

●【展覽資訊】南方.島嶼.人文—中研院南部院區檔案首展

●時間:2024 年 9 月 6 日至 12 月 6 日(週一至週六 9:30-16:30)

●地點: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 100 號研究大樓 I 棟大廳)

●【出版品】鍾淑敏、李依陵、王麗蕉主編(2024)《南方.島嶼.人文:中研院南部院區檔案首展圖錄》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

●【出版品】呂赫若作;王麗蕉,李依陵主編(2024)《季節圖鑑:呂赫若新出土作品集》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文學館共同出版。

●【館藏選粹】在地方聽見世界—臺灣青年音樂家的鄉土巡演

●【號外!臺灣民報再現!臺史所獨家典藏揭露百年前熱血辦報史

●【研之有物】出身金門的貿易航海王:長崎泰益號

●【研之有物】日治時期臺灣人怎麼用「旅券」?求學求職、環遊世界

●本文為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以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原文為「感受一下!中研院南院檔案首展,體驗南方島嶼人文魅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中研院 研之有物 歷史 台灣史 郭雪湖 香蕉 咖啡 古蹟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中台世界博物館特展大年初三登場!揭密佛教藝術中「神奇寶貝」的智慧密碼

故宮南院特展「群生藝相」26組件書畫精品解碼寓意與奧秘

2025台北國際書展/盤點12大必看特點:首創主題書牆、AI與真人作家協作辦展引期待

古代版「新春貼圖」?故宮北院推4大書畫展 國寶細緻傳情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