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

中央研究院於 2017 年推出的科普媒體。研之有物,取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編輯群穿梭在中研院各角落,尋找有趣的研究案例、探訪真實的研究員生活,轉化成一篇篇圖文並茂的科普報導與你分享。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 研之有物官網:http://research.sinica.edu.tw/

作家好文

地震不會殺人,房屋才會!下一場巨震來臨前,獻給臺灣的防災備忘錄

天搖地動的那一晚 1999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 點 47 分,一場芮氏規模 7.3 強震將眾人從睡夢中驚醒。震央位於南投縣集集鎮,主因是車籠埔斷層逆向抬升導致全臺多處災情慘重,史稱九二一大

獵奇研究室:超乎你想像的「植物脂質」不只影響生長,還能調控開花機制?

脂質如何影響植物? 如果提到植物脂質,一般人可能會想到果實或種子裡儲存的油脂,可以加工成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油品。不過,近年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脂質還會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發育,例如開花的機制。中央

穿越日治時代!尋找臺灣各行業的職場女性身影及故事

重回女性躍入現代職場的開端 每天通勤時是否注意過身旁同行的有誰?可能是腳踩高跟鞋的 OL、認真回覆工作群組的女強人,或是右手牽小孩、左手拿公事包的媽媽,她們都是在職場打拚的職業婦女。當今的臺灣職場是

只在除夕夜舉行的婚禮!從戶口名簿探究「童養媳」故事

戶口調查簿內的「媳婦仔」是誰? 有跟家中長輩聊過年輕時結婚的回憶嗎?阿公、阿嬤的回答可能會顛覆你對婚姻的認知!傳統漢人社會流傳一種特別的「童養媳婚」,小女孩被帶到男方家養大後,直接嫁給一起長大的

北漂故事會繼續上演?從不同規模都市成因回望臺灣現況

大都市是怎麼形成的? 你是北漂追尋自我的林怡姍?受夠職場險惡的陳嘉玲?還是「X!臺北」摔爛吉他的阿嘉?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明知臺北不好混,眾人還是搶進這修羅場?或許你更該問的是:臺北為何能發展成聚集各

翻開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 解開臺灣歷史上的人口謎團!

探索傳統臺灣社會的關鍵入口 以親屬組織、人口研究馳名於世,身為臺大社會系創始教授之一的陳紹馨博士曾說:臺灣是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關鍵在於臺灣擁有系統性登錄、準確率高的戶口資料,尤其是日治時期留

獵奇研究室:解開古代魚類耳朵裡的「石頭」奧秘!

魚耳石與古生物研究 魚耳石是硬骨魚類耳朵裡的碳酸鈣結晶,可以由新鮮生魚取樣,也能從地層發掘化石。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林千翔助研究員,他是臺灣少有的古生物學家,就讀博士之

如《魔法公主》小精靈般存在!無所不在臺灣野生釀酒酵母菌

釀酒酵母,一種被人類廣泛利用的微生物,釀酒、做麵包都會用到,此外也被大量用於科學研究。不論食品或學術釀酒酵母早已進入你我的生活。

歷時40年研究,終於解開珊瑚同步產卵的謎團

早在 1980 年代科學家就發現,珊瑚彼此之間很有默契,會在短時間內一起繁殖,附近水域瀰漫大量珊瑚卵,形成令人歎為觀止的壯麗畫面。

古人眼中鯨豚長怎樣?探索中國鯨豚文化史及擱淺軼聞

在沒有相機、也沒有 IG、臉書打卡的時代,古人面對陌生的物種,只能以文字或繪圖記錄下來,讓中國古代的鯨豚生態披上一層神秘面紗。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歷史語言研究所邱仲麟研究員,在長期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收集了數百則中國歷史上鯨豚現身、擱淺的文獻。究竟古人眼中的鯨豚長什麼模樣?鯨豚擱淺的可能原因為何?又衍伸出什麼樣的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