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親愛的帕索里尼》:與蒂妲史雲頓同行,重新在世界拾得一席之地

《親愛的帕索里尼》主創奧利維亞.薩亞(Olivier Saillard,左)、演員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右)。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親愛的帕索里尼》主創奧利維亞.薩亞(Olivier Saillard,左)、演員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右)。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7月底公開售票旋即售罄,2024重點節目《親愛的》,由演員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領銜,時尚歷史學家奧利維亞.薩亞(Olivier Saillard)製作,《親愛的帕索里尼》啟封義大利爭議性導演皮耶.保羅.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身後留下的戲服,進行低限的翻玩及對話。。

相信許多因為演員而關注《親愛的帕索里尼》的觀眾內心都有個疑問:我必須先瞭解帕索里尼才能欣賞這齣作品嗎?答案是,如果你看過《馬太福音》、《十日談》、《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會從中獲得更多樂趣;但即使對帕索里尼其人其作品一無所知,那也無傷大雅。

因為《親愛的帕索里尼》更像是一場行為藝術表演,你需要做的是投入全副身心一同體驗。

這檔節目的演出地點是北藝中心的藍盒子,而它最引人注目的元素,是製作團隊僅用白線勾勒出宛如時尚伸展台般的空間,空間擺放展示服裝用的模特衣架、木製工作臺,以及背板,通過簡化的場景,以及單調的色彩——史雲頓穿著一身素白——令觀眾將注意力轉移到氛圍及一一啟封的電影戲服上。

在這樣近乎零度的場景,演員的反應、一舉一動,舞台光影的變化都帶有視覺衝擊力。但真正填滿空間的並非史雲頓的肢體語言及神情,而是承襲自電影情節的調性。誠如史雲頓在彩排後記者會所言,即便某幾件戲服僅出現在短短幾秒鐘的一個鏡頭中,作為電影敘事的一部分,它仍舊乘載著該部電影的能量。

《親愛的帕索里尼》演員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右)。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按此,當《馬太福音》的戲服登台時,必然呈現為考據般的嚴謹——如同電影裡的基督是鏗鏘有力地面對鏡頭傳佈祂的道理;《十日談》必須詼諧,像在和服裝玩遊戲一樣,因為它的原著描寫一群躲避瘟疫,為了消閒而說故事解悶的青年男女;《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法西斯末日群魔亂舞的狂歡遺址。《鷹與麻雀》則是最神秘的一折,史雲頓沒有多餘動作,僅為一套戲服做了亮相,為整場表演劃上休止符。

那樣的沉默令人聯想到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的意見:「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倘若發生在薩羅共和國(Repubblica di Salò,存在於二戰末期的魁儡政權)的悲劇——必須留意的是,奧利維亞.薩亞及史雲頓都使用《薩羅》來簡稱該部電影,而非華語世界常見的《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是現代文明、現代性(modernity)的結晶,那麼人們能否在同一套語言系統中,表述超越界線的經驗或事物?又或者,僅能保持沉默?

《親愛的帕索里尼》主創奧利維亞.薩亞(Olivier Saillard,左)。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親愛的帕索里尼》使用的戲服因此富有隱喻,這些沒有電影可登台的戲服、被電影工業束之高閣的戲服、因具有文物價值而不能以一般目的穿上身的戲服,都失去了在社會中的位置;而史雲頓在結合程式與即興演出的《親愛的帕索里尼》裡,也是名無個性,或言石蕊試紙般的表演者,舉手投足都是一時一地的心理和感官狀態的迴響。偶爾穿插其中的,彷彿電影劇照般的靜止姿態,即便人們能找到它的參照文本,這些姿態也不訴求著回到某種脈絡、系統,甚至帕索里尼的電影中,很快便會給一系列興之所至的動作抵銷。

觀眾最可能獲得到的經驗是迷失,即便各個折子調性清晰,也難有一套既成的邏輯或敘事和他人分享體驗到的感官強度,但我們並非無依。在《親愛的帕索里尼》裡,觀眾必須和表演者一樣,完全地開放感官、全心投入,如此我們才能在這齣表演,這個穿戴者與服裝、服裝與其功能特性徹底疏離的世界,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這經驗由眾多偶發事件組成。在經歷薩羅、經歷種族屠殺,經歷那些讓人無法再肯定自身優越於萬物的侮辱及剝削後,我們重新在這個世界中拾得一席之地。

《親愛的帕索里尼》彩排記者會現場。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蒂達史雲頓 帕索里尼 台北藝術節 劇場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松菸狂賀入園人次破850萬!「2024潮冬感謝慶」祭出700份抽獎禮與超萌松鴨桑陪你過聖誕節

台灣亞洲首站!《看啥小 — 微型藝術博物館》走進腦洞大開小人國度 挑戰視力極限

裝扮、看展兩不誤!2024「故宮之夜」早鳥票即日起開搶

2024街事美術館《城中轉身術》 聚焦台北中正與萬華區的時代記憶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