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維新書談台灣存亡挑戰 籲強化社會韌性 在全球動盪下防範台海衝突

《和光同塵》是一名外交官的故事,也是對台灣國際關係與國內政治的歷練紀錄。台灣外交官因歷史因素,需面對更為艱鉅的處境,熟知其中甘苦的李大維指出:「身為中華民國的外交官,沒有悲觀的權利。」他回首投身外交事業的起點,從留學美國時任駐美代表處諮議,回台後,歷任外交部各層職務及新聞局長,後任駐歐盟、美國、加拿大、澳洲代表,再回國任外交部長,又任國安會祕書長、總統府祕書長。這漫漫長路也是中華民國一世代的外交記憶。(編按)
●本文摘選自聯經出版之《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李大維
自由並非沒有代價
歷史已告訴我們太多戰爭的殘酷與不值。二戰時,當納粹德國開展比利時、荷蘭攻擊後第三天,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國會壯烈、勇敢、堅定且莊嚴地宣示:
除了鮮血、苦幹、眼淚、汗水,我無可奉獻……從海上、陸上、空中作戰,窮盡上帝賦予我們的潛能與力量,發動戰爭,對抗那黑暗、可悲、繁多的人類罪行中,有如猛獸的暴政,那就是我們的政策。
我們永遠不希望看到兩岸兵戎相見,唯有抱此堅定信念,才能避免戰爭,免除浩劫,獲得一個世代的和平。目前台灣政治、社會相當分裂,許多先進民主國家,如美國、德國等,也都有極端思想崛起的現象,可是我們面對的是生死存亡之爭,非常不同,總是有鄰近勢力想要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間接統戰手段,達成兵不血刃的目的。
整個世界政治、經濟、科技形勢變幻莫測,需要相當智慧、心胸、策略、技巧來面對內外交迫的挑戰。如何試圖團結全民,朝向共識維護自由民主制度是當務之急。
誠如退役海軍上將陳永康所言,台灣要重視國家安全戰略,不論國內或國外情勢,兩岸關係、社會韌性、外交國防,經濟及海洋的運用。除了加強基本戰力外,人民的耐受度及平時的儲備,從烏克蘭經驗,由電網到基礎建設被摧毀,我們若失去海上交通線,能源供應中斷,社會的承受力為何?這些風險控管和避險措施,相信政府已在強化中,而更重要的是人民的心理建設,這需要人民願與政府共同努力建構。畢竟,「歲月靜好」的時機不再,勇敢面對殘酷的現實,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共同課題。正如雷根總統時期大力倡導的「以實力獲致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要做好萬全的準備,不光在軍事上,更要人民心理、經濟、社會韌性、醫療防護等,真正做到「以拒止作為嚇阻」(Deterrence by Denial)。退役海軍上將李喜明也寫到:「台灣必須要讓中共相信,我們有『正確的戰略』、『防衛的能力』、『堅定的意志』以及『韌性的社會』,中共才不敢輕舉妄動,也才能避免戰爭。」
摩根索在討論國家權力時,重視國民性格和國民士氣兩項,是「一種看不見的無形精神,瀰漫浸潤著整個民族」。德國統一功臣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首相回憶錄中寫到,俄國人的那種「根本力量和精神」,願意把國家資源轉變為戰爭工具,而國民士氣更是項難以捉摸、不穩定的因素。烏俄戰爭三年後,傷亡已近百萬,流離失所國民超過六百萬,總統澤倫斯基的全國支持度仍高逾五成,僅低於戰爭初始時約兩成,烏克蘭斯拉夫民族的堅毅士氣,令人震驚!
根據我國官方統計,對日戰爭期間國軍總傷亡人數超過三百二十多萬人,中共則稱有三千五百多萬軍民傷亡,重大犧牲傷亡已是不可抹滅的事實。當時物資無比匱乏,仍苦撐逾八年,這應與外來者侵略的重大危機、攸關民族存亡有關,但也促成了四年後中共建政。回看歷史,納粹德國的國民士氣,到希特勒(Adolf Hitler)自戕的最後一刻仍未崩潰。而一八九六年清廷割讓後連續反抗日軍之後,台灣國民性格與士氣在對外來者入侵的承受韌性如何,值得深究。
依照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近三十年來重要政治趨勢的紀錄,台灣人認同趨勢從一九九四年的二十.二%,到二○二二年上升至六十一.七%,支持維持現狀人數亦從七十一.九%上升至八十八.八%。學者王宏恩認為,愈來愈多台灣人選擇主動維護現狀,或者是「主動拒絕再討論統一或獨立的議題」。二○一九年香港反送中運動、二○二○年中國嚴厲的疫情清零政策、近來中共頻繁軍演、烏俄戰爭等發展,都是重要促成因素。中研院研究員吳介民也認為,蔡英文總統的「四個堅持」最能代表「維持現狀」的主流解讀。政論家陳信聰則指出,身為務實的海洋民族,主流民意已清楚彰顯不會追求獨立也不會進一步挑釁中國,只想維持現狀就好。他同時指出,要維持現狀,台灣也要付出極大努力。王宏恩教授並提醒,中美和台海關係未來會有大變數,要維持現狀,軍力和訓練必須加強,軍購及軍事合作須更加努力。
川普第二任期政策給全世界帶來極大不確定性,對所有國家決策者都是巨大挑戰,而美、中間結構性的對峙,讓夾在兩大中間的我國更需小心翼翼,須慎思因應作為,政府政策更要顧及人民生活安定及鞏固經濟基本面。這些都是國家領導人責無旁貸、必須的承擔。我們需要執政團隊的勇氣與智慧,懂得趨吉避凶,「避險」策略,同時要屏棄過度理想化、短期內不易獲現實世界共識的國際法中某些思維,以務實精神面對當下的存亡挑戰。我們雖不喜歡,但無可否認地,「現實政治」(realpolitik)還是硬道理,而人民也要想清楚,是否還期待享受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相信要得出答案,應不困難。畢竟,享受自由不可能沒有代價(Freedom is not free)。
●本文摘選自聯經出版之《和光同塵:一位外交官的省思》。👉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投票抽獎】盛夏蔬食上桌!「彩色瓜果炒十錦」吸睛又開胃
📰 越想省錢反而花更多?20個希望年輕時就懂的理財祕訣
📰 收入有限、支出無限,租屋小資、三明治族群如何儲蓄理財?
📰 五招幫你脫離月光族身分!省錢不是重點,而是主動察覺支出流向
📰 你適合哪種薪資分配比例?儲蓄要有效率得先選對規劃方式
📰 從今天起拒絕成為卡奴!利用3條規則,學會聰明使用信用卡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