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女養成是社畜製造?排行老大卻最信服權威,行為想法保守

在台灣社會中,長女常常承受各種期待,對上要體諒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所以要幫忙維持家中的整潔;對下要照顧弟弟妹妹、最好成為弟弟妹妹的榜樣。同樣是子女,長女總是要出類拔萃,又能體恤父母,還要操持家業。
本書作者是一位長女,她的母親也是,她發現兩人有著相同的勞碌命,不管在家裡與職場,常常必須擔負重任,但遺產分配或升遷這些好處,卻常常沒她們的份。為了探究「長女」如何養成,又有什麼樣的處境,作者透過觀察與採訪,紀錄了十幾位長女的生命故事,涵蓋不同世代與階級。(編按)
●本文摘選自游擊文化出版之《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張慧慈(小花媽)
蠟燭型人格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蠟燭型人格,又稱長女症候群,指的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性格,普遍出現在女性,特別是長女身上。
我們從蠟燭型人格身上,經常可以觀察到幾個現象:他們通常自我要求高、外在表現好、認真、負責任、照顧身邊的人,但因為常被認為做得不夠好,或是被要求做出好榜樣,因此反映在內在表現上,他們常對自己挑剔、不滿,甚至感到自卑,擁有不配得感。他們會害怕面對稱讚,認為一定有哪裡不好還沒被看見;長此以往,他們也好發自律神經失調,甚至罹患憂鬱症。
以前的年代,孩子生得多,通常長女都要代替媽媽幫忙照顧弟妹,甚至早早放棄學業出去工作,協助維持家裡的生計。這些長女不乏會讀書,而有機會靠著教育翻身。然而,她們的家庭卻沒有辦法等待她們學成翻身,因此還是讓她們早早去賺錢、早早嫁人,才能幫襯後面的弟弟妹妹。
長女經常必須縮衣節食、保留資源給家庭以及年幼的弟妹。為了協助父母分擔壓力,她們也被迫懂事,鮮少要求個人性的物品。
當家庭環境好轉後,長女的學經歷通常會比後來出生的弟妹差,也因此產生自卑感,認為自己更加不配得好的未來。
家庭資源的分配,多數不會隨著家境轉好而改變,家裡仍舊會將多數資源供應給仍在求學的子女,期待這些受過教育的子女可以改變家庭地位。而對於跟著父母一起打拚過來的長子長女,或許父母會感到愧疚,但長子在傳統社會仍可以繼承家業,而長女就真的是徹頭徹尾的犧牲者了。
長女症候群的養成
人格養成的過程是很漫長的,擁有長女症候群的人,通常從小就被期待要負責、要照顧他人,而這樣的人格特質,也對工作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我們把場景先拉到家中。在家裡,排行老大的哥哥姊姊總是被爸媽訓誡要聽話、懂事,要做弟弟妹妹的榜樣;他們鮮少離經叛道,一方面是怕被責罰,另一方面則是要做年幼弟妹的榜樣。
長子長女通常也比較聽大人的話,即使不喜歡,也會勉強自己去完成,因為怕大人失望,或擔心大人覺得他們不夠負責。此外,長子長女也比較會察言觀色,敏感察覺父母的情緒,並且做出回應。例如主動安排弟弟妹妹的休假活動、幫忙照看功課、三餐等等,就像小大人一樣。
這些從小當「小大人」的長子長女,長大步入職場後,會有什麼樣的特徵呢?
首先,他們多數是公司的社畜,對於主管交辦的工作,會全力以赴完成,即使需要加班。就像在家裡,爸媽一句「照顧好弟妹」,哥哥姊姊便會成為小保母一樣,照顧弟妹的衣食住行,包括哄睡。
其次,他們比起其他排序的同事可能更聽話,尤其服從權威,也很會看辦公室的風向。這跟他們小時候在家裡被要求聽大人的話、聽爸媽的話很像,服從權威,就能沒事。而他們也希望獲得權威者的認同,因此更加遵從指示、更力求表現。
小時候,他們在家中凡事都必須自己負起責任,無人可仰賴;因此在職場上,他們經常可以獨力完成工作,並且不太會尋求幫助,也不太敢把事務完全放手給其他人。畢竟在家裡,無論弟妹做錯什麼事情,做哥姊的都要被訓誡甚至懲罰。比起分工合作,「自己來比較快」,更可能是他們的工作風格。
此外,由於要成為懂事、聽話,找回被弟妹分走的關注。因此長子長女對於地位跟排名可能更為在意,而達成這個目標的方式,就是更加努力完成主管(權威者)的交辦任務。
家中的養成經驗,使得工作中的長子長女,也偏向埋頭苦幹、腳踏實地。他們信任權威,比起其他人可能更為保守。在面對老闆或是權威者畫的大餅破滅時,也傾向把責任攬回自己身上,而非據理力爭應有的權利。這跟在家中,即使受了委屈,多數父母也會要他們懂事、聽話、不要跟弟弟妹妹計較有關。對他們來說,靜靜地讓事情過去,可能還會在父母愧疚下獲得一點回饋。
由於長女長子在弟妹出生後,面臨寵愛、關注跟資源被瓜分的現象,再加上被期待為家庭付出,因此,許多長子長女善於利用少許資源去嘗試各種可能,進而滿足父母期待。從過去的文學或影視作品,我們經常也能看到裡頭描述的長女,一人靠著各項技藝擔負起全家生計。
從職場行為辨別家中排序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越來越好,加上教育普及,許多家庭的子女多數都能夠擁有升學機會。在這樣的現象下,年長的子女,特別是長女,通常學業成績也會比其他手足來得好,在國外的《人力資源期刊》中,已有研究證實此現象。
有別於過去的社會以大家庭為主,子女數眾多,當代台灣多半是核心小家庭,子女數也大幅下降。由於沒有其他外援,再加上時代變遷,許多新手爸媽對第一胎小心翼翼,投入大量心力,希望能夠讓孩子健康且順利成長。而在第二胎、第三胎出生後,父母被迫分散心力,把更高比例的愛與注意力投入在幼子幼女身上,但多數無法像第一胎一樣,投注相等的心力。
此外,因為長子長女是跟爸媽一起成長的,他們或許採取跟父母較為相似的傳統策略,卻也更勇於面對困難。因為在弟妹出生前,他們唯一的夥伴就是自己。
在弟弟妹妹出生後,長子長女通常被要求照顧弟妹、負起責任,因此他們容易養成服從權威、獨立作業、習慣周全大家的工作風格,加上他們習慣當前鋒去探索與學習新事物,因此綜合起來,長子長女在職場的成就,也普遍偏高。
日本作家五百田達成,也以家中的排行順序,來分析個人的性格特質與溝通方式。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個哥哥還有一個姊姊,他從自身的觀察經驗以及對周遭人的歸納,分析身邊或多或少都有對於家中排序與工作效率、工作能力相關的聯想以及推測。
在辦公室,較為負責任、工作能力強,以及懂得照顧他人的女性,通常會被猜測為長女;反之,較討人喜歡、感覺聰明靈敏的,多半被猜為么子。五百田在書中指出,雖然他的分析是以排序為主,但社會對於男性與女性的職責要求不同,對於女性還是要求「內斂恭儉」,因此女性在工作中不像男性一樣,可以盡情發揮領導特質。
人們之所以在工作中可以判斷家中排序,是因為他們展現出的個性與行為,常常有所差異。尤其是長子長女,因為是家中第一個孩子,對於責任感的培養、領導下屬的能力等,都因為在家中有弟妹要照顧、必須做弟妹的榜樣,而在職場中也發揮同樣的效果。
●本文摘選自游擊文化出版之《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 新手注意!2025大甲媽祖遶境4/4起駕,進香禮俗一次看
📰 百萬人朝聖保平安!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列世界三大宗教盛事
📰 準確預測311地震!《我所看見的未來》2025年7月大災難預言引關注
📰 巴菲特晉身全球第六富豪!關稅風暴之際展望波克夏前景發展
📰 撼動國際經濟!川普高關稅政策是談判籌碼,還是引爆貿易戰的導火線?
📰 公平貿易 vs. 自由選擇:貿易逆差有損美國利益嗎?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