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值得好好悲傷》理解自殺者遺族復原的漫漫長路

書名:《你值得好好悲傷:我們都是自殺者遺族》 
作者:高璿圭
出版社:春光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3月29日
書名:《你值得好好悲傷:我們都是自殺者遺族》
作者:高璿圭
出版社:春光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3月29日

每年11月第三個週六是國際自殺者親友關懷日(International Survivors of Suicide Loss Day),由美國參議員哈里‧里德(其父親自殺)首倡,美國國會通過,訂於美國感恩節的前一個週六,供自殺者親友在這天進行情緒支持及互相關懷。這天,美國自殺防治基金會聯合世界各地,數百個城市中的自殺者遺族,共同在這一天,懷念親友、相互支持,並於活動中邀請遺族及專業精神醫療人員分享個人故事及建議,與自殺者遺族一同度過失去親友的傷痛。(編按)

文/高璿圭

為什麼會不知道呢?

自殺訣別與普通訣別最大的不同,在於不知道故人死亡的原因。我們能夠說出的原因,都只是假設和推測而已。即便像心理剖析這樣,透過大量提問來梳理出故人為什麼只能做出這種極端選擇,終究也只是推測罷了。

舉個例子,如果是交通事故,我們可以知道事故的原因,誰是肇事者,駕駛人有什麼過失等等;如果是因病死亡,醫生會說明病因、病情有多嚴重、為什麼惡化等等。但是因自殺帶來的訣別,留下來的人只能自行推測自殺者的意圖,但無法確定,因為真正的答案已隨故人離去。這一點讓自殺者遺族的哀悼過程變得很複雜,而且需要很長的時間。

對於故人的離去,自殺者遺族會不停問自己:「為什麼我當時沒有那樣做?」、「為什麼在那之前都沒有發覺?」

他們因而陷入龐大的罪惡感、自責、自我詆毀。失去所愛的人,任誰都會感到自責,後悔自己沒有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但是一般訣別的自責感和自殺者遺族的自責感又不相同。遺族剛開始可能會怨恨選擇離開的故人,後來又把矛頭轉向自己,怪罪、討厭自己。這可能是因為找不到明確的死亡加害者或理由而造成的,而這一切的過程,都讓遺族非常痛苦。

通常在自殺者離去後的三~六個月內,遺族的生活或狀態可說是一片混亂,他們無法明確做出任何有意識的決策。

我認為當事故發生時,將麥克風塞到遺族面前,想盡辦法要對方說出感覺的採訪方式,非常暴力。在我接觸過的遺族中,許多人都很後悔在那種混亂時期做出的決定。

從外國的研究來看,在這種情況下,遺族最好不要親自出面,由能夠轉達立場的代理人去面對外界會比較好。特別是自殺的情況,如果可以就不要讓家屬出來面對外界的疑問,因為那不是最好的安排。

讓自殺者遺族感到最痛苦的,就是罪惡感。從韓國的自殺預防指南可以知道,每十名自殺者中就有八名會發出警告信號,如果能好好掌握這點,應該可以幫助自殺高風險族群。韓國保健福祉部為此還制定了「預防自殺守門員」的常態教育,希望所有國民能夠及時發現周邊的人的自殺徵兆,給予適當回應,進而預防自殺憾事發生,這也是實務上有效果的自殺預防政策之一。

從預防層面來看,如果能掌握事前發出的警告訊息,就有機會阻止自殺;但是從遺族的立場來看,這也是引發他們自責的關鍵。看著指南中羅列出的自殺高風險者會有的行動、身體變化、內在因素、外在因素等,遺族越發覺得:「警告訊號這麼多,我為什麼都沒發現呢?」反而更加自責。

在實際進行心理剖析諮詢時,如果問到:「在故人過世之前,有沒有察覺到什麼樣的異狀?」遺族們大多會說不知道、沒有;他就像平時一樣,會上菜市場、煮飯,看起來完全不像會自尋短見的樣子。想自殺的人如果真的跟平時有很大的不同,周圍的人怎麼可能會沒有察覺?

而實際上,大多數自殺者輕生前的行為就像平常一樣,他們只會在心裡不停地彩排,私下搜索相關內容,查詢報導,最後在周圍的人都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自己的選擇。

自殺死亡者中,有百分之二十五~三十的人會留下遺書,但大多數人不會。在感覺到強烈的自殺衝動時,他們的想法和情感可能會不太正常。也因為這樣,遺書內容有時會前後不一致,裡頭可能會有遺族最想知道的「為什麼」,但也可能完全看不出自殺的理由;而且遺書的內容只是反映了故人死亡前的狀態,並非告知了死亡之前的全部過程。任何遺書也無法完全包含故人選擇結束生命的決定性理由、感情、想法,而內容破碎的遺書更是數不勝數。

雖然遺族們想知道自殺的原因,但是突然產生自殺衝動的人,大部分無法清楚、明確地思考自己跟旁人的關係,因為他們已陷入自己無法解決的痛苦問題中,充滿了無力感,並認為擺脫這種狀況的唯一方法就是自殺。

如果早知道

自殺者遺族在進行心理諮詢時,會查看自殺警告信號表,確認是否符合裡面所列的內容。這些信號包括沒睡好覺、熬夜看電視或來回走動、體重突然減輕、對酒精的依賴度提高⋯⋯諸如此類。

遺族們看了之後通常會恍然大悟。「啊,原來那就是自殺的警告信號啊!」

當繼續被問到:「故人曾發出自殺警告信號嗎?」

就會回答:「有。」

所以經過統計,出現警告信號後實際發生自殺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在諮詢過程中,遺族們仔細回顧過去,事後才發現原來那句話、那個行動、那種臉色就是自殺警告信號。同時間,自責感襲來,「如果早知道」的想法隨之產生。而這種想法一旦開始,就會沒完沒了。

在為自殺預防輔導人員上課時,有名諮詢師提出自己的實際經驗。他有一位已經連續五年前來諮詢的自殺者遺族,然而這五年來,他仍不斷重複著「如果當初我能早點知道要做些什麼的話⋯⋯」即使一再告訴他那不是他的錯,仍無法阻止他的自責,經過好幾年的諮詢依舊在原地踏步。於是那名諮詢師問我,到底怎樣才能讓自殺者遺族停止「如果早知道」的自責想法。

事實上,很多自殺者遺族確實總是不斷反思自己的話語和行動,有些話是不是該說卻沒說,有些事是不是不該做卻做了。如果當初那樣做的話,也許他現在還活著。

我們無法告訴遺族們那種想法根本是庸人自擾,也無法讓他們停止負面思考,因為他們根本就聽不進去。話有沒有說出口雖然不一定有差異,但許多遺族還是會去想數百、數千次的「如果早知道」。

如果接了那通電話、如果那個時間在家、如果那天不要吵架⋯⋯無數個「如果早知道」的想法,是自殺者遺族極其自然的哀悼反應。他們也心知肚明,就算那樣做故人也不會活著回來,但或許他們想在自己的意念裡救活故人,也有可能這是對沒能做任何事情的自己的責難。

還有一種狀況,自殺者遺族各自會有屬於自己的「如果早知道」。

有次一位自殺者遺族跟我分享另一位遺族的事,他說那人把能想到的「如果早知道」全都做了,卻還是沒能阻止親人自殺。他對我說:「老師,除了打斷『如果早知道』這種想法之外,也沒有其他辦法了。感覺就像在玩一場無論如何都會輸的遊戲。」

老實說,我並不同意自殺可以百分之百預防這種說法。如果及時感知到警告信號並給予必要的幫助,那麼確實可以救活很多生命,但依然存在無論如何都無法阻擋的死亡。在二十四小時監控的封閉病房也可能發生自殺;某種狀況下,我們就是無法阻止死亡,這是人類的極限。我認為自殺者遺族應該接受這個事實。但在他們真正接受之前,面對那些無止境地說「如果早知道」的遺族,我們能做的只有無止境地傾聽

●本文摘自/城邦文化之《你值得好好悲傷:我們都是自殺者遺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春光出版 心理勵志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明明身體沒做什麼事卻很累?脫離無限腦內小劇場有方法

找回看球的初衷!為何球迷文化與運動本身逐漸脫節?

《正義聯盟》電影名導查克.史奈德的編劇哲學與分鏡藝術

俄國文學巨匠名作有多難翻譯?教授內心大喊這不是契訶夫!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