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竹芸/眾人之志,可以來自一場精緻的提問──讀《提問的設計》

(圖/取自經濟新潮社出版之《提問的設計》)
(圖/取自經濟新潮社出版之《提問的設計》)

文/林竹芸(雙橡教育Twin Oaks 創辦人)

身為一個經常要引導團隊討論的人,《提問的設計》這本書給了我豐富的靈感。

我曾經協助一個教育組織,對很抽象的「領導力」(Leadership)一詞凝聚共識;在現場,大家對於「領導力」的解讀南轅北轍。即使白紙黑字寫下的定義,已經拆解為子面向,也有細緻說明,卻仍無法把大家拉到同一個理解上。

這個經驗讓我覺得有趣極了,你可以試試在三人以上的團體裡,針對一個抽象的名詞討論定義,例如「」、「溝通表達力」、「獨立思考力」。你很快就會發現,大家的說法並不全然一致。別的不說,光看「素養」一詞,這個台灣教育現場最重視的議題,當彼此對「素養」的解讀有分歧,但又不知道對方腦中抱著的解讀是什麼,你覺得一起討論「如何將素養帶進課堂」會是件容易的事嗎?

(圖/Unsplash)

人們對同一抽象概念的解讀不同是生活常態,只是我們總在要形成共識時,才發現彼此的歧異,但有意思的是,即使我們對同一概念有不同解讀,但這「不同」並非無法凝聚。

透過交流和腦力激盪,大家對一下各自心中的答案,尋找共同點,或是抓住最核心的共同目標,發想出全新的共同點都是可能的,這個對答案的過程就是「對話」,要能從彼此腦中提取出對方腦中的答案,必須靠正確的「提問」,這就像打開金庫的「鑰匙」,開啟大門,一窺寶庫的內在,找到「對的鑰匙」,才不會「不得其門而入」。

這本書就是在教大家如何設計「對的鑰匙」。對於在組織裡,想串連眾人一同實現願景,又有機會舉辦工作坊(Workshop)來促進對話的人,特別適合看這本書。

書名:《提問的設計》
作者: 安齋勇樹(ANZAI Yuki), 塩瀨隆之(SHIOSE Takayuki)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1月6日

本書作者安齋勇樹、塩瀨隆之,特別把「提問」定義為提問者和回答者心中都沒有明確答案時的「對話」。這種對話之所以需要設計,正是因為沒有具體答案,討論的方向容易東飄西飄,沒有凝聚的重心;但是,透過對話的設計,還有作者推薦的「創造」活動,例如透過搭樂高(Lego)把想像中的畫面具象化,讓抽象的討論聚焦。書中的內容讓我想到很多靈感,我還可以如何優化我為學生設計的專案,因為偏歐美風格的專案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經常要做沒有標準答案的腦力激盪,對於學生來說成果雖有願景和目標,但沒有執行的說明,很像書中說的,需要靠「提問」想出創新的答案。

此外,我更喜歡作者的正向思維,鼓勵大家透過對話打破關係的僵局,讓眾人的智慧能凝聚而不落於爭論。也透過對話,讓團隊的目標既涵蓋上層要的方向,也納入個人的內在動機。更有甚者,包含社會意義,讓團隊想到的答案有社會共好的意念,有自我實現的可能。

和多數的日本專業人士著書一樣,本書的風格接近於工具書,尤其第二章到第五章,是順著流程手把手說明每一個步驟,搭配圖示,在不夠瞭解「為何」要學這套方法前,單看程序可能難以進入狀況。

或許讀者可以先從第六章開始讀,當成看故事,先看這方法能達成什麼,感到好奇後,再進入第二章閱讀,第一章則是總結這方法的優點跟價值在哪,可以看完方法論,再回頭用第一章幫自己總結為何這值得學。

既然是工具書,就不太可能看完一次立刻熟悉,我自己也準備收藏此書,好好拿來設計每一次的團體對話。

本篇作者簡介

林竹芸

為雙橡教育(Twin Oaks)創辦人,前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管理顧問、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芬蘭HundrEd全球教育創新大賞Employability評審,也是《親子天下》駐舊金山特約記者,曾獲選「2018 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

為了讓更多台灣學生能體驗國外的學習方式,2017年策畫「芬蘭暑期學校」並創辦「雙橡教育」,開始融合全球各地的教育創新,打造適合亞洲學生的專案式學習。

●本文摘自/城邦文化 所出版之《提問的設計》,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素養 閱讀風向球 經濟新潮社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