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史特曼/占星學和網路,哪個更能拯救你?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從網路交友、角色扮演、社會運動到自我認同,克里斯在新書《數位世紀的真實告白》裡分析網路文化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更提出許多人面臨的疑問如:網路呈現的生活一定是膚淺虛假的嗎?究竟什麼才是「真實」?以社群媒體為例,有些人常感覺網路與現實分裂,只想使用濾鏡呈現亮麗成功的一面。

克里斯卻點出: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在他人面前「展演」自我,這現象並非網路獨有。許多網路行為只是更突顯了人類原本擁有的古老衝動。(編按)

文/克里斯.史特曼(Chris Stedman)

打從有記憶以來,我就很喜歡。我想那是因為星座展現了我們人類的一大特性:無中生有的能力。從顯然沒有意義和秩序的事物中建立意義和秩序。將小碎片連結起來,看到更宏大的故事。還有,就像我們在、宗教上或個人對本真性的追求一樣,把事物化為文字。

這也是我喜歡網路的一大原因。我喜歡在事物、想法和人之間建立連結。讓每個元素都比個別存在時還要強大的連結。找到或創造出把事物連在一起的線,或者從中創造出意義來,是我很喜歡的一項練習,尤其是這種連結令人吃驚或意外時(畢竟我寫了一本書,專門討論持不同世界觀的人尋找共同點的力量)。因為我最重要的學習經驗,正是在交集之處。而我們給事物命名,也是在連接點上;道路交會的地方,形成了城鎮,然後有了名字。

占星術和塔羅牌(宗教也一樣)等事物之所以吸引人,部分是因為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給事物定名,而這通常是解決特定現實的第一步。我喜歡反諷(這通常被認為是隨時掛在網路上的人習慣的語言)的一點是,有時它讓我可以用幽默來表達令人難受的事實。用嘲諷的態度來面對某件事,幫助我轉變心態,開始誠心面對。從這個角度來說,反諷可以成為從取樂過渡到充實的橋梁。我有個朋友曾經發文說:「我所有不討喜的性格都是從反諷開始的。記住我的教訓吧。」我確實學了一課,不過不是把它當成警世諍言。也許反諷是以一種安全的方式測試水域,就好像自問:「我可以真的喜歡這件事嗎?」用言詞表達某件事,即使原本只是當笑話來講,也往往是邁向整合的第一步。

過去這幾年,我跟剛認識的人會用「Co—Star」來看彼此有多合拍。這是一款占星術應用程式,可以看你跟朋友的星座合不合。這件事很好玩,如果它說我們不合,我們就不理會它,但當它說我們很合時,我們又覺得很安心。我曾經認識一個人,那個應用程式說對方跟我是天生絕配,之後我們果然成為朋友與寫作夥伴(有趣的是,我跟其他人一起玩過這個應用程式,有些人也跟我一樣不相信占星術是真的。看來我們確實是絕配)。跟反諷一樣,占星術可以幫助我們命名並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一些事。紐約人文研究所(New York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研究員克莉絲汀.斯莫伍德(Christine Smallwood)在二〇一九年為《紐約客》寫了一篇文章,標題為〈不確定年代裡的占星術〉(Astrology in the Age of Uncertainty)。她在文章中寫道:「用占星術的語言講出個人特徵,似乎讓許多人更容易聽進去或承認個性上的缺點,也接受他人身上的那些特質(有朋友來你家就賴著不走?沒辦法,她是金牛座)。」

不過,也許占星術最棒的一點,是把你放進一個更宏觀的故事裡。對我來說,就是牡羊座的故事,所以我應該是熱情、衝動又急性子的人(牡羊座是火象星座,跟那些形容詞還有這個字本身透露的,這是個性強烈的星座。事實上,我是三重火象星座——本身是牡羊座,上升星座也是牡羊座,月亮星座是獅子座——-雖然我沒辦法確切告訴你這是什麼意思,但我知道這樣說很有趣)。

(圖/Unsplash)

小時候我沒有宗教信仰,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我知道兒時的朋友是猶太教徒的那一刻,尤其是他們的傳統鼓勵她用猶太教的宏觀角度來看待她自己。我記得我回家之後,看著自己的生活,想知道我們家的故事是什麼。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在一個白人為主的文化中以白人身分長大的結果——當你的故事是主流故事時,很容易感覺不到自己的故事——不過這也是無宗教信仰的人常見的經驗。從此以後,我的人生中有大半時間都在尋找那個故事,尋找一個更宏觀的說法,讓我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這個尋找的過程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網路上進行的,尤其是過去這十年。

星座把我們放在宇宙中,並且把我們跟宇宙連結在一起。占星術,這個人類早期創造意義的方法,在小範圍的星座裡為我們找到一個位置,讓我們得以進入一個更大的宇宙故事裡。我們往上看,是為了要往內看。可是為什麼周圍已經有那麼多我們不了解的事物時,還要向星辰探求意義呢?也許理由跟我一樣。即使身邊已經存在線下的關係了,有時我還是會上網嘗試建立新關係:因為我可以把自身希望和願景投射到數位文本字裡行間的空白處,就像有些人把意義投射在星辰之間的浩瀚空間一樣。又或者是因為我的數位人際連結感覺距離遙遠,就像星星一樣遠,也因此產生了安全感和神祕感,讓我為之吸引。不過我猜想,最可能是因為我可以從遙遠的星辰中創造出故事,從而在更宏觀的敘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與我之外的事物產生連結。

在這個故事裡,我從青春期開始尋找自己的位置,進而引領我去研究宗教。如果這些較宏觀的故事與連結中蘊含最豐富的資訊——不見得對每個人來說都如此,但對我來說絕對是的——那麼當我們變得愈來愈無法建立連結時,會發生什麼事呢?原本要將人與各種想法連結在一起的網路,讓人感覺更難跟他人建立連結,這是一件很諷刺的事(而且不是具正面意義的諷刺)。

就跟宗教或星座一樣,社群媒體的組織和命名能力,可以藉由幫助我們發展更加了解自己以及周遭世界的實際應用方式,讓我們更進一步領悟身為人的意義,以及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某些最精采的觀點產生於事物交會的地方,那麼網路就很有理由成為我們獲取深刻觀點的強大工具。只因為社群媒體有時會讓我們感覺疏離,並不表示一定要這樣。結果尚未確定。

與其回到懷念(且不切實際)的過去,我們需要弄清楚自己的現在和未來。答案並不是拒絕科技,試圖回到以前的生活。門已經打開,而我們已經踏進去了。網路可以幫助我們創造意義,與他人建立連結,並以一種非常真實的方式為我們的生活和周遭世界建立秩序。

數位世紀的真實告白

真實的東西會在這兩個問題裡找到:為什麼(為什麼要使用網路)以及什麼(我們想要滿足什麼需求)。某一天下午,我一邊滑Twitter,一邊吃完一整包椒鹽脆餅,這時我看到了一篇講塔羅牌的推文。我後來要回去讀那則推文時,已經找不到了。於是我發電郵給那則推文的作者——凱雅.奧克斯(Kaya Oakes),《無宗教信仰的人一切安好》(The Nones Are Alright: A New Generation of Believers, Seekers, and Those in Between,暫譯)的作者——請她多說一點那則貼文寫的內容。她回答說,目前流行的塔羅牌以及類似的東西,「是資本主義吞噬民間宗教並將那些事物送入主流的一個例子。充滿焦慮的千禧世代流行這些方法,顯示傳統宗教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他們就自己來創造替代品。」但是,現在還看不出來結果是會產生持久的共同體,或者僅僅是曇花一現的商品化趨勢。她繼續說,無論是哪一種,「美國的傳統宗教行為都回不去了,資本主義將從塔羅牌開始繼續往下走。」然而,「最初的焦慮,以及當初吸引人上網的那種缺乏身分重心和掌控的感覺」仍然會繼續存在。

焦慮和缺乏身分重心,是促使我信仰基督教的原因,雖然我以為我在脫離教會時就把它們拋在腦後,但它們卻又在我的社群媒體習慣和儀式中浮現。就像我不確定是什麼驅使我去算塔羅牌一樣,開始寫這本書時,我也不是很確定自己的動機。我並沒有發現自己是想理解我這輩子都在對抗的一些焦慮,也沒發現那些焦慮已經有了新的DIY數位形式:我要去哪裡尋找意義?我應該怎麼建立連結?我到底是誰?只有充滿好奇、誠實地問自己這些問題——在上網時把我們想要滿足的需求化為言詞——才能開始理解我們的數位習慣。

●本文摘選自《數位世紀的真實告白:如何在網路生活尋找意義及歸屬感?一個千禧世代作家探索自我與未知的旅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星座 塔羅牌 信仰 潮浪文化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如何向上司或同事問問題?掌握這4個深入詢問的技術與請教的技術

「少做事」更容易成功!《原子習慣》作者用3招事半功倍

警匪街頭槍戰2千發子彈 追捕槍殺侯友宜下屬的「惡龍」陳新發

以量子糾纏隱喻人性 《不夠善良的我們》結局討論發酵!物理學家解析量子力學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