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整理了近萬件的陳澄波作品、文件史料後,為了讓基金會員工脫離失業的危機,且在時間與能力可及的範圍內,我們開始面向陳澄波那個時代的畫家們,以臺灣島上最大的文化活動「臺府展(1927-1943)」六百多位入選畫家為主,再到處勸說不同領域的老中青寫手們,一起來共同書寫入選畫家的故事。
官網FB粉絲專頁

作家好文

從畫家到地方家長:八德鄉長邱創乾──名單之後#67

今天我們談到的畫家,是邱創乾老先生。邱創乾(1900-1973)出身桃園八德的望族,1919年時畢業於臺北國語學校。畢業後擔任員樹林公學校(今員樹林國小)、八塊公學校(今八德國小)等校的教師;1938年後,為治理家族的米、茶事業,遂辭去教職,從此也幾乎停止作畫。

日本女子美術學校的臺籍學生:黃荷華——名單之後#66

〈婦人像〉的創作者名叫林荷華,然而她的真名為「黃荷華」,「林」是她的夫姓,而〈婦人像〉正是她的自畫像。

「地方色彩」作為一種異國情調:藤島武二眼中的臺灣──名單之後#65

藤島武二(1867-1943)曾是「臺展」西洋畫部門輩分最高的評審。1896年黑田清輝(1866-1924)創立東京美術學校(東美)「西洋畫科」時,藤島即被聘為助教授,曾受日本官費支助留學法國、義大利習畫。歸國後執教東美四十餘年,且是一次大戰後改制的日本「帝展」西洋畫部評審團召集人,可見東亞留日的西畫家,幾無不識此位藤島「畫伯」。

—窺現實裡的綺麗:李宴芳──名單之後#62

兩種截然不同的美術教師形象,真實存在於1948年至1970年的新竹中學。不過,說的其實是同一位老師。這位老師是苗栗銅鑼人,生於1910年,曾就讀臺北師範學校,受教石川欽一郎,畢業後成為國小教員、教導、校長,最後,被辛志平校長延攬到新竹中學任教,他的名字是——李宴芳。

嘉義琳琅山閣1920年代藝文推手 才藝七絕的張李德和──名單之後#55

多才多藝的張李德和,除了上述成就,最被世人所稱道者便是在嘉義自家創辦了「琳琅山閣」,起自1926年到1965年離開嘉義止,橫跨戰前戰後四十年,與賴雨若的「壺仙義塾」、林玉山的「春萌畫會」、翁焜輝的「青辰美術協會」等,一起扮演了藝文推動最重要的角色。

舊社會女性藝術家矛盾情懷!邱金蓮:「我從沒想過當畫家」──名單之後#58

出身苗栗通霄客家莊的邱金蓮(1912-2015),在藝術研究中最常被提起的情境,是提到鄉原古統的學生、日治時期女性畫家時。這些身份,似乎依附在某特定主題,成為舉例般的存在,而他本人的主體性則較少受到重視,誠如他所說的:「我從沒想過當畫家」。比起他的個人意願,在百歲的人生中,多的是隨環境轉變做出反應——一如許多同時代女性。

蘇振輝與藝術家們眼中的大稻埕「裏町」之景──名單之後#57

我們對日治時期大稻埕的印象,不外乎以郭雪湖《南街殷賑》所描繪迪化街為代表:熱鬧、喧嘩。然而,一座城市或地域的秘密,往往藏匿於那最隱密的街頭巷弄之處。你是否曾想像過,熱鬧的迪化街後,會有怎麼樣風情?

【名單之後】鄭妤惀/臺灣超現實風格的見證者——福井敬一的繪畫與設計

畫面左側的白色物件在陰影下眉眼竟隱隱出現,儼然是座素描時常見的石膏雕像,右下則為一扭曲的調色盤,透過對物件外觀的扭曲變形,以及不合常理的透視與角度,福井敬一巧妙的使用畫室中常見的靜物元素,塑造出正常空間下的奇異場景,在真實與虛幻間,《畫室靜物》一畫也正暗示著福井在這場超現實主義擴散下所受到的影響。

【名單之後】林榮燁/林榮杰——青辰美術協會的要角

林榮杰原名林英杰,1914年生,為大畫家林玉山小七歲的胞弟。林玉山於1927年入選首回臺展成為「臺展三少年」並於次年創辦影響日後臺灣東洋畫極其深遠的春萌畫會(簡稱春萌),林玉山自1926年至1929年曾赴日於東京川端畫學校習畫,一開始其實是研習西畫科!

【名單之後】王德合/石山定俊:從南師到青辰,從《小憩》到《孔子廟》

嘉義因交通便利與開發較早,一向為雲嘉地區樞紐。石山定俊南師畢業後即任教於臨近嘉義的水林和北港地區,因此也與嘉義畫壇有著往來與交誼。 1936年,嘉義畫家張義雄、翁崑德與林榮杰於嘉義公會堂舉行「洋畫三人展」,合照中可見石山定俊之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