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封菜
「今天吃封菜!」
才踏入菜園,就傳來農友們熱情的呼喚。
尚未走進半開放的菜寮,滿溢出的客家大封香味就撲面而來。
此寮原本只是數根木頭撐起油帆布的粗陋小棚,堆放肥料和農具,最早連牆都沒有。為了有個能躲太陽的地方,讓在農地工作的人們能休息,湖口人楊先生和來自苗栗的謝先生自發整地,先用紅磚把地鋪平壓實,又用水泥砌出二道半人高牆,更換了半朽木柱,強化原先結構;再用鐵皮和木條搭出屋頂。早先的破爛小棚經他倆巧手,變身為這片菜園農友們的社交沙龍,大夥每星期在此聚餐,就算沒農活要處理,我們也會習慣性來菜園「巡巡咧」,找藉口聚聚。
菜寮邊上,楊先生砌出一口燒柴灶,菜寮中心有張從我家搬來的柚木茶几,茶几正中放一鼎雙耳圓底大鐵鍋,鍋裡有楊太太在灶上慢火細燉了幾小時的封菜。
大塊三層肉軟嫩肥香,用湯勺稍稍施力就能斷開,吸滿肉汁沾染油光醬色的高麗菜是謝太太早上才從她菜圃採來的,鍋內排列去子剖半的木瓜,謝先生解釋,是黑仔摘自另一側的木瓜樹。新店在地人黑仔去年經歷一場小中風,走路半瘸,他行動不便,真不知是如何從樹上弄下這些木瓜?
年過八十五的莊先生退休前是受人尊敬的農業學者,但生活這塊,卻相較生嫩,他用老學究的口氣質疑:「有看過高麗菜封、冬瓜封、苦瓜封,沒聽過木瓜也能封?」我那一輩子離不開農田,八十歲還在種菜的大姊立刻教育他:「果肉轉紅但還沒軟爛的木瓜用來煮湯更好,甜又潤滑!你有學識沒常識!」
兩位老人家一來一往的拌嘴中,人們各自拉椅凳坐下,圍著一大鍋直冒熱氣的封菜、謝太太自製的蘿蔔糕、楊太太摻入手作金桔醬的糯米甜糕及楊先生菜畦種出的台農57號地瓜。
彷彿間,我感覺就像過年在圍爐,即使年早已過了快兩個月。
這樣一頓克難的盛宴,是有緣人的團圓飯。
席間來來去去,有人不再事農,有人不知所蹤。
雖來自不同地方,也不一定有血緣關係,但我們坐同一張桌前,如儀式般相聚,一起吃了十幾年的飯,是不是也算得上是一種家人?
●本文寫出相當典型的悠閒小農生活氣息。
幾個不同背景和來歷的農友,不是正牌農夫,而是台灣各市鎮和鄉村十分常見的小菜農。他們把菜園當成社交沙龍,種菜之外,常常聚餐,各自帶來不同的菜肴,吃飯聊天,可說是一種另類餐桌。
沒有血緣關係,可是一起吃了十幾年的飯,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家人,這是此文的主旨。本文中段開始轉入「封菜」的敘事,客家人的冬瓜封、高麗菜封、苦瓜封,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木瓜封」,一個接一個的細節,把烹飪步驟和感受融合起來,另有滋味,突破了類型文章的框架。──鍾怡雯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