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淑婷/為什麼舉手發問很困難

為什麼舉手發問很困難。圖╱Betty est Partout
為什麼舉手發問很困難。圖╱Betty est Partout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課堂上只會保持沉默、不肯主動發言,但在家長日時,我也看到了沉默的家長,不願意回答老師任何問題,就算是私下發問,也會加上幾句「其實也沒關係」、「我們覺得還好只是……」消減自己問題的強度。

擔心自己問錯問題、問不出好問題,我認為是體制教育帶給我們的傷害之一。我觀察自學的孩子大多很愛問問題,無論是家長自己教,或是參加自組課程,有些問題固然傻氣天真,但也有很多一針見血、戳破世俗假象的好問題,有時還會讓家長或老師陷入苦思,乾脆主動承認自己的盲點與錯誤。

主動提問是自學的重要過程,能提問代表在思考並試圖回應,不管問題好不好,都值得被肯定,並得到能夠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回答。但我的兒子四年級時,部分課程返校入班學習,在某堂數學課,老師問:「有沒有人不懂?」兒子先舉手,接著幾個同學也跟著舉手。老師問:「你們是沒有在聽,還是真的聽不懂?」那些學生默默地把手放下,只有我兒子認真回答:「真的聽不懂。」老師便把他叫到講台上,教一句、問一句「懂了嗎」,兒子回家描述這段過程時,說自己非常緊張,但鼓起勇氣回答老師每一個問句,徹底弄懂了才回到座位。他不懂,為什麼其他同學要放棄提問?

我佩服兒子能大方承認自己的不懂,也心疼其他孩子因為老師一句話而變得畏縮。類似狀況在許多校園班級裡一再發生,孩子從天真浪漫的問題寶寶,六年後變成一片靜默的高年級生。我自問,我們是從何時變得不想發問的?不發問,是真的沒有問題,還是擔心問錯徒增尷尬?但教育現場為什麼要讓人擔心會問錯、問不好、問太多?

回想自己的童年、觀察周遭親友孩子的學習環境,我發現確實有一些教學現場鼓勵孩子提出想法、主動提問;不過仍有一些教師不經意地營造出「沒什麼好問」的班級氣氛,而這些老師通常又有個相似點,就是班級規矩往往多到讓自己得到「嚴格、認真、有原則」的形象。

這樣的老師為了減少模稜兩可的狀況發生,會先立下密密麻麻的規矩,甚至細瑣到學生寫筆記的原字筆是什麼顏色、用油性筆或水性筆、學生穿長襪或短襪、寫「答」或寫「A」,總之無所不管,學生先從生活細節發現老師沒得討論、一切沒有彈性,漸漸領悟到課堂上也不適合發問,因為問了等於自己上課不夠認真,或是無禮質疑老師教學內容,或是「全班就你問最多」。

奇妙的是,這些不愛學生發問、班級規矩超多的老師,反而會被家長認為「很認真」,不管實際上教學技巧好不好,但透過各種對學生的外貌與行為約束,不間斷的小考、訂正與罰寫,老師讓自己忙得焦頭爛額,看在家長眼中,就是「願意管小孩的認真老師」。確實有些學生能夠配合因而如魚得水,但我也看到許多並非成績頂尖的孩子,自信心變得低落,覺得自己每天都會被老師挑剔,不管做什麼都無法達到老師標準,想要發問又擔心被罵,在課堂上愈來愈沉默。

我十分享受自學課程與孩子熱烈討論的過程,也很喜歡被問倒的驚喜感,教與學的界線並不存在,我們是一起學、互相教,在這樣的學習氛圍裡,無須建立各種規矩,約束孩子怎麼做筆記或是要一字不漏背誦字詞解釋,就能感受到他對學習有多認真、理解程度又有多少。我也相信,體制內還有好多老師,不想「管太多」,而是願意經營出開放、明朗的班級氣氛,並且要求自己秉持教育專業,以正向言語回應學生的提問與對話,看見他們的「認真」才有助改善當前教育環境的問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自學學什麼 諶淑婷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蔡紋萍/阿嬤說,幼兒無憂只須吃飽

曾寶珠/祝福妳,小娃兒

梁純綉/上天掉下好禮之後

觀景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