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招弟/蛙唱歲月
童年住在小溪旁,鱔魚、泥鰍和小蝦是窮人家的蛋白質之源。在蛙鼓喧鬧的夏季,除了聆聽蛙兒不歇的奏鳴曲外,餐桌上也會出現這一味,是外婆釣來的獵物。釣蛙前,外婆會先備妥十餘根細長的竹棍,一端綁上帶鉤的細繩和少許餌料,趁黃昏插放田間。隔晨天濛亮時走一趟,便能攜回成串的蛙兒。每每看著外婆手中的戰利品,總好奇地想著:水窪裡那些黑不溜丟、長著尾巴的小蝌蚪,是何時長出四條腿的?
當夏稻收成結束,田野曝曬的稻草束是村童揪團捉迷藏的好所在。如遇連綿陰雨日,大夥兒樂得掀草束抓青蛙;但蛙族哪會輕易就範,輕靈一躍即無影無蹤,飛撲追蛙的孩童常跌成四腳朝天的落湯雞,滿身泥濘,回家後自然招來長輩一頓責罵。
下雨前,蛙鳴聒噪又擾人心神,外婆總不忘說段趣事:「許久前,有位老伯聽說生吞雨蛙能治好眼睛模糊的毛病,便天天出門找蛙。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逮到一隻,迫不及待地吞了下去,誰知鼻子忽然一陣癢,打了個大噴嚏,吞進嘴裡的雨蛙瞬間從喉嚨噴出,並跳入草叢裡……」據說那位老伯為錯失一帖藥方跳腳,而我一想到那逗趣的畫面,總是笑到肚子痛。
雖然我缺乏韻律感,倒愛手舞足蹈唱「一隻青蛙一張嘴/兩個眼睛四條腿/撲通撲通跳下水……」的兒歌,也愛看蝌蚪游泳的自在樣,不過跟青蛙始終保持「安全距離」,連觸摸都害怕,更遑論入口。所以面對外婆和同事端出的蛙料理,再美味都不曾伸一回筷子。偶爾路過鎮上專賣紅燒青蛙的小吃攤,對南北饕客大啖酥香炸蛙或舔嘴咋舌喝薑絲蛙湯的場景,總視而不見或繞道他行,因為我始終有蛙兒正蓄勢從盤中、碗底飛躍而出的錯覺。
婚後遷居宗教小鎮北港,外子敘述幼年與長輩抓青蛙的往事,並活靈活現說起「觀青蛙神」的種種。
根據外子的回憶,中秋夜是「觀青蛙神」的最佳時刻,參與者公推一人當「青蛙」,其他人持香圍繞主角,以閩南語念誦:「四腳神、四腳鬼,請你八月十五來吃白米、配雞腿……」在近乎集體催眠的氛圍下,場中「青蛙」會以蛙跳之姿朝水源方向跳去,此時眾人要立刻住嘴,以免「青蛙」躍進溪溝發生意外。如今這個雲嘉地區獨有的習俗幾近失傳了。
隨著環境的改變,蛙兒不再隨處可見,蛙唱亦杳然。但在某個熱浪逼人的仲夏夜,忽聞陣陣蛙鳴,從水泥叢林中此起彼落,唱和不絕,我興奮到無法入眠,彷彿又找回與外婆和手足相伴的釣蛙年華。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