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紹宇/《親愛的母親》:當體貼成為鐐銬,當愛成為牢獄
人與人關係中,「愛」是個奇妙存在──無愛,可能是一切悲劇的根源。然而明明兩人愛著彼此,有時卻像枷鎖般折磨著對方,明明想為彼此好,卻只是帶來反效果──那麼這樣的愛,還算是愛嗎?
二十多年前,歌者唱著「我最深愛的人,傷我卻是最深」,如今匈牙利電影《親愛的母親》(Pilátus)裡頭對於母女關係的描述,正是這般微妙的相愛相困。片中,面對父親剛剛過世,擔心的女兒伊莎(Anna Györgyi飾)於是將母親安娜(Ildikó Hámori飾)接來城市與自己共住,一方面就近照顧母親,一方面也能增加母女相處時光,在家庭面臨劇變時相互慰藉,看似是個再好不過的決定。
只不過,事實卻正好相反,電影透過兩人對白,早早暗示雙方價值觀的差異,在母親眼中是回憶的家中擺設,被女兒認為是無用垃圾;母親慣用的廚具,則被女兒批評得一文不值,很快地,更多問題也將一一浮現。為了讓母親徹底休息的伊莎不願讓母親做家事,她總說:「妳不用擔心煮飯、購物、工作的事,只要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平常多出去放鬆閒晃,逛逛這個城市就好了。」然而,這般體貼,母親是否需要?
安娜雖正經歷喪夫之痛,並不代表她全然失去生活能力,她想煮飯給女兒吃,想自己清掃家裡,想正常生活,卻反被女兒訓斥。她懷念鄉間時光,想念自己過去熟悉的老家,但在繁忙的城市中,她的聲音沒人傾聽,她的心事無人知曉,過去種種日常頓時成了反常。安娜也仿若成為孤獨的游離者,遍尋不著自己的落腳處,情緒無從安放,安全感就此迷失,這般喘不過氣的生活使她無以為繼。
原以為的治癒與休息,隨著新環境翻天覆地的改變,反而又讓她耽溺於過往回憶裡。朦朧中,她總在幻覺裡看見自己過世的丈夫,清醒後,卻空虛發現自己孑然一身,更糟的是,一切都逐漸成為壓迫──忙於工作的女兒,效率至上的城市,好似沒有留給她一點空間徹底暫停,用她的方式好好消化哀傷。在女兒想像的母親形象裡,她只須坐在公園涼椅上餵餵鳥兒,發發呆就好了。但,母親真正需要什麼?女兒全然不理解,也無法理解。
諷刺的是,女兒剛愎自用的愛與孝順成為沉重負擔,體貼打造的生活環境反而成為森嚴牢獄,監禁著母親想自由的心靈。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似乎當人老了或經歷某些人生重大轉折後,身旁人們看自己的眼神都截然不同了,我們不得不成為他們眼中的弱者,儘管我們從未需要他人如此相待。然而,我們又難以怪罪那雙出自善意的手,於是更加憋屈,更加無從言說,最終釀成母親爆發那句「我不需要幫忙!」的忍無可忍。
一個人的體貼,有時會是另一人的鐐銬,相較幾年前台灣電影《血觀音》以自身利益為名,實則情緒勒索的「我是對你好」,《親愛的母親》中家人之間的愛更為真實無奈,因為沒有哪一方是惡人,只是都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對方,缺乏溝通或溝通失能導致我們從未真正懂得對方需求,徒然用自以為對的方式去愛對方,誰知這樣的愛其實已然變質?
《親愛的母親》全片巧妙分為「土(Föld)、火(Tűz)、水(Víz)、風(Szél)」四章節,並以不同元素隱喻著母子關係的發展,從被迫遷家(土)、摩擦漸增(火)、兩人試圖修復關係(水)、到母親做下重大決定最終自由(風)。不同於華人世界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歐洲則更常見「四元素」說法,並認為世界以這四個元素組合而成,在此部電影中與不同時期的劇情發展和母女關係形成微妙互文。
本片為一部改編電影,文本來自匈牙利國寶作家瑪格達・薩柏(Szabó Magda),她的成就橫跨文學、戲劇、詩歌、學術研究等多重領域,是當代文學界相當重要的作家,人們可能較熟悉她的小說《門》(Az ajtó)。這部電影則改編自她在1963年出版的小說《伊莎的歌謠》(Pilátus),同樣圍繞於兩個女人的關係,《伊莎的歌謠》被翻譯成十二種語言在全球出版,現今更躍上大銀幕,轉換影像語言訴說。片中亦引用作者話語「逝者不會回話」(A halottak nem felelnek.)作結,在一眾探討親子關係的影視作品中,本片切入點獨樹一幟,探討女兒對母親過度自我的關愛,如何將對方推得愈來愈遠,引領關係走向崩塌,是個相當特別的敘事角度,也十足耐人尋味。
因為是家人,所以更難拒絕。因為最親密,自認最理解,反而犯下至為嚴重的錯誤。家人終究是兩個不同個體,在不理解的狀況下,一味付出的善意不見得是祝福花束,反倒可能是難以抵抗的殘酷詛咒。最終,仍依然回歸至同理心,不強加自己的立場於他人,不摀住自己的雙耳杜絕溝通,或許是電影《親愛的母親》這段真實而哀傷的家人關係中,所欲教導我們的課題。
●看更多電影介紹:facebook.com/hwehon/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