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一/媽媽買了鋼琴,所以我沒有選擇?

媽媽買了鋼琴,所以我沒有選擇?圖/Noveala
媽媽買了鋼琴,所以我沒有選擇?圖/Noveala

最近姪女要上幼稚園了,這樣的階段我也曾經歷。每個早晨,孩子忐忑地走在上學的路上,一到校門口便與爸媽上演十八相送、淚眼汪汪的劇情。我記不得自己初次上學的情境,但印象中幼兒園的時光是快樂的。每天會玩遊戲、做勞作、跳舞等等,其中我最期待下午的點心時間,有紅豆湯、仙草蜜或甜湯圓。而最讓我煎熬的是一周中總有一天同學們都放學回家了,可我必須留下來上鋼琴課。

我就想當那個只會吹直笛的人

鋼琴廣告的slogan真是害人不淺:「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搭配學童們快樂地唱音階、認識小豆苗的畫面。在我記憶中學琴是清晰刻苦的,只要一個升降音彈錯,老師就會用鉛筆敲我的手指頭。我從五歲開始學琴,一直到國中,期間多次上書給父母表明自己沒有興趣,但全都被駁回,理由是:母親已經花了大錢買鋼琴了。直到有一天,我的救星出現了!小我五歲的妹妹也到了學琴的年紀。妹妹脾氣倔,喜不喜歡全寫在臉上,不像我對老師始終保持恭敬,老師嚴格指正,她便索性不彈。有一次,不知是否故意將牛奶打翻在老師身上,終於,鋼琴老師被妹妹氣走,我因此脫離了長達九年的鋼琴地獄。

小學放學回家,我與同學途經新公園(現今的二二八紀念公園),邊玩邊走。公園草地上有一種紫色小花,同學說那是「許願花」。當時,我最常許的兩個願望是:一、段考的考卷過了周末再發;二、鋼琴老師臨時有事無法來上課。

父母那個年代不知為何,很神奇都有個類似的故事。他們小時候曾去家境較好的同學家,看到對方客廳擺放平台鋼琴,好生羨慕,成為家長後,為了彌補兒時的遺憾,便把這個願望加諸在子女身上,我小學時班上約有一成的同學學鋼琴。到我成為母親,孩子的學區是明星國小,班上竟有近兩成的學生學習樂器,而且學鋼琴只是標配,全配還要再選修小提琴、大提琴或薩克斯風等樂器。我很訝異,學琴的迷思為何能延續幾代不變?小學音樂課的才藝表演,有學樂器的同學可以大秀才藝,沒有的只能吹直笛,而我就想當那個只會吹直笛的人。

如今,身邊的朋友或孩子班上家長,經常在社群分享孩子穿著白色蓬裙或小西裝參加音樂發表會的影片。分享的是孩子努力的成果,還是某種程度上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母子赴日參加濱松音樂比賽

有位朋友,當年讓三個孩子學琴,我曾覺得她也是世俗之人。後來她的孩子陸續上了國中,兩個女兒選擇不再學琴,只有兒子即便面對考高中的升學壓力,也依舊堅持學琴,鋼琴成了他抒發壓力的管道,藉此平靜心緒。多數孩子在此階段終止學琴,成年後更將鋼琴拋諸腦後,而他是極少數的例外。這位朋友自己小時候也學過鋼琴,在陪孩子學琴的過程中她重拾這份興趣。由於從前基礎打得好,她很快找回手指的記憶與音感,也開始與兒子四手聯彈。

她不滿足於此,還正式聘請鋼琴老師進階學習。後來,她在社群分享的影片中,不僅有獨奏、大小提琴的協奏,甚至出現在正式舞台上。一次影片中,她與兒子一同彈奏著氣派的史坦威平台鋼琴,我驚訝地問:「妳參加了史坦威鋼琴大賽嗎?」她回覆,是參加日本濱松音樂比賽「親子組四手聯彈」的台灣區初賽,第一名能獲得赴日比賽的機會。最終,他們母子不僅拿下台灣區第一名,還奪得日本濱松音樂比賽的冠軍!

這座獎杯,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晶。但我想,和孩子一起練琴的時光,本身就是一份珍貴的音樂禮物。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鋼琴在業餘者手中閃閃發亮。我想,這是音樂的真諦。演奏者必然歷經艱辛與毅力的考驗,但他們不放棄,一次次的雕琢細節,過程裡也沉澱心情、陶醉其中。

其實無論得獎與否、無關舞台大小,只要能從堅持走向享受,那麼每一首練好的曲子,都是生活中的小亮點。我因童年學琴經歷並不愉快,導致對樂器產生了極大的偏見,而朋友母子的故事點醒了我。不僅限於樂器,也適用於任何興趣與專業。挑戰自己,達到心中所想,不必非得是極大的成就,只要能享受其中,就是美好。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生活進行式
🏀即刻登入預測NBA季後賽,拿好禮🎁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邱瀟君/ChatGPT,我的機要祕書

海德薇/創作人的冒牌者症候群

黃凱西/季節在指尖更迭

羅秀芸/金色多瑙河--布達佩斯的美麗與哀愁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