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想做就做」的自由,才是編輯課的願景

類似「編輯實務」這樣的課程,不論線上或線下,早在前幾年還是相當稀有的。近年台灣許多大學的人文科系大幅提升知識的應用意識,希望讓學生能對來日就業選項之一的出版環境建立初步認識,於是我們這些資深社畜也就有機緣重回校園裡分享一些經驗(或,黑歷史)。儘管……眼前太年輕的學生們其中頗有些都沒讀過我編的書或刊物呢。忐忑答應的同時,不免夾帶了一些額外期待,像是:近距離探查新一代讀者的關注、發掘未來編輯人才。也希望思考,編輯經驗能怎樣體系化?雖然說,也有大約5%的勸退意圖……

老實說,一開始是真不知該從何談起(且深有體會,「教學」真是另一門專業!)。當然多年來早已刻進骨子裡的「隱身」、「低調」職業倫理肯定有關鍵影響,還有不少不好說和不該說的,更多則跟人的因素有關(說不定及早去學占星、紫微、人類圖,甚至心理諮商,或許更有派上用場的時機?),只能見招拆招,再多超前備忘此際都嫌抽象。

因此,差不多才開學第二周我就惶恐地意識到,原先設想的分享方向(包含流程介紹、架構規畫、讀者與目標設定、資料整理與查核、採訪邀稿眉角與提醒、企畫與邀稿、圖文配置、設計印製行銷等各環節溝通、通路與市場運作模式等等)若在課堂上單方面描述,終究是事倍功半的。知識是什麼,讀者、創作與作品是什麼,計畫與意外是什麼,不如由學生親自從頭到尾執行,實際思考、做功課、決斷或煩惱,吸收效果還更好,至少能精準些判斷,現階段的自己能做到什麼,欠缺什麼,或早早知難而退,另覓天地。

緣此認識,發展出的學期作業,主要是兩種。一種(期中)是以至少一年為期,為自己與讀者設計一份虛擬的(大約六到十本)待出版書單,或新創月刊/雙月刊的專輯,皆包含主題與架構,動機與目標,以及推出順序──只是,倒不必從零開始,在不公開發表的前提,可參考已出版作品的內容或目次來練習。一種(期末)則是製作一本不限體裁、材質、主題與規模乃至發行模式的小誌(Zine),實際體會出版品最基礎的完成流程;理想情況,是期末還可以辦個欣賞會或小展覽。

這兩種功課的目的,其實殊途同歸,希望讓學生累積經驗值或問題意識,更重要的是覺察自己在意、關注什麼。至於日後這個關注會不會仍是出版品,或以其他媒介與形式呈現,則有非常開放的可能性。

遲鈍如我,大概到學期過了一半多,才愈發清楚,我最想看到的課程走向,不必是讓學生更對出版或編輯有興趣,或對產業、市場現況略有心理準備;而毋寧是一種不把編輯技藝或觀念視作只為某種勞資體制服務的工具,而是一種傳達、思索自己關注對象與方向的選擇;特別是還未入社會,當然什麼都能編,怎麼編都行!尤其我更喜歡且羨慕那種不是交作業心態,自己能把關,「想怎麼做,馬上就能做」的青春膽氣與自信行動力。至於(若打算把「作品」發展為「商品」)交換價值怎麼設定,需要養成哪些「能持續成長」的技能或知識配備,終須面對沒錯,但也許不必太著急。而如果在這個落實「想做,做了再說」的過程,能遇到好玩伴或聊伴,那才是更幸運的收穫啊。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昆蟲追兇:沙漠溺斃之謎

鄒欣寧/書頁留痕小考

【繽紛講座】那些畫裡的人都有病:醫師的跨時空看診

情書簡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