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昂/寫給訪台旅客的拜廟筆記

寫給訪台旅客的拜廟筆記。圖/Mrs.H
寫給訪台旅客的拜廟筆記。圖/Mrs.H

旅居海外多年的白白即將返台,同行的還有一位澳洲朋友。此趟回來前,白白傳訊託我帶這位首次造訪台灣的朋友出去玩,一道介紹台灣文化。「文化」一詞範疇實在太廣,究其底,離不開人的生活。我便計畫帶他經歷我的日常,對他而言也挺有異國情調的體驗——拜廟。

拜訪台廟的首選之所

旅客若想上廟拜拜,往龍山寺、行天宮等名所去也挺不錯;但我想了想,既然要從生活的角度安排行程,那麼我打算帶他吃我常吃的龍岡米干、去拜我常拜的那一間廟。

我有段時間勤往廟裡跑,是因疫情期間念想在日本寺廟神社觀光的經驗,遂轉往附近廟宇拜拜,以獲得幾分類似的感受。我才體會到,認真去瞧一座台灣廟宇,可觀的地方真不少。

以我常去的中壢仁海宮為例,屋瓦橙黃,飽和明亮,外觀算是台廟的經典款。有一陣子迷上水彩畫,發現要畫一座台廟比畫日式宗教建築,因細節海量而更需要仔細觀察。龍柱、剪黏、交趾陶、壁繪……處處反映各行匠師的手藝以及信仰的意志。仁海宮主祀媽祖,或許其是海神的緣故,屋內除了有常見的龍鳳雕飾,從二樓窗戶望向屋脊,還能見到一排蝦蟹、魷魚、章魚等裝飾。記得第一次看見時,差點笑了出來。這樣正氣凜然的廟裡,也似添了幾分喜感與親切感。

一屋多元並立的神祇

說到神明,通常日本的一間神社就拜一尊神,即使像京都八坂神社那樣,境內有許多座奉拜不同神祇的神殿,仍是各自在不同建築體內,而不在同一屋簷下。又若京都車站不遠處的東寺、三十三間堂,一堂內有許多佛像,皆是如來、菩薩、明王等「佛系」代表,屬於同一宗教系統。總的來說,日本信仰空間邊界明顯,容易分辨。

然在台灣,馳名的艋舺龍山寺、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鹿港天后宮等大多位於市街的廟宇,都屬混種信仰空間。仁海宮亦是這樣的廟宇。據沿革資料記載,初建時原本只拜觀世音菩薩,後奉迎天上聖母為主神。今時一樓正殿主祀媽祖外,亦旁祀註生娘娘及三官大帝;二、三樓則有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月老、觀音菩薩等。

台灣有太多太多諸如此類的廟宇,一屋子同時供奉著先後住下的神明。祂們職掌有別、派系不同、原鄉各異。如此熱鬧,多元並立,幾乎可視作島嶼風情的縮影。

文化如何發展,奠基於人們如何生活。我們生活的這座島上,新舊住民來自四方,彼此影響;若要說信仰有所謂「血統」的話,那麼我們常見的台灣廟宇,它不純正,卻很道地。如同我們自身與周遭朋友的身分,少見自稱是純正的什麼什麼血統,倒是多元組合甚至不可考的族群,才是本地大宗。

與廟宇共生共榮的商家

年資長一點、香火鼎盛的廟宇,往往周邊的民生氣息濃重。

其中不少是為了成全祭拜的店家,如鮮花坊、金紙店、水果攤、糕餅鋪。這些商家,招徠的多半並非遠道而來的觀光客,而是為當地常民而生的。一回遇上觀音誕辰日,同行的同事Peggy便入廟旁的花坊帶一盆花供給菩薩。他說,因為受媽媽的影響,入廟時獻花已成了習慣。又一回遇上媽祖生,廟外搭起戲棚,我也買了幾顆壽桃供奉上桌。

記得在日本遊覽期間,少見類似供拜客參拜所開設的店家。即使偶有市集,所販售的,也多是非關參拜的物件或喫食。台廟附近的街坊,可說是廟宇的延伸,與之共生共榮的經濟體。

提及店家,仁海宮前的廟埕側邊有家「古早味大湯圓」。此食鋪門面古樸,屋外門邊有石獅,屋內全是木梁木櫃木桌椅。菜單上選項多,除了招牌大湯圓,還有客家粄條可選。有時想吃一碗熱呼呼、油蔥氣味強烈的米食,我就到廟裡一趟,拜好走幾步路便可以得。若炎夏時候來這店,我鍾意只點一碗湯圓冰。這冰成分單純,粗顆粒的清冰搭上幾種尋常配料——綠豆、紅豆、西瓜、仙草、紅白小湯圓——再淋上黑糖水即成。冰與料在玻璃盤中疊成一座尖塔,讓人想起北國的雪雕,視覺過癮、分量滿足,是夏日一帖祛暑方子。

晚上來這兒用餐,可見到接小孩下課的阿婆,有剛下班、身穿Polo衫制服的作業員,盡是鄰里居民。我想,一間鋪子有沒有熬成老店的底氣,便是看他的東西能否體貼當地人。願意照顧在地人的店家,往往不會虧待外來客。朝市儈一點的方面想,肯在用料與工法下功夫,才能收銀時理直氣壯、送客時問心無愧,而讓這兒可營業長存。

坐困疫城時的返望

島上各地不乏香客眾多、廟門時時敞開的廟宇,即使不是虔誠信徒,也能入內走一遭。不妨當它是一處文化古蹟或生活場所去欣賞,就像咱東方人到歐洲旅行時走訪教堂那般。

想出境旅遊卻無法遠行時,我將家鄉的廟宇視作遠方,步入其中。因從前坐困疫城,我才正眼去看一間間離身咫尺的廟宇。此刻國門已重啟,亦有異國朋友到訪,若他們問起:台灣哪兒好去?

找一位有拜廟習慣的當地人,並央他領著同行一趟。這會是我的答案。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生活進行式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周思齊/將你我圈在一起的象圈圈

劉彥辰/你的名字

騷夏/奴隸的編號

金玉涼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