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澄/臨去秋波的科學

臨去秋波的科學。圖/紅林
臨去秋波的科學。圖/紅林

傳情達意的臉

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兩人熱情擁抱,可以是一般社交禮儀,而親嘴與牽手卻是「愛情限定」呢?擁抱時身體接觸的面積,明明要比親嘴或牽手大得多啊?屈原的《九歌.少司命》說:「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什麼是「目成」?就是用眼傳情,以心相許的意思。屈大夫幻想有一屋子的美人,單單對他一個人用眼睛比愛心。此一優良古典傳統在中國綿延不絕,元代王實甫的名劇《西廂記》中張生的唱詞:「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就是同樣的意思。證明就算沒有身體的接觸,光是一個表情、一個眼神,也可以讓人失魂落魄、心猿意馬。這怎麼回事呢?

1930到40年代間,加拿大的潘菲爾德醫師在清醒的病人大腦動手術,刺激大腦的不同區域,誘發形形色色的身體反應,畫出著名的「皮質小人」。一共有兩個,一個掌管運動,一個掌管感覺。小人的比例跟真正的人體不一樣,手跟臉部,尤其是口唇部特別大,軀幹反而比較小。因為人類是靈長類動物,跟其他哺乳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萬能的雙手與表情豐富的臉,還有會說話的嘴,分配給它們的神經細胞特別多,分外靈活而敏感。是以真正能夠傳達人類豐沛情感的,是能牽的手,能喜能愁的臉,還有能親的嘴。

正因為這個緣故,「人心隔肚皮」的人類,總會盯著臉孔企圖看懂別人。有些人還把這種本領練到嫻熟,發揮到極致。不少古人自認有這個本領,甚而發為學說。從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時代開始,西方就風行觀臉識人的相貌學(physiognomy),近代犯罪學也會教執法人員如何看相。相傳由曾國藩所著的〈冰鑑〉一文,是一篇鉅細靡遺的大全,內容非常神,好似看臉就能完全掌握人的靈魂。這些當然多是胡扯,但口口聲聲「人不可貌相」的古人們其實有隱隱地感覺到,人臉的長相表情跟內在的心性特質其實是有關係的。特別厲害的相命仙能讓人覺得好像有透視眼、讀心術,靠的就是這個。

察言觀色的腦

近年來由於腦科學研究方法的進步,科學家能夠大致掌握到人在看臉時大腦是如何運作的。辨識一張臉的身分是張三李四,誰是誰,靠的是橫跨顳葉與枕葉的「梭狀迴」。但若要辨識這張臉的表情是喜是怒,帶著什麼情緒的話,就要動用到顳葉稍上方的「顳上溝」,以及額葉的「島蓋」。顳上溝的作用,可能是在理出這張臉的情感種類與強度,而島蓋的作用,可能是在判別這些表情代表著什麼意義。除了判斷情感之外,科學家還讓受試者判斷一張臉的背後是什麼樣的人格特質,比方說這張臉的主人「值不值得信賴」。結果發現,判斷一張臉的可信賴度,牽涉到杏仁核的活動。感覺這張臉愈不值得信賴時,杏仁核的活躍度就愈高。我們很早就知道,杏仁核也掌管人的恐懼。

用臉來判斷別人值不值得信賴,是主觀的感受,但符不符合客觀事實呢?人真的有辦法「相面」,從臉孔看出別人的人格特質嗎?近年來科學家有大量的實驗成果。讓受試者看一些靜態的臉孔來猜個性(例如「五大人格特質」的分類)的話,表現滿差的,比亂猜好不到哪去。但如果讓受試者看別人臉孔的表情動態(例如對方在觀賞一些煽動性的短片時臉上的表情變化)的話,成績會好一點點,但只有很少數人的準確度特別高。我們不太清楚什麼造成這樣的差異,但顯然一般人都不是相命仙的料。那麼,會不會其實人的臉孔表情與人格根本無關,大家都在亂猜,只是有的人特別會猜而已呢?

這個問題最近有了初步的答案。近年人工智能(AI)的發展突飛猛進,科學家試著訓練AI分析人類的臉部表情變化,來判斷人格特質。去年發表的一個研究發現,AI在深度學習之後,依據表情變化來猜人格特質的準確度遠勝過人類,正確率達到八成以上。甚至除了人格特質之外,AI進一步還能判斷出這個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不僅看動態表情超準,就連從靜態臉孔來判斷人格,AI也遠勝過人類的成績,無法用「猜」來解釋。這把「科學相面術」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我們的大腦不斷地在觀察人的臉,只要看到一張臉,就會本能地開機工作,努力去判斷這張臉的情緒意圖。為什麼呢?人類演化的方向,決定了我們使用的武器。非洲草原的斑馬看見獅子向著自己狂奔,拔腿就跑便是,不需要研究獅子的表情。人類就不一樣了。一個人想要把另一個人吃了,並不會展露獠牙狂奔過來,而是會隱藏自己的企圖,伺機而動,待獵物不注意時背後下刀。人必須要經常「察言觀色」,看懂其他人隱藏的企圖,判斷誰會吃自己,誰能幫助自己免於被吃,這是生存的武器。而能夠用表情、眼神對有吸引力的異性放電,並能夠看懂這些表情,眼神來接電「目成」,則是繁衍的武器。生存與繁衍,恰是所有生物個體的「唯二」天職。

那麼在基本的生存技能之外,人真的有辦法更進一步,從面貌看出人格本質嗎?科學證據暗示我們,面相其實是真的,在相當程度上,確實可以從人這張靈敏臉孔的長相表情,判斷他的內在。但由於相較於當下的喜怒哀樂而言,更深一層的人格本質牽涉的訊息量太大,大多數人也許是沒有辦法掌握的。而現代人面對面的接觸愈來愈少,看到的不是表情而是表情符號,鑑臉知人的本領只會愈來愈退化,還好我們有AI。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腦科先生說古今 面相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昆蟲追兇:沙漠溺斃之謎

鄒欣寧/書頁留痕小考

【繽紛講座】那些畫裡的人都有病:醫師的跨時空看診

情書簡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