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銘/熟悉的地方
目前的社會少子化嚴重,許多學校收不到學生面臨倒閉。但在我工作的地方(監所),卻看不到這個問題。前陣子在疫情影響下,不僅「生意興隆」,且出現許多年輕的臉孔。
某日機關開封,我走到新收舍房拜訪近幾天報到的「客戶」,確認有無前科,發現他們普遍是毒品案的累再犯。翻閱到阿志(化名)的資料,年紀剛滿二十歲,初次進來圍牆內,我擔心他水土不服,所以交代管理員先帶出來關心。
「您好,我是心理師。」「老師您好。」初次見面,這位小老弟面帶微笑,態度有禮,不像以往碰到的「新鮮人」總是一臉愁苦或怯生生。在噓寒問暖後,我便開始了解背景及犯案經過。
他說先前在一間小工廠擔任作業員,雖然薪資不高,但日子還過得去。然而,疫情肆虐之下,大環境不景氣,由於沒有訂單,老闆選擇關門,他被迫失業,後續求職也不順利。返鄉待業期間,巧遇兒時玩伴,受邀至住處聚會。幾杯黃湯下肚,問到近來發展,不禁大吐苦水,對方聽完慫恿他吸安解悶。當下雖知違法,仍在好奇心作祟下嘗試。豈料,用沒多久遭遇警方收網,由於採尿呈陽性反應,檢察官裁定要觀察勒戒,就這樣直接收容進來。
「這幾天適應得還好嗎?」「很好啊,我對這裡很熟。」「什麼?」對於他的回應,我有些訝異。探究原由,竟是從小就常跟著祖母到機關探視吸毒被關的祖父和父親,只是當初是在接見室隔著玻璃對話,現在則是置身當中,所以「有股說不出的親切感」。
「這或許是宿命吧!」見他自我解嘲,我趕緊回:「您可別這麼想。」之後,除了給予鼓勵外,也告知會轉介社工提供就業資訊。
在毒癮家庭中,很容易看到「犯罪世襲」的出現。希望透過教化力量和社會資源介入,幫助這位少年未來走出不一樣的路,而非繼續複製父執輩「毒來毒往」的人生。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