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立峰/請回答1995

劉思坊《怪城少女》書影。(圖/時報提供)
劉思坊《怪城少女》書影。(圖/時報提供)

推薦書:劉思坊《怪城少女》(時報出版)

劉思坊在散文集《躲貓貓》、短篇小說集《可憐的小東西》之後,交出令人期待的長篇《怪城少女》。故事以國小六年級女生劉可可為敘事者,發生於1995年跨越到1996年的城南──更嚴謹說應該是以濟南路、仁愛路、金華街,圍繞著大安森林公園的這一街區、如今每坪房價飆破兩百萬的都心蛋黃區展開。小說提到的幸安國小、埤仔腳,或(如今已經歇業的)京兆尹等,都是真實存在過的地景。

而1995年的台灣大環境,同樣也風起雲湧──李登輝赴康乃爾大學演講,提出兩國論,引發兩岸飛彈危機,閏八月,房市急凍,股市重挫,接著是李登輝、彭明敏、林洋港與陳履安四腳督的總統大選。大寫的家國歷史,小寫的私我歷史,都像木星仙子放大絕的那招無敵花朵旋風般、量子糾纏在一起。對少女劉可可來說,國難不比家事,父母爭執,移民幻想,別墅投資,早慧的小少女故作天真卻又張致感傷。

全書從標題到內容,除卻滿滿的九○年代氛圍,大致可分為三條主線:首先是劉可可一家參加的貝里斯移民旅行團,雖然爾後移民夢碎,卻帶回了馬雅文明的幽魂水晶夫人。台北仍是可可熟悉的故城,卻又鬼影幢幢翻拍成了《可可夜總會》,真實虛構交混,人鬼共享視域。第二條線索則是水晶夫人《一千零一夜》式的故事交換派對,加上擅長以故事干涉現實的可可故事屋開張。

因應如今北市的高房價,展店數已超越便利店的房仲業,開發出一套嚴縫密接的凶宅與嫌惡設施覆核機制。但在上個世紀末,劉可可還得以與黑衣組織(黑幫?不肖房仲?)結盟,用故事創造消息面介入市場。至於第三條主線則是劉可可一家的階級翻轉之路,可可從小夢想從台北市以外搬進城,將家庭狀況調查表由「普通」進階為「小康」。小說末尾劉家繳了訂金買下「綠野仙蹤」獨棟別墅,然而這個爛尾的建案最後卻成為劉可可安置水晶姊姊與小狗黑仔的永恆家屋。

關於城市、地景,後設與虛構,魔幻寫實,少年成長,就像許多小說的終極命題,看似純真童稚的敘事者,揭開了世界的假象,而消失之後才能真正被留下來。

即便《怪》全書的筆調清晰流暢,聲腔童稚慧黠,但字行間仍可以體察思坊對世界的敏銳與善感。小說建構的九○年代不是元宇宙式的、VR眼鏡折射的全息投影,處處擬真;而是各種細節,AR擴增實境般現實與回憶重疊──美少女戰士,藍色小精靈,龍兄虎弟,包青天,思樂冰,浪味仙……遲到者可能再難想像了,三十年前的台北市中心,中正區、大安區的街弄巷衢裡,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PS5,沒有寶可夢對戰街機,我們的新聞,我們的故事,我們的娛樂,如此素樸,如此童話,猶如一首既科幻又充滿寓言的抒情長詩。

就像可可故事屋的隱喻,《怪》的敘事就像故事百寶袋,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而來。從台灣到馬雅,從虛構到現實,從日常到非常,怪的不是看似事不關己、實則一夜長大的少女,更是這幢千瘡百孔,卻又如此美麗的台北城。

我想起可可要求黑衣組織替她解決的三個問題──壅塞的尖峰時間,路怒症的聰明用路人,以及飛彈對準我城的強國。三十年過去了,似乎就連一樁也懸而未決。不過正是這樣的怪,滋養出此城的少年少女,綻開出瓣瓣朵朵的馥郁奇花。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書評〈小說〉 台北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楊邦尼/偶發事件

聯副/北市閱讀寫作協會「2025生活寫作班」招生

蔡富澧/影子

古碧玲/樹冠漫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