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承諭/顏文字的前世今生:從簡單的符號組合到複雜的人際交流(╯°□°)╯

▋以符碼工具模擬人類互動
在心理和傳播學界有個著名的「7%法則」,指的是人類在進行口語溝通時,只有7%的意義是藉由語言表達,剩下的93%則是透過語調和肢體動作。這個法則非常有名,連很多不是心理或傳播學界的人也都知道。
儘管這個法則聽起來十分「誘人」,也很具有「黏性」,目前已經有非常多人指出,這其實是個大迷思,超譯了當初的研究結果。簡單來說,如果人際溝通真的只有百分之七是靠語言的話,那麼我們也許就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精力學習外語了。
不過,這個迷思雖不精確,但也並非毫無意義。這個7%法則其實凸顯了我們多數人共有的經驗,也就是我們溝通時從口中說出的話,不見得能充分傳達我們的想法,很多時候必須仰賴許多其他的「信號」,例如語調和表情,來表現與理解某些細微的資訊與感受。
今天如果有人對你說「你真的好優秀喔」,對方的語調和表情,可能都會形塑你對這句話的詮釋,甚至影響你和這個人之間的關係。
當我們用打字的方式互動時,同樣的一句話,就更無法用這些資源來釐清言外之意,這也是為什麼在網路上很容易誤解彼此的語氣和意圖,因為那些語言文字以外的資訊,都要靠我們自己「腦補」。
為了要彌補這一點,不同時代與文化的人們都不斷嘗試用傳播媒介賦予我們的資源或支應性(affordance),發展出新的符碼工具,以模擬或逼近人類實際面對面互動時的經驗,其中「顏文字」或是「表情符號」(emoticon)就是一套很有趣也很重要的系統。
顏文字這個詞來自日文「顔文字」(kaomoji),顧名思義就是「臉」的「(文)字」,最經典常見的例子像是^_^、T_T,分別表示「微笑」和「哭泣」的表情。
這套系統起源自1980年代中葉的日本,如果有用過早期BBS或其他古老系統的讀者就知道,當時的電腦與網路技術,無法支援現代人常用的emoji(絵文字)和貼圖,只能用現有的字母和標點符號來組成人臉表情。由於人類天生能在萬事萬物中,看到長得像人臉的成分(例如烤焦吐司上的耶穌像),儘管顏文字長得並不完全像人臉,使用的人大致也就望文生義,約定成俗了。
大約在同一個時期,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的電腦科學家也在其校內線上系統的訊息中,開始使用字母與標點符號組成像是人臉表情的圖案,稱作emoticon,由emotion(情緒)的前半emot-和icon(圖示)所組成,中文翻譯為「表情符號」,例如:-)和:-(,或是沒有鼻子的:P和XD。
▋不同國家的顏文字也因地制宜
讀者可能不難發現,美式表情符號和日式顏文字不只角度不一樣──前者的臉大多是倒下的,後者則是正的──主要表達情緒的部分也不一樣。美式表情符號的差別通常在嘴巴,而日式顏文字的重點則是在眼睛,這樣的差異與文化心理學的發現恰恰吻合。曾有研究找了西方白人和日本人參與實驗,看一系列人物的照片,判斷其表情所表達的情緒。結果顯示,西方白人通常是靠圖中人物的嘴巴來分辨照片裡的情緒,而日本人則往往是看眼睛,雖然都是判別表情,卻有文化上的差異。
隨著顏文字的發展與傳播,其面貌也有越來越多的變化,從單純的臉部表情,越變越複雜,逐漸擴展成包含其他身體部位或元素的表意圖像,例如攤手¯\_(ツ)_/¯、土下座<(_ _)>,或是更複雜的灑花 。:.°ˋ(*ˊ∀ˋ)ノ°.: 。。
不同國家使用不同書寫系統的人也因地制宜,利用自身文字具有的可能性,變化出其他變體。例如韓國網友就把他們諺文的字母,用來組成像ㅍㅅㅍ和ㅅㅁㅅ這樣的顏文字。台灣也曾流行過用生冷字「囧」作為表情符號,呈現無奈窘迫的樣子,這個字甚至被用到如《囧男孩》、《人在囧途》等等華語影視作品的標題裡,重新以新的意義,回到中文當中。
雖然顏文字和表情符號乍看之下是很具體的圖像,但在網路溝通當中,卻鮮少像一般的名詞、動詞那樣,可以指涉具體實質的人事物。相反地,許多網路語言學和電腦中介溝通的研究都指出,顏文字和表情符號通常是用來表達較為抽象與功能性的意義,例如可以緩和語氣、營造一種戲謔(playful)、友善的氣氛,或是傳達文字語句中不明講或講不清的意圖。
以前面提到的句子為例,「你真的好優秀喔:)」、「你真的好優秀喔:P」、「你真的好優秀喔T_T」和「你真的好優秀喔^ ^」,上述四句話的文字訊息都一模一樣,四句在結尾皆使用了顏文字或表情符號,所以讀起來感覺都沒有那麼正式和嚴肅,但同時卻又各自傳達出不同的意涵,可能是善意稱讚、開玩笑、表達羨慕或是若有似無的嘲諷。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emoji的崛起與流行,讓顏文字的使用開始或多或少帶有一點區分世代的味道,許多內容農場的新聞都反覆提到有年輕人認為使用「XD」是過時、中年人的象徵。但身為重度使用XD的大叔網民,總還是覺得某些顏文字仍然難以取代,比起五花八門的emoji多了一點彈性與留白的空間,還帶著些許懷舊的親切感。
無論如何,儘管語言文字在我們溝通中所占的重要性,絕對遠遠超過7%,但仍有不少「弦外之音」無法精準傳達。顏文字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無法看見、聽見彼此的數位平台上,人類也能夠發揮創意,利用媒介與科技提供給我們的支應性,建構與協商出更細微完整的意涵,甚至創造出新的概念。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