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姵穎/以記者之眼還原關鍵現場

蔡惠萍《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書影。(圖/聯經提供)
蔡惠萍《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書影。(圖/聯經提供)

推薦書:蔡惠萍《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聯經出版)

作為一個喜好自然的城市人,我與台灣黑熊最近的距離,是七月初自小關山北峰往海諾南山途中,一處長有矮小箭竹闊地上一坨含有果實種子的新鮮糞便。下山後確知是熊糞,我並無友人聽聞時的驚嚇,唯有終於目睹熊痕的興奮。可儘管盼望有朝一日於林間驚鴻一瞥熊影,亦知那景況必不全然愉悅。畢竟,熊,是這座海島最巨大的食肉目動物。

對生活環境重疊的山區部落而言,觀看熊、山豬、獼猴等動物的視角,比起多數時候遠離山林的城市人更為複雜──野生動物的靠近,幾乎等同整年辛勤的徒勞。

人與熊,從來不是簡單的命題。蔡惠萍在報導文學《未完的旅程》中,探究的即是保育史上最頻繁造訪人類聚落的一隻黑熊,所攜來的無數問號。

七一一、五六八、De le都是牠,多次誤觸陷阱,歷經相關單位傾盡全力兩度救傷與野放,最終卻在返家前命喪原住民獵人槍下。這隻「最常上新聞的熊」勾起新聞工作者蔡惠萍的好奇,看過導演顏妏如拍攝的紀錄片《一隻台灣黑熊之死》後,走訪五六八生命最後一年半裡滋擾過的區域、救援照養的多個政府與民間保育/追蹤單位、原棲地大雪山及異地野放的丹大林地部落、殞命埋屍的武界,與扣下扳機的獵人祖孫,以記者之眼試圖還原每個關鍵現場,再現所有過程中的希冀、艱難與傷痕,不帶控訴、情感節制,娓娓帶領讀者於多方觀點中跳脫本位立場,不斷停步思索:問題出在哪?什麼會是更好的選擇?

在深度報導難以搏得閱聽大眾眼球的今日,我們多半無法窺知生態研究、政策訂立、保育工作及狩獵文化之龐雜,其中又是如何相互纏繞運行。蔡惠萍細膩記述參與其中人們的心潮起伏,透過無數對話,為讀者搭建一座理解之橋,認識到一隻熊能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橫跨54.75公里、泰雅族和布農族對獵熊有諸多禁忌、何以俗稱「山豬吊」的獵具不能被全面禁用,原來主流社會的偏見才是造就諸多扭曲與憾事的源頭……

二度野放後二十五天的日夜監控、不計其數的緊急會議與數百人的協力護熊,並未換來眾人冀望的結局,而後促成包含狩獵自治管理、生態服務給付獎勵等改變。但我想,或許我們依舊不應濫情地言謝五六八犧牲性命所換來的「人類社會成長」,因為追根究柢,無辜喪命動物的背後,不統統是各種無知與人為缺失導致的結果?

但願一隻熊的人間圖像,真實拉近我們與熊(及其他動物)的距離、拉近都市與部落的距離,即使仍有千百道稜線等待跨越,終能期待建構一個對所有人與動物皆友善些許的世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書評〈報導文學〉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栩栩/大於一:訪插畫家葉懿瑩

純溪/山中偶遇

探照燈

張曼娟/命運也太努力了吧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