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翰/紙上風雲,數位顯影──迎接臺灣詩學新世紀

▋保存私密/詩密之必要手段

與罕有「結社」行動的小說或散文作者相較,臺灣現代詩人顯然相當不同。詩既是常遭狐疑誤解的冷門文類,那麼主動聚會結社,相互擁抱取暖,似乎便成為保存私密/詩密之必要手段。從青春限定的中學、大學詩社,到歷史悠久且世代傳承的幾大指標性詩社,都曾培育過無數文學新苗或詩壇中堅,貢獻不可輕忽。2024年,正逢「創世紀」成立七十年與「笠」成立一甲子,這兩個詩社除了接受各界衷心祝賀,也採徵詩、頒獎、展覽、研討、朗誦等多樣形式自放煙火。與七十的「創世紀」和六十的「笠」比起來,創設於1992年的「臺灣詩學」雖僅及前兩者約莫一半年齡,卻也曾在成立三十周年假國家圖書館,與中央大學中文系等單位合力舉辦「臺灣新詩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開幕的2022年5月27日,正是本土確診達94,808例,創臺灣新冠疫情史上「單日本土」及「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新高的同一天。勇敢出席那兩天會議的聽眾,加上李瑞騰、白靈跟我等在場工作的會務人員,人數加總起來都遠不及新詩「一百」這個數字。

飛機不通網路通,在線上會議軟硬體無間搭配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學者還是可以在嚴峻疫情中,跟大會諸君即時且順暢地隔空論學談詩。只可惜國家圖書館三樓會場外,李瑞騰與白靈費心蒐羅的各歷史階段現代詩刊展,與我花了些力氣製作的「臺灣新詩百年編年初稿」之大圖輸出,展期都只到會議結束的那一刻。好不容易召喚了被塵封的記憶,撿拾起碎片化的資料,一切又將煙消雲散了嗎?這裡可是出版物的典藏聖殿──國家圖書館啊!大疫當前,會終人散,我腦子裡想的都是這檔事。

▋在虛擬空間永久流傳?

感慨如果能起作用,就不需要行動了。該怎麼做?能做什麼?如果只是將各家詩刊和百年年表這些展品拍照存檔,因為有流通上的難度,拍攝者大概只會留給自己看。倘若將拍攝影像放上無所不包、無奇不有的網際網路,那些小眾、稀有而相當珍貴的詩刊,應該就可以在虛擬空間永久流傳了?其實不然,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華府智庫皮尤研究中心研究顯示,2013年至2023年存在於網路的網頁,多達25%已經消失。研究還發現,網頁歷史愈久遠,消失的問題就愈嚴重:2013年存在的網頁中,38%現已無法使用;即使是去年發布的網頁,截至同年十月,竟然有8%已消失。這些數字讓人警醒,要保護昔日詩刊或重現詩事丰采,把一切都上傳到網路,恐怕不是最佳,遑論最終的解決方式。

既是文化事,何不依靠政府機構與官方資源?還記得1996年由文建會補助建置的「詩路:現代詩網路聯盟」,與2014年臺北市文化局建置的「數位臺北文學館」網站資訊平台,都是因為公部門後續經費困窘,難以為繼。現在一個雖曾一度依靠志工勉力維持,唯2008年後即未見更新;另一個則徹底從網路世界「下線」,任憑你再怎麼拜谷歌大神也遍尋不著。臺灣的詩刊畢竟性屬「在野」,既然來自民間,還是回到民間找路。我想到詩人學者陳鴻森:他除了編纂《笠詩刊三十年總目》、《笠詩社年表》,還跟臺灣學生書局合作,1999年起出版《笠詩刊》前二十年共一百二十期的景印本。全套共十四冊,規模宏大,氣勢驚人。但距今又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再採紙本景印精裝,會是迎向新時代、面對新讀者的好解方嗎?要怎麼在數位化精密掃描保存之餘,不會掉入未來在網上遍「尋」不著、「詩」骨無存的可能窘境?

▋世紀之交的代表性詩刊

最終,在李瑞騰社長與同仁們支持下,「臺灣詩學」展開了和聯合線上「臺灣文學知識庫」的合作,將過往與當下的刊物全面數位化與資料庫化,以期建構出一個便利、高效與全面的研究平台。其實由尹玲、白靈、向明、李瑞騰、渡也、游喚、蕭蕭、蘇紹連共同創立的「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一開始便標舉「挖深織廣,詩寫臺灣經驗;剖情析采,論說現代詩學」。將「詩寫」和「論說」並列,即可看出欲將創作與評論並重之企圖。「臺灣詩學」的組成分子,確實也都在詩壇、學界、文化界表現不俗或深具影響,並多具有創作、評論、教學、展演等跨域才具。「臺灣詩學」長期堅持以臺灣為中心來建構現代詩學,一共發行過三份紙本刊物,分別是《臺灣詩學季刊》、《臺灣詩學學刊》與《吹鼓吹詩論壇》,後兩者目前仍持續出刊,分別為半年刊(五、十一月發行)和季刊(三、六、九、十二月發行)。《臺灣詩學季刊》是詩社首份對外刊物,為兼容創作與評論的綜合性詩刊。創刊號推出「大陸的臺灣詩學」專輯後,引起兩岸詩人、學者們提筆激辯,四年間共刊登了三十一篇文章,可謂九◯年代海峽兩岸詩壇最熱鬧的一次「交火」。白靈、蕭蕭兩位前後任主編,讓這份以季刊方式發行了十年,共四十期的25開本詩雜誌,無論從創作的角度來看,抑或從評論的方向思考,都堪稱是臺灣在世紀之交的代表性詩刊。

▋「紙媒」與「網媒」並駕之雄心

2003年起,《臺灣詩學季刊》刊名易為《臺灣詩學學刊》,主要刊登學術論文,首任主編為鄭慧如教授。它也是全臺灣第一本通過國科會學術期刊審核的專業詩學刊物。至於2003年六月由蘇紹連提議,經議決後建立的「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網站,2005年九月正式以紙本方式出版,成為以刊登創作為主的《吹鼓吹詩論壇》。至此,「臺灣詩學」特殊的「一社兩刊」現象正式成形。季刊、學刊、吹鼓吹這三份刊物,加起來逾一百四十期,每期專題皆有可觀處。利用資料庫檢索功能,更可一窺本社同仁與主編們,究竟如何展現「紙媒」與「網媒」並駕、「詩寫」與「論說」雙馳之雄心。紙上風雲,數位顯影,往昔的詩之輝光,能夠透過資料庫來妥善保存與有效利用,實乃所有愛詩人之幸。這固然是走過三十二年歷史的「臺灣詩學」新世紀,應當也可以對臺灣眾多的詩社及其詩刊有所啟發。

●「從紙本雜誌到數位資料庫——臺灣詩學知識庫論壇」,2024年10月16日周三13:30-16:30,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篤行樓Y601國際會議廳舉行。

活動特邀詩人向陽進行專題演講,《臺灣詩學季刊》、《臺灣詩學學刊》社長與主編群分享現代詩路歷程與數位人文的展望。活動免費歡迎參加!
👉立刻報名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文化筆記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朱德庸/here+there=朱德庸

白先勇/青澀年代──序《寂寞的十七歲》三十周年新版

探照燈

翁禎翊/恆星一樣的大人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