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澄/洞仙歌與羊肉

洞仙歌與羊肉。(圖/甘和栗路)
洞仙歌與羊肉。(圖/甘和栗路)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寫過一闋膾炙人口的詞〈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攲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這闋詞的內容,是後蜀君主孟昶與寵妃花蕊夫人攜手共度的一個如夢似幻的浪漫夏夜。這個夜晚值得孟昶夫婦格外珍惜,因為「流年偷換」之後,宋太祖趙匡胤的部隊將蜀軍打得丟盔棄甲,孟昶投降,後蜀滅亡。國破家亡之後,再也沒有過這樣的夜晚。傳說花蕊夫人為此做過一首悲憤的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看來有點嫌棄這位夜裡起來牽手觀星的浪漫夫君,碰到軍國大事卻是完全不頂用。

趙匡胤似乎是位大氣的皇帝,對階下囚孟昶相當的禮遇,還封他做了大大官。奇怪的是,孟昶到了汴京才幾天就死了。正史沒說為什麼,這引起很多文人的懷疑,寫了不少筆記野史,說趙匡胤想霸占美貌的花蕊夫人云云。這些其實都沒什麼證據,很可能因為文人遇到跟美女有關的史事,總愛發揮自己過多的桃色想像力的緣故。趙匡胤日後對孟昶的兩個兒子都很不錯,提拔加重用,所以整體來說,他對前敵國的亡國之君的待遇是不錯的。至於孟昶的死因,雖然正史也沒有記載,但傳說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殺的,而且趙光義後來還找個機會把花蕊夫人也殺了。

宋太宗趙光義的大眾形象,比起他哥哥確實要差得多,是個陰毒的狠角色。比方同樣俘虜了前敵國的亡國之君,趙光義對南唐後主李煜的待遇就很不人道。首先在言詞上對他百般羞辱,接著將他最愛的小周后占為己有,最後用讓人痛苦不堪的「牽機藥」把李煜毒死。這些當然也是野史,但足見趙光義的性格作風在大眾的心目中是滿不堪的。更重大的問題,是宋太宗趙光義成為皇帝的過程本身就疑雲重重。宋太祖趙匡胤在五十歲的盛年無疾暴卒,死亡的當晚,只有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兩人闢室聊天,然後趙匡胤就死了。所以民間盛傳一個「燭影斧聲」的故事,言之鑿鑿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殺的。這當然沒有證據,純屬推測,但從趙匡胤死後發生的一些事看來,未必是無稽之談。

古代皇帝死後,標準流程應該是由兒子即位。趙光義偏偏拋出一個太后遺命「金匱之盟」,說太祖的兩個兒子還小,太后當年交代過,趙匡胤死後要讓弟弟先即位,等趙匡胤的兒子長大成人再傳回給他。然後呢,當上皇帝的趙光義把太祖趙匡胤的一個兒子趙德昭逼死,接著另一個兒子趙德芳也無故暴斃,趙匡胤沒剩下兒子了,趙光義自此坐穩龍椅。

傳說中趙光義為了鞏固皇位,就搞死自己兩個親姪子的行徑,很離奇嗎?並沒有。皇室之內為了爭奪皇權六親不認,殺紅了眼當然連親人小孩也不放過,一點也不稀奇。幾乎一模一樣的情節,五百年後又發生了,但不在中國,而在萬里之遙的英格蘭,當事人是金雀花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三世。

用我的王國交換一匹馬!

理查三世的哥哥是國王愛德華四世,駕崩時留下兩個兒子:十二歲的愛德華與九歲的理查。那麼,後繼者順理成章就該是十二歲的愛德華(史稱愛德華五世)。結果理查三世這位攝政叔叔把兩位姪子都送進倫敦塔居住,說是要準備愛德華五世的登基大典。這兩個孩子一進去就沒再出來,從此人間蒸發,沒人知道是怎麼回事。接著理查三世宣稱愛德華四世在迎娶兩位小王子的母后伊莉莎白之時,其實還跟另一女子還有著正式的婚姻關係,因此跟伊莉莎白的婚姻無效,失蹤的王子們當然就自動喪失了繼承權。國家議會察言觀色,一致認同了這個說法。那麼,國不可一日無君,該由誰來當國王呢?皇叔當然當仁不讓,理查三世順利登基。

兩位小王子的下落,成為英國史上一樁著名的懸案。約莫兩百年後的一天,有工人在整修倫敦塔時,赫然發現藏著兩具小孩的骸骨。許多人說那恐怕就是他們無疑了,但直到今天,也沒能真的確定。

理查三世這王位既然來得可疑,結果就沒能坐穩,貴族們紛紛起而叛變。登基僅僅兩年之後,王家部隊就在大戰中被亨利‧都鐸領導的叛軍擊潰於波斯沃平原,理查三世本人死亡。亨利‧都鐸成為新的英格蘭國王,是為亨利七世,都鐸王朝的首任君主。

理查三世當然不是好人,但顯然是條漢子。因為在古往今來的所有世界君王當中,他是極少數能自己身先士卒,披掛上陣的一位。而且他驍勇善戰,當天親手幹翻了許多敵軍將領,幾乎衝殺到了亨利本人的身邊,最後被圍攻而戰死沙場,的確是狠人無誤。理查三世戰死的戲劇性場景,就如同項羽的烏江之戰一樣,不斷被後世加油添醋地傳頌。此處還有個巧合:項羽死前說自己「時不利兮騅不逝」,而傳說中理查三世戰死的直接原因,也是所乘的戰馬出了狀況。

理查三世死後百餘年,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將他的故事寫成名劇《理查三世》,其中對他戰死的經過有繪聲繪影的戲劇描寫:理查三世在戰場上英勇拚殺的當兒,他的馬卻死了。落在平地的理查三世,沒可能敵得過敵人的騎兵。劇的結尾就是理查三世因失馬無法再戰,氣急敗壞,說出了最後一句話:「馬!馬!用我的王國交換一匹馬!」

這個情節後來又被別人鋪陳開來,成為一個勸誡人要注意小處,以免壞了大事的寓言故事,說理查三世之死其實要怪他的馬夫。本來隨軍鐵匠基於職人精神,要細細地釘好理查三世那匹戰馬的馬蹄鐵,但馬夫趕時間,怕主子嫌慢怪罪,就說服鐵匠趕快隨便釘上就好。結果這只偷工減料的馬蹄鐵,真的就在交戰時鬆脫,讓戰馬倒地,間接害死了理查三世。這故事當然純屬虛構,但史上有一位馬夫,確實曾經決定過將領的命運與戰爭的成敗,這件事比理查三世要早個兩千年,發生在中國的春秋時代。

不就一碗羊肉嗎,至於嗎?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春秋時宋國與鄭國打仗,宋國派出大臣華元督師。交戰前華元殺了羊,分羊肉犒賞眾將士,但唯獨漏了替自己駕車的馬夫羊斟。結果上了戰場兩軍對陣之際,羊斟對華元說:「那天分羊肉你說了算,今天駕馬車我說了算!」直接駕著車把華元送進了鄭國敵陣,主帥被俘,宋師一敗塗地。「不就一碗羊肉嗎,至於嗎?」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但我們要知道,在中國,自先秦時代起羊肉就有著崇高的地位,是貴族專用的食品。給一般老百姓吃羊肉,不僅是餵飽的意思,更帶著極大的尊重意味。被單獨漏掉的人,想必會感受到非常的恥辱。

羊肉作為一種高貴尊榮食品的地位,在中國歷久不衰,而在宋朝達到了新的高度。宋朝的皇室,將羊肉作為御廚的指定肉品,貴族之間,也就都以使用羊肉為榮。當時的羊肉價格十分昂貴,一般人真的吃不起,進而成為上流社會人士間用以餽贈甚至賄賂的高檔禮品。

哲宗朝有一位姚麟將軍,擔任宮中禁軍的主管。他雖是武人,卻似乎頗欽慕能寫能畫的文人,尤其特別喜愛同朝翰林學士蘇軾的書法。蘇軾的字當時就很出名,搶手得很,而姚麟跟他沒什麼私人交情,所以很難到手。但姚麟認識一位韓宗儒先生跟蘇軾有點交情,偶有書信往來,就向他討蘇軾手寫的書信,每封都用幾斤羊肉來交換。韓宗儒食髓知味,從此有事沒事就寫封沒要緊的信給蘇軾,為的就是等他隻字片語的回信,好拿去跟姚麟換羊肉。蘇軾本人原本蒙在鼓裡,直到有天好朋友黃庭堅跟他開玩笑,說古代王羲之的字用來換鵝,他蘇軾的字今天被人家用來換羊,才恍然大悟。有一天蘇軾在翰林院辦公,正忙得不可開交,韓宗儒又派人送信來,來人還站著催回信。蘇軾一笑,對來人說:「傳語本官,今日斷屠。」

蘇軾當翰林學士的那幾年,是一生仕途當中罕有的滋潤時光。這人的性格作風滿特別,好像與誰都能相處,唯獨跟當權派常常不對盤。被召回當翰林學士之前,他被貶在黃州,翰林學士之後,沒多久就每況愈下,越貶越慘。在黃州時,蘇軾別說羊肉了,連飯跟菜都不容易吃上,只好跟官府求來一塊東門之外的荒坡地自己開墾耕種,一家才能勉強糊口。因為有了這塊珍貴的東邊坡地,蘇軾開始自號「東坡居士」,此後的歷史才出現了「蘇東坡」這個不朽的名號。黃州時期的物質生活非常拮据,但正是在這個時期,蘇東坡的思想,文學,與書法成就達到了新的高度。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詞,他寫詞看似興之所至,隨意揮灑,但卻以往昔詞人不曾有過的眼界,寫出了無比壯闊的思想與生命境界。

有一天,也許是炎熱的夏季,也許在田間揮汗躬耕了一整天後的夜晚,也許正看著滿天的星星,蘇軾忽然回憶起自己在四川眉山的童年。七歲那年,他認識了一位姓朱的當地老尼姑,說她自己年輕時曾隨著師父到後蜀國去,還進了孟昶的宮中。有天熱極了,蜀主與花蕊夫人夜裡在摩訶池上納涼,做了一闋詞,老尼姑記得清楚,還背給蘇小弟聽過。時隔四十年,老尼死去多年,世上已不再有人知道這詞的存在。蘇軾自己也忘了完整內容,但還記得開頭兩句,是「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他想了又想,覺得忘了實在可惜,但沒關係,自己把它補完就行。揣摩著那個浪漫之夜的可能情境,順著頭兩句往下寫,完成了一闋膾炙人口的〈洞仙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掌故的迴圈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何定照/李昂──性.政治.神鬼

聯副/那些畫裡的人都有病:醫師的跨時空看診

聯副/《秋水詩刊》50周年慶,暨綠蒂新書發布會

賴鈺婷/古典附神,簡媜導讀的降靈會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