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烈/冬花,青鳥——天堂與地獄

梅花開在冬季。(圖/本報資料照片)
梅花開在冬季。(圖/本報資料照片)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李後主的〈虞美人〉首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人們認為春花如能開到暮秋,秋花定然可貴。花在不同季節開出,相關於氣候、陽光吸收及植物中阻遏蛋白功能。但也有十多種花在寒冬開放,此時樹葉脫光,動物冬眠,候鳥南飛,然而如白瓣黃蕊的水仙卻淡然暗香,玉立於寒雪園苑的水湄。冬花帶給人心愉及祈望,春天也不會太遠了。下一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卻道盡人生暮色中的不堪回首。

我們常談到的蠟梅、聖誕紅、風信子、花蕙蘭、梅花都是冬花。但是純文學作家在寒冬晚年開花的很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許多在得獎後就不再創出好作品。實際上四種學術類獎項(物理、化學、經濟及生理醫學四項,文學與和平屬非學術獎項)得主亦是如此。可能與獲獎時年齡已高有關。吉卜(R. Kipling)41歲成為最年輕的文學獎得主,次年輕的是43歲獲獎的卡繆,三年後卻因車禍造成他戲劇性的死亡。卡繆與李政道、楊振寧同在1957年獲獎,李政道獲物理獎時只31歲,但後來一直低調。楊振寧則因楊-米爾斯理論,曾有可能再得一次諾貝爾獎。晚年更是出鋒頭,成為老年男人們的楷模。

人壽極限120歲

 

人生不可能無限,金氏紀錄是120年左右,只有一位法國女性小小超過,那可能是某種突變(mutation)。因為有一種科學理論是細胞平均每2.4年分裂一次,分裂到50次就出現不規則的衰老和死亡,這個計算(2.4 x 50 = 120)與金氏紀錄相合。更應合的是《尚書‧洪範》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左傳》則有:「上壽百二十,中壽百歲,下壽八十。」之語。今日醫藥科學發達,由出生簽到開始,到掛點簽出,起碼可達下壽的八十多年。然而,至今活過百歲的卻鳳毛麟角,可見突飛猛進的醫學對老化及死亡還是束手無策。如今因幹細胞的研究,人類壽命有可能超過120歲的上限。至於「複製人」,即使成功,也只是相同的性狀及基因,並不具有本尊的經驗及記憶,分身而已。

余年久失修,曾數度赴中國大陸,深入不毛,遍尋長生不老之仙藥,無功而返。謹希望老天有眼,能等到下一波生物科技的突破。  

老年是通往地獄的天堂?還是通往天堂的地獄?網路上充滿給老年人的忠告(多配以合成美景及溫柔的小提琴音樂):如輕鬆淡薄,寬容,花錢旅遊,不嘮叨,不靠子女,認命……這些老生常談,說了沒說都一樣。其實老年人體衰多病,精神萎靡,幕徐徐落下,所以鬥志大幅減低,已不再那麼怕死。想到一個小故事:一隻灰兔被豹子逼到牆角,張開大嘴等待著。你會好奇灰兔要怎麼做?豹子要怎麼做?忽然,灰兔縱身一跳,入了豹子的大口……牠決定不必再打這場贏不了的戰爭。

多時不見已榮退的劉教授,大家問他最近在忙什麼?他說:「忙生病啊!」確是合理回答。中學同學的聚會是老年人的一大盛事,寒暄過後,大家輪流報告病情,居然有人七十多了,什麼病都沒有,大家點頭讚許,心裡卻想此人真是不夠意思,非我族類啊。老人近況多不佳,所以美國老人之間有句話:「No news is good news. No change is good change.」(沒消息就是好消息,沒改變就是好改變。)老人五官退化失靈,上洗手間有三分之一在地板上,因為他瞄不準。有位校友說他每三個月去淡水挖一次耳朵,是一大享受,挖耳師名張愛玲:「和那三個字一模一樣。」大家聽了高興地笑。我告訴他們幾個月前,在舊金山的豪華義大利餐館大宴友人,老闆見我出手大方,上來客套寒暄。我告訴他數十年前剛到美國,就在這家打工一個暑假做收盤碗小工(busboy,只要年輕小伙子),現在退休賦閒,待在家裡。老美聽了,馬上說前兩天有個busboy辭工,現在需要補個有經驗的,明天就可來上工。我聽了回家趕快寫電郵給孩子,告訴他們爸爸今天還有人給了一份工作。這些點滴,在在說明老年有冬天,也有春天。有人問我在大學開文學課程,年輕漂亮女學生多來修課,是否春天氣息飄漾。我回答期末評鑑,有過兩位女同學對我的評語是:「很慈祥。」──你說那是春天還是冬天?

有些行業與年齡有關,外科醫生如果雙手不靈,眼睛不好,記性不好就不能再繼續下去。拔錯了一顆牙還可補救,萬一割錯了一個腎,可不是開玩笑的。我親眼看到體檢抽血,老醫生找不到細細的血管,來回扎了好幾次,那不是大事,但也不是小事。

年老食量減少,許多老夫婦只叫一份套餐兩人分,多要一個空盤子。老闆不高興,但他為什麼沒想到?還是故意刁難?反正下次不來這家了。然而,並不是每個老人都灰心放棄,我就知道有老教授打牌時,在麻將桌底下勾年輕女牌友的腿,弄得臭名遠播。還有一次國際學術年會在比利時召開,約翰遜教授是我們那行業的泰斗,正好那天90歲。晚宴時主持人問他過90歲生日最大的願望是什麼?他爽快回答:”My biggest wish is to be shot by a young jealousy husband!”(我最大的願望是被一個忌妒我的年輕丈夫,懷疑與他妻子有染,打了一槍。)劉兄喜說大話,常向我們誇口他的交友黑白兩道,如何如何。邀我們這些老朽去萬華一家兄弟開的餐廳吃飯,還有些道上哥兒們作陪。眾友託辭婉拒,因為吃完了走出館子,萬一一槍打歪了,那可划不來。除非餐桌上每人發一件防彈衣。總之,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

淡水夕照。(圖/夏烈攝影)

老年的春天與冬天

退休的人並不閒散,學各種技或藝,最多是花錢拜師學聲樂及交際舞。甚至參加國標舞比賽,你會見到近鏡頭下,一臉風乾福橘皮的歐巴桑都跳得很歡。有位老學長喜歡卡拉OK,唱的每條歌都是失戀的悲情,閉眼、皺眉、低頭,表情相當痛苦。我聽了、看了,也不覺悽悽起來。他鄭重地問我聽後感想如何?我嚴肅的回答:聽了真是「斷腸」──也就是我因傷感悲哀,腸子斷裂成一寸一寸的。然而,列位看倌,市面上狐狸精雖多,我卻知道他並沒有什麼成就,如非臨老入花叢,為何又會唱出這些令人斷腸的歌呢?

但是,祝學長告訴過我他曾去聽一場老歌的回憶會,全是當年有名的歌星。一位男唱者當年名氣並不大,卻是曾參入國共內戰的少年兵,還負過傷。如今,聲音已有些混濁,表情稍怠倦,歲月在他臉上刻畫出深刻條紋。但祝學長說竟聽得熱淚盈眶。因那是老歌,那是老歌星。學長今年超過85,想起許多輝煌往事。如今朱顏已改,年華不再,不由得百感交集,不能自已。

由此,我又想到文星的老闆蕭孟能先生。那年他搬到我們在柏克萊附近住宅隔幾家的那棟,為的是我們對美國社會熟悉,可就近照應。蕭先生喜愛義大利歌劇,有貴重的音響,每天聽多少,我不知道。但我們從未談過威爾第、普契尼,或者我重視的德國華格納。說這些,惟是懷念故人,想到一些恩怨往事,曾是風風雨雨,飄盪不已。有些人問我,蕭先生與李敖先生死後,為什麼至今你不寫一些內情,你們是那麼接近?我無言以對。有時,也想到那一年李敖到我重慶南路三段巷子中租屋住所,與數位年輕人相約那一幕的波譎飆變……

先嚴是文星雜誌最早的兼職主編,以「文學的,藝術的,思想的」創立文星最早期風格。他沿用何凡筆名在《聯合副刊》寫了三十一年的「玻璃墊上」,是我國歷史上最長久的一個專欄。到93歲竟然還出了一本散文集「何其平凡」。那年年底某晚,伊陪公公同看電視轉播美國NBA職籃大賽,第二天一早他沒起床,在台北中心診所離世。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戲劇裡,丹麥王子與他去世的父王深夜在城牆牆頭見面交會。先嚴走後,我開始睡他那張床,以為哪天他會帶給我夢境、感悟或啟示。但是沒有,大概我不是感性的人。伊說:那你怎麼還能做個作家?

我該怎麼回答?

臨界之牆

明天與死亡,哪一個來得更早?死亡是一種臨界狀態,是一道牆,沒有人從牆的那邊過來,所以我們不知道隔牆是何現象,擁抱它是什麼滋味。戰爭中死亡瞬時,那些我所愛的人會在牆的那一邊?然而,那一天會到來嗎?會來我們這個平靜的島嗎?似是不能去想像。

基督教的《新約》表明上帝憎恨死亡,視之為仇敵。〈哥林多前書〉有云:上帝最後要毀滅的敵人就是死亡。而且〈使徒行傳〉還談到死者復活。所以不論基督新教的復活,佛教的來世,伊斯蘭教及道教的靈肉二元論,都表達了死亡只是肉體,並非靈魂。科學上近年也有從量子力學角度出發,說明死亡後人的意識可以在對等的多重宇宙(Multiple Universe)中同時進行。然而我們無法跨越到另一個時空,如何「看到」多重宇宙?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有云:「人是奔向死亡的存在。」那是什麼意思?死亡在文學、哲學及科學上的糾結究竟是幻象還是實境?我們能分辨它具體的意義是什麼嗎?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渡河對公為何如此重要?平謐的中國文學中少見以死亡及無奈為美學準據。公竟渡河,因為河在那裡,激起最後玉碎一搏。我常對學生說:「人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冒險。」誠然?

獨行在陌生的淡水紅樹林河邊,忽然停下,不是為了愛情,因為愛情已然遙遠;不是為了恐懼死亡,因為死亡終將到臨。停在那裡,因為茫然,因為幼時在河上游的台北市度過。秋天已老去,青鳥即將飛離,我心中忖度的,卻和生命相關。祈望眼前河水,似夢中一樣澄藍,對面山坡上樹林蒼鬱,恆久靜謐。台北是一條溫柔的小溪,載浮載沉著兒時巷堂裡的玩伴們,恬靜的向已然雙鬢銀白的我盈笑──歲月跨越了髫齡與暮秋。

細雨還在下著。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當代散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達瑞/讀

劉亦奇/小葉欖仁

辛金順/蹤跡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