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璞/為什麼她上空革命(上)——外一章

德拉克洛瓦畫作〈自由引導人民〉。(圖/韓璞提供)
德拉克洛瓦畫作〈自由引導人民〉。(圖/韓璞提供)

歐元於2002年問世以前,法國的通行貨幣是法郎。在100法郎的鈔票上,可見到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的自畫像,旁邊則是〈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繪於1830年)的部分場景。畫面的中心人物是一名象徵自由的女性,和美國的自由女神一樣。還記得小時候學過:紐約的自由女神像是法國的贈禮。如今,巴黎各處還可見到六尊自由女神的縮小版。

很多人第一次觀畫時(第二次也是)腦中可能蹦出一個大問號,但又不見得敢啟齒提問:為什麼畫中女人露出乳房?問得漂亮一點:畫家在表達一個領導人民革命的女性時,為什麼要她把胸部露出來?

話都說開來了,何不讓我們痛痛快快審視畫中人的乳房?湊近一點看,我們會發現這位女性雖然露胸,但實在說不上性感。她的身軀強壯、脖子粗大,手臂肌肉堅實,肩、背寬闊,幾乎稱得上虎背熊腰。她雖露雙乳,但並不引人遐思,很快就讓觀畫人明白:露胸並不是為了展現她的女性美。

其實這種人物表達方式在文藝復興時期很常見,許多大師巨匠的人體造型也強調肌肉,因為歐洲當時推崇古希臘羅馬的美學,畫中人體無分男女,長得都像雕像人物,接近一種完美的典型。

巴黎四種照明能源的演進:頭上的燭光、腦後的油燈嘴、環繞耳下與胸前的瓦斯管、頭上與胸前的電線。© Paris with Melissa(圖/韓璞提供)

要怎麼解釋〈自由引導人民〉畫中女性露胸一事呢?後世很多人想盡辦法詮釋,但未必正確。

有人認為目的是表達「越界」之意:革命在於推翻原有制度,是一種違反既定規章的行為,露胸等於強調出革命的基本定義。

有人認為露胸詮釋了「自由」的概念;法國前總理Manuel Valls曾表示畫中人以露胸來展現自由女性的身分,話沒說出兩天就被藝評界嘲笑了一番。

還有人認為乳房的意義在於「哺乳」:畫中女性象徵共和國,而共和國是人民之母,用奶水哺育百姓。這個概念可用在其他作品,但在此畫中卻行不通。

結論:無論是「越界」、「自由」、「哺乳」的概念說來都很漂亮,但都不正確。

我們都知道藝術有藝術的語言和規則。重新觀察這幅畫,會發現畫中人物各自代表社會的不同階層,造型都很寫實,唯獨這位象徵自由的女性有欠真實感,她的臉頰紅潤,穿著不合時宜(誰會穿成這樣上場革命?),且畫面光線聚焦在她身上,後方的人群似乎都在追隨她。沒錯,她不是凡人,而是一個理想,說得更確切一點:她是自由的「託寓」(allégorie)。

託寓的概念很簡單,常見的作法是「以人寓事」:以人物的形象代表一個不可見的概念,換句話說,畫中人物並非人,而是一個概念。

「以人寓事」的用法常見於法國文化,隨便一個古典式建築,其上的雕像幾乎都自有意義。比如法院建築上的「正義」多以女性形象出現,一手拿著代表「審判」的天平,另一手持「制裁」長劍,腳下的蛇象徵了犯罪;她的眼睛之所以被矇住,是因為「正義」無視美醜、貧富,只追求客觀事實。

又如「死亡」常是手持鐮刀的骷髏。對於習慣託寓的法國人來說,他一見身穿斗篷的骷髏,馬上明白這是「死亡」;而對於不常「以人寓事」的我們來說,我們看到的是「死神」。也就是說,法國人知道該人形代表一個抽象的概念,並非有生命的人或神。而我們則習慣把它擬人化,說「死神」的工作就是把命數已絕的人帶走。  

自由女神像也一樣,東方人見到這個手持火炬的人形,就說她是女神。但在法國人眼中,這座雕像雖為一名女性,但她非人非神,而是一個抽象概念:自由,是象徵美國的重要價值觀。而在我們的想像中,這位「女神」的工作是爭取自由、保護爭取自由的美國人民。

〈自由引導人民〉畫中的女性也象徵自由。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畫中的群眾其實看不見這名女性。但畫家加上了她,就等於在跟看畫的人解釋:這群人之所以革命,就是為了追隨「自由」。這也就是為什麼畫中女性的造型脫離現實,因為她不是人,而是一個看不見的理想。

那,為什麼象徵自由的女性非得袒露胸部不可呢?其實畫家只是遵循傳統的藝術法則而已:象徵自由的託寓通常為女性,有時露胸、穿著古典的連身長袍、一手高舉象徵性的物件。有了這些約定俗成的細節,觀畫人才能從中辨認,猜出畫中人物代表的理念。比如前述代表正義的女性,傳統習慣要她矇眼,並至少露出一個膝蓋;又,代表死亡的形象總是手持鐮刀,而不是斧頭或鋸子,這些特徵不是絕對規定,但都是不成文的慣例。

所以要回答最初的提問:為什麼畫中人露出乳房﹖答案很簡單:因為她是自由的象徵,而根據傳統藝術習慣,自由常為露胸女性。

對我們東方人來說,這種「以人寓事」的方法不太容易理解:眼前明明看到一個人,卻說他不是人,而是一個抽象概念,腦筋一下子轉不過來。有趣的是,自由女神的英文是Statue of Liberty,法文statue de la Liberté,兩者都無「女神」一詞。但基於前述的文化差異,若直譯成「自由雕像」,實在又古怪又不討喜,所以翻到中文(日文、韓文亦然)就變成了具象的「自由女神」。同理,「正義」也變成「正義女神」,「死亡」成了「死神」。

如果你把這些名詞再譯回法文,法國人會說:「不不不,他們是託寓,絕不是神!」也許因為我們有多神制的傳統文化,容易接納各種不同的神祇,而法國天主教文化原則上為一神制,所以對神的稱謂非常審慎。

在台灣,公共場所的牆上可見到「節約能源」、「安全第一」、「百善孝為先」等張貼或塗寫字樣。西方文化也有這種宣傳習慣,只不過他們不僅用文字表達,也常用到雕塑或繪畫。

100法郎鈔票。(圖/韓璞提供)

如果我們反過來,試著用「以人寓事」的方法來詮釋「節約能源」,那麼它或許可以是頭頂水桶、手抓電線之人。你覺得太誇張嗎?其實雕塑家Louis-Félix Chabaud早在十九世紀就有類似發明,他在巴黎歌劇院的休息大廳中,創作了四尊女性胸像,以回顧巴黎公共設施四種照明能源的演進:蠟燭、油燈、瓦斯、電力。這些女性分別代表四種能源形式——能源也是無形、不具體的概念——但她們絕非燭神、油燈神、瓦斯神與電神!(上)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文化觀察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盛浩偉/她的右手舉起熊熊烈火

葉芷妍/詩不讀我

王偉忠/泡麵、克林伊斯威特與津津蘆筍汁女郎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