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維梅爾》名畫爆爭議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梅爾畫的?

28幅名畫首展驚爆爭議《靠近維梅爾》狂吸65萬鐵粉創紀錄。圖/海鵬影業
28幅名畫首展驚爆爭議《靠近維梅爾》狂吸65萬鐵粉創紀錄。圖/海鵬影業

28幅名畫首展驚爆爭議《靠近維梅爾》狂吸65萬鐵粉創紀錄

在國際界造成議論、劇情發展引人入勝的紀錄《靠近維梅爾》(Close To Vermeer),以獨特的視角、向觀眾展示了有史以來最具規模的「維梅爾大展」(Vermeer Exhibtion)是如何實現的。

該片由荷蘭女導演蘇珊雷斯(Suzanne Raes)執導,電影見證了荷蘭國家(The Rijksmuseum)兩大策展人-葛瑞格韋伯(Gregor JM Weber)和彼特烏洛夫斯(Pieter Roelofs),如何傾力集結來自7個國家、14家博物館,包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以及〈倒牛奶的女僕〉等28件荷蘭黃金時代大師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稀世名畫,首度聚集阿姆斯特丹大展的驚險歷程。

這部紀錄電影《靠近維梅爾》展現了65萬鐵粉之於維梅爾藝術的熱愛,勇奪荷蘭塞普蒂米烏斯獎最佳大獎。並獲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盛讚「絕不容錯過的盛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更對其戲劇性發展表示「震撼人心!」,將於11月8日在台上映。

《靠近維梅爾》揭示X光掃描技術取得了400年來的突破新發現:原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背景並非黑色。圖/海鵬影業

這部重現畫界傳奇的電影《靠近維梅爾》,劇情描述:荷蘭國家博物館策展人韋伯,想在退休前實現一個偉大夢想--舉辦有史以來規模無與倫比的「維梅爾大展」。他除邀請專家鐵粉,集思廣益發現新觀點,更聯絡全世界擁有維梅爾畫作的博物館與收藏家。

經過鍥而不捨的追查,韋伯邀請到來自7個國家、14家博物館的28件畫作,這時卻爆發一項震驚世界的消息:其中來自某國博物館的維梅爾畫作,據傳並非出自維梅爾之手…。該片不僅展現人們之於維梅爾藝術的風靡與熱愛,更印證策展人韋伯的觀點:「好的展覽能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連加拿大媒體【觀點雜誌】(POV Magazine)都讚賞該片為「必看藝術之作」。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真是他畫的?《靠近維梅爾》搖身偵探奪大獎。圖/海鵬影業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真是他畫的?《靠近維梅爾》搖身偵探奪大獎

有趣的是,維梅爾的畫作雖然舉世聞名,但世人對他個人卻知之甚少。他不僅沒有自畫像、更沒有書信和手札,僅存的37件畫作,就是這位繪畫大師所留給後世的一切。電影《靠近維梅爾》記錄了這場史上規模最大、專為維梅爾舉辦的展覽形成,共集結來自日本、美國等世界各國的28幅作品,許多名畫更是第一次在荷蘭國家博物館展出。

其中包括:海牙莫瑞泰斯皇家〈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巴黎羅浮宮〈編織蕾絲的女工人〉、德國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窗邊讀信的少女〉、柏林博物館〈一杯酒〉、華盛頓國家藝術畫廊〈持天平的女人〉,以及紐約弗里克收藏館的三件珍藏畫作。而來自華盛頓國家藝術畫廊的〈帶長笛女孩〉,就是驚爆並非出自維梅爾之手的畫作…。

名畫首展爆爭議《靠近維梅爾》扮偵探奪大獎。圖/海鵬影業

值得一提的是,《靠近維梅爾》片中還展現了將維梅爾名畫帶回荷蘭所需的外交手段,更揭示X光掃描技術取得了400年來的突破新發現:原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背景並非黑色,其實是綠色。那麼專家們又是如何斷定〈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梅爾畫的?

《靠近維梅爾》讓各國策展人搖身為偵探,除對維梅爾畫作的光線、顏色、紋理和陰影的使用進行分析比對,更藉畫中的蛛絲馬跡,展示了維梅爾的悲喜人生及其獨特才華,深入探討「維梅爾之所以成為維梅爾」的真正原因,全新觀點如同一團巨大火焰撲向世界,連美國【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都豎指讚賞「富含洞察力」,將於11月8日在台上映。

《靠近維梅爾》(Close To Vermeer)向觀眾展示有史以來最具規模的荷蘭「維梅爾大展」(Vermeer Exhibtion)如何實現。圖/海鵬影業

《靠近維梅爾》劇情描述:即將退休的荷蘭國家博物館策展人葛瑞格韋伯(Gregor JM Weber),想舉辦史上規模無與倫比的「維梅爾大展」。圖/海鵬影業

《靠近維梅爾》讓策展人葛瑞格韋伯(Gregor JM Weber)搖身為偵探,全新觀點如巨大火焰撲向世界。圖/海鵬影業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紀錄片 藝術 荷蘭 博物館 美術館 電影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金馬61/得獎電影海報一覽 從視覺感受故事力量

《誤判》甄子丹誓守正義 許冠文x吳鎮宇x鄭則仕x汪明荃x張智霖助陣演出

梁朝偉、黃仁勳獲頒香港科技大學榮譽博士

《星際寶貝:史迪奇》真人版 毛茸茸外星人叫你起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