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派建築師》影評:奧斯卡大熱鉅作,卻是風格割裂的史詩夢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電影的開場,安卓亞布洛迪飾演的匈牙利猶太裔建築師László Tóth,在緊跟貼近的鏡頭跟拍下,從宛如集中營般擁擠的船艙逐步移動,沒多久豁然開朗原來是船已抵達美國紐約,那「自由女神」以顛倒視角呈現,從開場的場面調度就可以知道導演布萊迪寇貝特(Brady Corbet)呈現的是一個美國夢的幻滅。
電影是虛構但嚴謹的故事,呈現出當代少有的史詩格局,215分鐘含15分鐘的中場休息,很明顯地將電影一刀劃為上下半場,布萊迪寇貝特野心勃勃的意欲以小人物與大時代作為反差對比,故事上,他雖有才情但還只是一介猶太移民,就要與美國富豪家族建築合作,各種壓力脅迫。鏡頭上則用許多「大遠景」呈現角色人物在鏡框內的渺小卑微。各式大小強弱的勢力情境上的對照。
更不用說片中那棟宛如贖罪告誡的多元功能建築體,既似教堂又像墳墓,這棟詭異肅穆的建築物成為電影中強烈的符號。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曾提到「建築比其他所有的藝術種類擁有更長久的歷史,而且建築的效應還把本身對每一種藝術嘗試的意義具體化。」《粗獷派建築師》裡的宏大高聳的宗教式建築,對於不同角色有不同意義,炫富或是信仰,因人而異。
主角László Tóth前衛的建築風格,相較當時環境又是一種衝撞,更不用說他猶太人移民主導傳統保守美國上流社會的摩擦,甚至擦搶走火成為富豪對主角的霸凌(精神與身體)。導演布萊迪寇貝特很有勇氣地將電影的格局素材放到龐大深邃,各技術環節都是工藝精品(尤其配樂很讚)。
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電影上半部很好,節奏控制沉穩有致,但下半部有些失序混亂了(不過義大利大理石礦場那段還蠻有意思的,一種奇妙詭異神秘的氛圍),連演員們的表演也在下半場用力更深推到滿。那中場字卡一刀劃分也是很省事的處理手法,上下半場的明顯差異性,因為有了中場字卡而斷裂的很合理。
雖然安卓亞布洛迪、費莉絲蒂瓊斯與蓋皮爾斯都有十足的演繹發揮,他們也都順利入圍奧斯卡,尤其安卓亞布洛迪悲苦猶太可憐男真的是專門戶了,他有很多場高難度的得獎場,是《戰地琴人》後最佳演出,二封影帝機會蠻大的。只是《粗獷派建築師》有時候讓人感到某些有形無神,就像是片中的那蒼白宏偉的複合式建築物,電影(下半部)就接近那棟建築物了。
朱哲輝Alan,現為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正職為線上影音平台的營運經理。文章發表於釀電影、udn 琅琅悅讀等媒體。FB & iG 粉專名稱為「Alan的影劇娛樂閒聊」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